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名师肖先成老师对2023年高考全国历史甲卷第41-42题的解析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19 发布于甘肃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准确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图最西端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13分)

【试题解析】考点:明末清初中国对外交流;西方资本主义崛起;早期殖民扩张。

第(1)问背景,首先要分清楚时代,注意材料的时间,“明朝”,“明末”,而关键是“约翰·塞尔登(1584~1654)”这个括号里面的时间,这是与流传到英国相关的具体时间。综合分析可知,这个时间大约在16世纪末期到17世纪前期。下一步分别从社会体系的不同角度: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来调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与地图流传逻辑相关知识点,作为正确答案。

第(2)问依据,材料中也有提示“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再看材料与该地图属于中国学者绘制的相关历史信息:“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对这些信息整理概括即可。

第(2)问意义,按照逻辑顺序,由近及远,先从地图历史说起;再依据材料出处“《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要说明对于大航海的意义;还要注意材料里面对于地图内容核心的关注“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对于南中国海的地位凸显,得出海洋意识,海洋地位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英国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扩张在东方的殖民活动;宗教改革,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东西方文化交流。

(2)依据:该地图采用中国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这些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信息;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图中绘有以中国东南港口为起点的世界航海网络。

意义:丰富了中国地图历史的内容,有利于了解明代历史尤其是当时对外航海与贸易状况;图中中国南海的核心地位凸显了时人海洋意识的觉醒;对于西方殖民时代的航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见证;总体有利于资本主义进步。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7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试题解析】题目的能力要求动词“阐释”,应该是一个全国卷从来没有用过的词语。按照字面意思看,就是“阐明并解释”,“阐明”是什么,“解释”前因后果。从要求看,要围绕,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也就是新中国与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记忆”:可以是政治上的,也可以是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教育等等,所以题目要求还是很开放的,可以阐释的方向很多。比如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五四宪法,三大制度;经济上:土改,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工业化;教育上:教育性质的改变,教育对象的改变,教育模式的改变;外交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军事上:国防建设,抗美援朝等等。

【参考示例一】

1949年秋季,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已经被推翻,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国大陆仅剩西北,西南以及沿海少数岛屿尚未解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呼吁各党派,各团体,各族人民汇聚北平商议建国大事。经过新政协召开,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内政外交基本原则。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央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此在东方站起来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这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写入史册的国家记忆。

【参考示例二】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已经解放的地区土改工作尚在或尚未进行。为了完成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为了调动劳动人民的革命与建国热情,党在新解放区全面推行土改,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解放区土改基本完成,这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了农村经济,也支援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经济恢复。至此,在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瓦解,封建经济制度终结。这成为新中国农村经济变革的重大国家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