分享

植根传统 善于出新

 聽雨軒sjh 2013-12-12
浙派篆刻由丁敬创立,递经黄易、蒋仁、陈鸿寿、赵之琛等人不断完善,使其逐渐成熟,在清华的印坛树起引领时风的旗帜。清末民初流派篆刻风起云涌,但无论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几乎都受过浙派的熏陶,进而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浙派篆刻家们在这一时期也在不断探索,吸收各流派的长处,融入自己的作品。王福庵、唐醉石等创出了既保留浙派特征,又有别于西泠八家的印风,被后人称之为“新浙派”。

  王福庵创建浙派新面,一是得益于他的文字学功底,他曾著《麋研斋作篆通假》、《说文部属检异》,对用篆之文极为讲究。浙派早期印家喜参明人印式,择篆有时不精,而王福庵摒弃了明人习气,力戒错讹,入印文字相当规范。二是由于他写得一手精雅秀美的篆隶,王福庵对大小二篆、石鼓、汉隶都下过极深的功夫,吴昌硕赞其“猎碣琅玕,麋寿万千。”三是缘于他善于吸取前辈印家的长处,为我所用。他对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研究很深,又涉猎皖派及吴熙载、赵之谦等人,他的切刀与西泠诸家相比,线条并非锋芒毕露,而是含蓄蕴藉,线条摆动幅度不大,但仍能体现出切刀的韵味。据江成之回忆,王福庵治印时,“先于所写印章文字中间行一刀……动刀时波浪般起伏,徐疾适度,对细微的处理很是精到。”这与浙派早期碎刀短切的用刀是有区别的。王福庵的满白文用刀中也常常带有一些细微的波折,使其线条更为沉着厚实,呈现出明显的浙派特征。王福庵善于吸取名家印风之长可从一些印例中看出。“领略古法”(图①)一印,结篆呈很夸张的弧度,显然带有邓石如的韵味,他的细朱文印采用他擅长的铁线篆,秀雅遒美。而其用刀又有别于邓石如,从浙派前期的圆朱文中化出,在精准之中又略有微微的起伏,体现了高度的用笔用刀技巧,尤擅多字细朱文,安排妥贴安详,令人叹为观止。白文印“我书意造本无法”(图②)用刀流畅,取法吴熙载,而章法更为精到。赵之谦白文印强烈的分朱布白更是王福庵所醉心的,他的几方自用印如“仁和王寿祺篆隶之印”(图③)、“古杭王【“礻”+“是”】私印”、“乙丑闰月望是我再生辰”等章法大开大合,密处采用并笔,宽处留红醒目,显然带有赵之谦的烙印。

   唐醉石小王福庵六岁,虽是湖南人,“少孤为客早(唐醉石印语),随外祖父客居杭州,与王福庵过从甚密,两人的印学主张、审美取向非常相似。1929年,两人合刻“穷年弄笔衫袖乌”印,在印坛留下佳话。在两人的印谱中,可以有趣地发现许多同文印,有的甚至难分伯仲。如两人都刻过一方阔边细文的拟古玺“天与多情不自由”(图④图⑤),不细看简直如同一印抑出。唐醉石对赵之谦的印风也很喜欢,其所刻“醉石学篆”、“曾掌印曹”(图⑥)等自用印也带有赵之谦印风的痕迹。同为新浙派,唐醉石与王福庵的印风还是有些区别,据曾亲见王、唐两人治印的江成之告曰:王福庵刻印时仰卧竹榻之上,自右向左横向运刀;而唐醉石坐于案前刻石,执刀如执笔,自上而下竖向运刀。两人执刀方法相异,故刻出线条效果也大不一样。唐醉石专攻陈鸿寿一路,线条比王生辣。叶为铭曾对两人的印风作过这样的比较:“王、唐俱为西冷印社柱石,又尝同掌印曹,王为杭人,唐则以湘人而致力于浙派艺术之复兴,其功尤不可没。王氏谨守法度有余,于豪放似有未足;而唐则豪放有余,于谨守法度亦未逊王氏。”西泠后四家中的陈豫钟与陈鸿寿并称“钱塘二陈”,陈豫钟以工致为宗,陈鸿寿以雄健自喜,陈豫钟评价陈鸿寿:“篆刻予虽与之同能,其一种英迈之气余所不及,若以工致论,余固无多让焉。”王、唐的风格差异与两陈何其相似。与王福庵相比,唐醉石很少刻工细的多字细朱文,但其对汉印的理解则极其到位。曾刻《急就章》姓名章数十方(图⑦),其中仿汉精品杂入汉印中亦难以辨别,唐醉石还善于采撷汉砖简帛等印外资料,取径甚广。

  作为王福庵的传人,吴朴堂早年追摹吴昌硕的印风,后又沉浸西泠八家之中,年轻时尝摹刻战国朱文古玺400余方,辑成《小玺汇存》,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吴朴堂的细朱文收藏印精美绝伦,令人叹绝,许多省市图书馆、博物馆收藏印都出自其手。他尤擅小印,哪怕是三四毫米见方的小印,章法、篆法、刀法照样一丝不苟。吴朴堂治印借鉴范围更广:其刻“二徐后人”(图⑧),用丁敬之法,连边款也酷肖砚林;“胡塗”印(图⑨),款极似赵之谦;“国际歌”(图⑩)法乳邓石如“笔歌墨舞”印;“刘白羽”印则拟齐白石;“王洪铭印”取法吴昌硕……其他如汉穿带印、六朝悬针篆以至瓦当元押,他都能拿来为我所用。而这些摹仿不只是简单地求其形似,而是经过一番消化,融入了新浙派整饬工致风格的改造。所以翻阅吴朴堂的印谱有景随步移之感,会觉得其变化特别丰富。他的边款风格也很多,后期取汉简作冲刀款,波磔长戈一刀冲出,痛快淋漓、气势酣畅,自成一格。

    江成之是王福庵当年介绍入西泠印社最年轻的社员,如今为在世的仅有的两位印社早期社员之一。江成之的印,瓣香浙派,尤其潜心陈鸿寿和赵之琛,他的浙派之作既重形貌,又重神质,无论朱白,印文结体、章法变化、用刀特点都能与西泠诸子有合处。如其“遍地英雄下夕烟”(图⑾),疏密强烈,虚实自然,用刀静穆典雅。而其方笔朱文“晚清六家印谱之一”(图⑿)横平竖直中又穿插了一些曲笔斜线,使章法更显灵动,整饬工致中能见清新爽利。江成之集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诸家之长,融入汉印浙派的底蕴,形成其工致稳健的风格。近年来江成之创出一路趣在汉朱、封泥之间的风格,章法上借鉴浙派方笔朱文的形式,而用刀以冲为主,如“意气风发”印(图⒀),通过线条微妙的粗细变化,在起伏间得到和谐,体现出爽利、温敦、遒劲的特点。

  纵观新浙派的印风特征和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新浙派的“新”,就在于把握时代脉络,在继承浙派的基础上,融合各派之长,然后根据各人的秉性气质,融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从而使作品注入新意。这样植根于坚实传统、又善于出新的流,派,应该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