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着枷锁的融资需求

 张迅之 2023-06-18 发布于河北

特别声明

如涉及到侵权、诽谤、信息采编错误等事宜,请于后台留言,经核实后,我们将立即给予更正、删除,并进行公开道歉。

Image

【正文】

2023年6月13日,社融与信贷数据发布。简要解读如下,

Image

Image

Image

一、“弱现实的回归”:受债券与票据融资大幅下滑影响,融资需求仍偏弱


(一)社融与信贷数据连续两个月低于预期


今年5月当月,社融与人民币贷款分别新增1.56万亿和1.36万亿,较预期值分别少增0.44万亿和0.09万亿,这是继今年4月后社融与信贷数据第二次低于预期,显示出当前预期依然偏弱,意味着“强预期”与“弱现实”的天平正在逐步向后者倾斜。

(二)社融与信贷数据比历史同期均值均要弱一些


今年5月当月社融与人民币贷款同比分别少增1.28万亿和0.53万亿,环比分别多增0.34万亿和0.64万亿。不过如果和过去5年(2018-2022年)同期均值相比的话,则会发现社融与人民币贷款分别少增0.60万亿和0.08万亿,同样偏弱。此外,1.56万亿的新增社融体量和1.36万亿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体量明显低于2020年以来的同期水平,这表明社融与信贷似乎在向疫情前的“弱现实”回归。

(三)债券、短贷及票据融资同比大幅少增是影响社融与信贷新增的主要因素


受城投平台融资收紧、地产企业融资不畅、财政政策退坡等因素影响,债券成为影响社融的最大因素。例如,今年5月当月,企业债券萎缩0.22万亿、政府债券新增0.56万亿,同比分别少增0.25万亿和0.50万亿(合计达到0.75万亿)。

同时,今年5月当月,企业短期贷款和表内票据贴现融资分别均仅新增0.04万亿,同比大幅少增0.23万亿和0.67万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不足。

(四)客户端继续分化:企业中长端好(短端萎缩)、居民中长端弱(短端修复)


如果从企业与居民的对比来看,则会发现分化特征较为明显,即企业的中长期贷款表现比较好、短端表现偏弱以及居民短端修复至历史同期水平但中长期贷款表现较弱。

1、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前面已经指出,企业短端的融资需求仍然偏弱,不过相较而言,企业中长期贷款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一直表现还不错。

今年5月当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0.77万亿,处于历年5月同期最高水平,叠加信托与委托贷款数据来看,推测企业中长期贷款表现不错主要受政策鼓励的领域推动。也即,政策鼓励的领域在融资获得方面没有问题,甚至可能已经存在过剩迹象。

2、居民信贷略有修复,短贷明显好于长端

今年5月当月,居民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分别新增0.20万亿和0.17万亿,同比分别多增0.01万亿和0.06万亿,环比分别多增0.32万亿和0.28万亿,可以看出居民信贷数据是好于去年同期和今年4月的。

当然如果和历年5月同期水平相比,则会发现居民短期贷款的表现其实算中规中矩,不算特别差,基本处于2017-2022年的同期平均水平。但是就中长端来说,居民信贷则要弱很多,今年5月当月0.17万亿的居民中长期贷款仅相当于2017-2020年同期的40%左右。

同时结合中国货币网公布的“RMBS条件早偿率指数”来看,今年2月下旬以来居民提前偿还存量债务压力的比例在明显上升。这表明当前居民在按揭需求上依然偏弱,即地产行业销售端的修复并不理想。

Image

二、结语:预期仍然很弱,需要尽快解除政策层面的诸多束缚


(一)社融与信贷数据在经历一季度的透支后,呈现疲弱迹象。同时,低迷疲弱的通胀数据表明需求端的问题已经传导至生产端,PPI通缩问题凸显。也即,需求端的疲弱虽然是通胀疲弱的根本原因,而生产端的困境则进一步确认了这种疲弱。

(二)我们理解,目前生产端已经面临比较严重的问题,即市场主体正在主动通过低价或降价去库存的方式去火。也即,生产端的盈利空间正在被以各种方式挤压,企业主体可能正在以“增收不增利”或“上量不上心”的方式完成政治或政策任务。

(三)从社融、信贷与通胀数据来看,“居民端在自身资产负债损伤下主动缩表”以及“企业端在政策推动下被动扩表”是客观现实,而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思路便是修复居民端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提升企业端的市场化扩表动力,但这些无疑是一个中长期过程,而我们只能承受“弱现实”的经济基本面格局,国内经济处于至暗时刻可能还要2个月左右。

(四)如果从具体政策建议上看,近期降息显然是为了提振市场风险偏好,但持续降息的预期则会反过来助长市场主体的观望情绪,这种情况与企业端与居民端扩表的动力均不会太强。为此,在扩表或加杠杆的方向上,政府部门应勇于扛起大旗,将企业与居民部门的债务压力转移至自己身上,并帮助降低企业与居民的存量债务负担。

(五)“车靠头来带”,政府部门在企业、居民等部门中应起到带头作用,企业中的国企业、城投平台、地产企业的优质头部以及城市中的“一二线”也应起到带头作用。为此,应尽快尽早解除政策层面对“火车头”的相关束缚,提高其积极性,改善预期。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