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烽火京山——新闻报刊

 鄂中京山 2023-06-19 发布于湖北
京山是鄂豫边区新闻报刊出版事业的发祥地,边区党委机关报《七七报》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机关报《挺进报》,都诞生于京山。
1939年7月7日,是全国抗战爆发两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新组建的鄂中区党委在京山养马畈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七七报》。该报报名由区党委书记陈少敏提议而定,出几期后,陶铸题写了报头。报社由区党委宣传部长夏忠武直接领导,李苍江任社长,并负责具体编辑工作。李苍江在马家冲突围中牺牲后,由谢文耀任社长。1939年11月,鄂中区党委撤销,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组成,《七七报》成为豫鄂边区党委机关报,报社随区党委进驻八字门。《七七报》在京山经历了油印和铅印两个发展阶段。《七七报》创刊时为手刻油印,八开两版,约三、五天出一期,每期印数约300份,后改为三日刊或双日刊,印数增加到1000份。《七七报》在京山共出版油印90期。1940年秋冬,边区党委宣传部计划将报纸改为铅印,宣传部长夏忠武在八字门纵队随营军校找到了两位曾当过印刷工人的学员,通过了解获悉,在离京山城不远的双碑村附近,藏着国民党京山县政府撤退时留下的一套印刷器材。然而,京山城内外碉堡林立,日伪军经常出没,想在敌人眼皮底下弄走几千斤重的设备,须冒很大的风险。在夏忠武的精心组织下,1940年9月某日夜,边区党委警卫连抽出一个加强排,八字门组织了六、七十位民工,与报社同志一道,潜至离京山城仅三里远的双碑村段家咀,从一处民房的夹墙中,取出一台四开平台铅印机、一台三号圆盘机等印刷设备,连夜运回八字门。随即,报社从武汉招聘12名印刷工人,在小焕岭王家冲办起了边区第一个印刷厂。1941年元旦,《七七报》在京山小焕岭王家冲正式出版了第一张铅印报纸。铅印《七七报》为四开四版,每两天或三天一期,印数一下子提高到5000份,1942年夏达到8000份。报纸由边区交通总站网点负责发行,送往各地。
《七七报》主要以边区老百姓和地方各级干部为宣传对象,深受读者欢迎。京北、京钟、京安、天京潜各县干部群众,把阅读《七七报》作为一项日常重要的政治活动。通过读报掌握政策,了解时事,学习文化。鄂豫边区领导人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杨学诚、夏忠武等经常为报纸撰写新闻稿件和社论。1940年7月20日,边区党委组织部和宣传部在八字门联合发出了“组织通讯员的决定”,建立了遍及边区各地的通讯员队伍。在艰难动荡的战争环境里,《七七报》社的同志们经常带着笨重的印刷设备转移。他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在京北根据地老百姓的掩护下,坚持编辑印刷出版报纸。京山北山的八字门、小焕岭、王家冲、丁家冲、石板河、巴家冲、向家冲等十几处村庄和附近的深山密林,都曾经是《七七报》印刷厂。
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八字门建军后,纵队政治部即着手筹办机关报。1940年2月,《挺进报》在京山八字门创刊。创刊号以红蓝两色套印,纵队司令员李先念为创刊号题词,纵队政委朱理治题写报头。《挺进报》由纵队政治部宣传部直接领导,为四开小报,每周两期,以边区部队指战员为读者对象,主要报道边区的军事斗争,深受指战员喜爱。对发生在京山的攻克坪坝、坪坝三次保卫战、八字门反“扫荡”、反击顽固派等一系列战斗,《挺进报》均作了详尽生动的报道。
在创办《七七报》《挺进报》的同时,边区和各根据地县委还创办了一些其他刊物。1940年,边区党委在八字门创办了《七七月刊》和专供营、区级以上干部学习阅读的月刊《党的生活》。1940年,京安县委在边区的直接领导下创办了《抗日报》。1939年8月,京应县委在京山创办了《大众日报》,次年3月《大众日报》改属京山县委机关报,主编是宣传部长梁立林。《大众日报》为油印八开二版,它以活泼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报道京应县委、京山县委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斗争的情况。此外,边区的报社、杂志社及京北、京钟、京安、天京潜等县还翻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铅印或油印小册子。新闻报刊,是抗战时期根据地最重要的宣传舆论工具,李先念师长誉之为“政治大炮”,它团结鼓舞人民,揭露抨击敌人,指导基层工作,为根据地巩固发展,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