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2.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天下宁静,希为自然(第二十三章)

 舞酒绿林 2023-06-19 发布于广西

  

【原文分析】:

本章的关键词:自然、道和信。老子告诫人们要清静自然,修道守信。天地违背自然是不能长久的,暴风骤雨也只是短暂的现象。自然是清静的,道法自然,人要尊道贵德,还要诚实守信。

【现实意义】:

“希言自然。”“希言”是少说话吗?通行翻译基本都是。如果是“少说话”,那么后面的翻译就是牵强附会,讲不通的。

希言”不是少说话

在《道德经》原文中出现了6个“希”字,分别是“听之不闻,名曰希”,“希言自然”,“大音希声”,“天下希及之”,“知我者希”和“希有不伤其手矣”。希,常用词有希少、希罕、希奇、希有。希声,是指奇异的音响,极微细的声音,也即无声。希夷,是指空虚寂静,无声无色。这里的“希”即无声。

“言”在《道德经》中出现了21次,其中18次是说话的意思,有3次不是指说话,而是无意义的语气助词。同一个字的字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如言、载、思等在古代汉语中可作无意义的语气助词,现代汉语没有这种字义了。用现代汉语知识去读古文会造成很多误解。“言”在《诗经》中作语气助词屡见不鲜。

《诗·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意思是,驾着马车出去游,借此排解我忧愁。驾言,就是驾车出行或出游,言作语气助词,无意义。“驾言出游”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为,驾着马车边说话边出游。《诗经》原文中还有“驾言行狩”,“薄言采之”,“愿言思子”,“星言夙驾”等等,“言”都是无意义的助词。但“言”在《诗经》中也有说话的意思,如“言告言归”,“言笑晏晏”,“人之为言”等等。

“希言自然”翻译成:少说话才符合自然。那么,多说话就不符合自然了?讲不通。而且与下文“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无法衔接,因为“故”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希言自然”去掉无意义的言字,即“希,自然”,翻译就是,静寂无声才是自然。反过来说,自然是寂静无声的。则与下文“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通过“故”字衔接起来,文意连贯才讲得通。

这里的“自然”是大自然吗?不是的。《道德经》中有五处提到“自然”都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而是自然而然的哲学概念,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理想状态,即人文自然。大自然的弱肉强食、地震海啸、暴风骤雨是不符合老子提出的自然概念。所以,老子说: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附:

【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新译】:

静寂无声才是自然。

所以,暴风刮不了一个早晨,骤雨也下不了一整天。暴风骤雨是谁干的呢?是天地。天地干的事情尚不能长久,而何况于人呢?

所以,能够从事于修道的人就能够融入到道体中去。得到道并善于运用道的人,就会品德高尚。失去道的人,违背自然规律,当然就同于失败了。加入道的人,道亦欣然地接纳你;加入德的人,德亦高兴地欢迎你;加入失败者队伍,失败者也会喜欢你的。

一个人诚信不足,就有人不信任他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