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高烧,几乎能要了这个患者的命,一个古方,挽救一个了家庭

 秋心静水 2023-06-19 发布于意大利
刚治好一个患者,高烧外加大叶性肺炎。
这个患者也是个家里的顶梁柱,白天上班晚上兼职跑外卖补贴家用。夜晚跑单受了风寒之邪,刚开始只是普通感冒,但他自己没当回事儿,也是想省钱,结果一步步拖成了重症。
那刚好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咱们感冒系列的最后一期吧,外邪入里类型的感冒。
其实这个类型的病症已经基本上超过感冒的类型了,而我之所以将其划分到这个系列,等大家看完了本篇文章想必就明白了。
首先外邪入里,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感风热之邪由表及里;一种则是外感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这二者无论是哪种,都是一个足以要人命的病症,因为患者的症状每一种都极其骇人。
咱们就拿这个患者来举例分析,他就是典型的外感风寒之邪入里化热,风寒之邪传导进了肺,在肺里面郁而化热从而导致了里热炽盛。
什么是里热炽盛?看症状就明白了,首先是身热不解,高烧,而且一般的退烧药根本就没用了。再者,舌头的质地是红色的,舌苔是黄色的,一切的症状都说明了患者体内热邪亢盛。

图片

再来,热邪伤津,我不止一次的给大家讲,人体的津液是承载着气的,所以人体的津液不足是个大麻烦,西医里面针对高烧推荐输液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西医认为高烧,会造成人体体液大量流失,电解质紊乱,而体液电解质则都是在中医口中的津液范畴内的。所以高烧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降温,其次就是时时刻刻要固护津液,如果津液大量缺失,人的气会跟不上,是会要命的。
而热邪伤津最大的一个体现就是口渴。非常口渴,想大量饮水。同时大家注意,如果患者本身还有很重的湿邪,那还会造成湿邪被热邪蒸腾,让人口渴但不欲饮,这种就更加麻烦。
但无论是否有湿邪,大家请一定记住一点,高烧一定要大量饮水,甚至是用药物来固护津液。
同时,邪气是在肺中化热的,所以热邪壅肺,肺紧接着就失去了本身的宣降功能。那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必然是咳喘,注意,这里就已经不是咳嗽那么简单了,是咳喘,而且是呼吸急促的那种咳喘。
原因有二,第一是患者的肺已经被伤了,第二是患者津液伤损,无以载气。
最后,患者一定也还有表邪未解。他恶寒的症状兴许不明显,甚至是不恶寒,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脉象了,如果是脉浮则为表证,脉数则为里热。
这是风寒入里化热的症状。那风热会不会也这样呢?也会,同时风热之邪还比之风寒之邪还要来的复杂了一些。
风热的形成原因其中之一是劳累过度,饮食不规律等等造成的卫气不固,营卫失衡,从而导致了内热淤积,再加上外感风邪,或者直接就是风热之邪,那就直接会引发风热。

图片

而另外一种则是平时喜欢吃辛辣刺激类型食物的朋友,体内本来就淤积了热邪,如果这时候再外感风寒,也会引发风热,当然了,如果是直接感受风热之邪,那病来得更快更急。
同时,大家要注意,针对风寒和风热两种邪气,中医在用药上的区别堪称天差地别。
风寒常用辛散之物,风热惯使辛宣之药。
而像这位患者一样,其实在现实中还是非常常见的,就是个典型的本身劳累,营卫失衡,体内有热,再加上外感风寒之邪入肺化热,故而成了里热炽盛的邪热袭肺证。
那知道了病因证候,治疗方法也就跟着出来了。自然是要用辛凉宣泄的药物来让肺中热邪有路而出,同时清肺平喘,让肺恢复自身宣发肃降之职能。
用到的方子自然就是《麻杏甘石汤》——
生石膏18克 麻黄9
杏仁6克 甘草6
君药:生石膏、麻黄
生石膏,辛甘大寒之性。寒可清热,辛可发散,甘能生津;所以生石膏作为君药起到的作用自然就是清热生津。因为我前文当中已经说了,有里热咱们就一定要清热,同时热邪伤津的情况下,一定要固护患者的津液。
麻黄,这个主要是一个辛温发散的药物,可以用来宣肺平喘。有的朋友看到这里想必就有些纳闷了,说吴老师既然患者是里热炽盛,为什么还要用辛温的药物呢?这不火上浇油嘛!当然不是了,一来是剂量配比,麻黄和生石膏是1:2
再者,如果说风寒在表的话,我们直接发汗就把它清除了,但风热之邪就必须让瘀滞在体内的热邪有路而出,让它从内而外地透发出去。
臣药:杏仁
杏仁是降气平喘的,和麻黄相互配比,二者刚好是一宣一降,而宣降之道符合肺的宣发肃降特性,用以恢复肺的职能。
佐使药:甘草
甘草在方中,作为佐药,它可以益气和中,固护卫气。前文当中我们说了,风热之邪诱发的一个原因是营卫失衡,而甘草益气和中,固护卫气的特性,就是拿来调和营卫失衡的。
而作为使药,它又调和了诸药的药性,比如麻黄和生石膏的冷热交替,麻黄和杏仁的升降交互,就是由它来调和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大剂量的生石膏去制约麻黄的辛温,宣肺平喘但不助长热邪;同时也不会让原本的肺中热邪被生石膏的寒性所遏制,让它可以顺顺利利地从体内出来。
所以这个方子放在现代临床上,主要是拿来治疗邪热雍肺造成的哮喘,以及治疗热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等等。
最后为大家附上加减变法——
如果热邪更盛,伤津严重,高热口渴严重,则加黄芩、桑白皮、天花粉或者新鲜的芦根;
如果表邪较重,出现了恶寒症状,则减生石膏之量,加辛温宣散的苏叶,以及以及辛凉解表的薄荷;
如果是哮喘痰多,同时痰色黄而质地黏稠,则加瓜蒌,鱼腥草,桔梗用以化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