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平奇和洞:福建文明之光、“闽人智慧”之源

 月亮是什么 2023-06-19 发布于浙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每一个福建人的内心,恐怕都会经常这样问自己。2022年夏天,作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的我,有幸对接龙岩漳平,助力乡村振兴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探访考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奇和洞遗址的过程中,我也在探寻着“闽人智慧”的源头。

奇和洞在哪里?在苍茫逶迤的戴云山深处,在闽西与三明、泉州交界的荒野深山之中,在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奇和自然村。当客家文化、红色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竞相绽放时,漳平奇和洞古人类遗址文化的横空出世,无疑为闽西文化增添了最为悠久厚重的一页。闽西重镇漳平,既有中原河洛文明遗风,又呈现南国旖旎的山水风光。奇和洞,坐落在漳平市东部黛烟山下,海拔266米,西南距漳平市区51公里。在此前的“预习”中,我初步了解到:漳平市奇和洞古人类遗址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列入中华人类文明起源探源工程项目(福建省仅有2处入选,第一处是三明万寿岩遗址)。由此,“北有山顶洞,南有奇和洞”之说法,一时间蜚声神州大地。这些学术化文字的背后,到底蕴含远古福建先民多少生存的谜团和智慧?我好奇地想去探寻。

盛夏时节,带着“科特派”的职责,我和漳平市委的育忠常委、奇和洞遗址保护中心的瑞宝主任等一起,伴着“膜拜”、伴着疑问,驱车前往奇和洞。途中山道九曲十八弯,连绵的山,绵延的绿,修竹茂林,郁郁葱葱。我疑惑古人为什么会落脚在当时堪称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沧海桑田,如今此山不深,此洞不僻,就在大路边。奇和洞口呈扇贝形,似古人睁着一只明亮的眼睛。洞不高也不深但开阔,非常平实的一个岩洞,就像居家未经装饰的土坯房。洞面前有一块平坦的空地,再出去就是小溪、树林。奇和洞冬暖夏凉,阳光可以直抵洞内,是个得天独厚的栖息之所。周边有山有水,可渔可猎,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真是一块天然风水宝地。我很是佩服古人的眼光,被古人拥有的智慧所折服。



进到奇和洞里,可见几处1米多深的土坑,地平面上迂回着可供观众参观游览的木栈道。奇和洞洞小世界大,共出土了3万多件文物。这些文物,皆来自于1米多深的土层。时间是最好的作者,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史诗。这个土层,共有9层,每一层就是千年的时光,一层一层,宛如树木的年轮,那么的清晰明了,又酷似象湖农家的千层糕,整整齐齐。这本窖藏了万年的天书,每一页,都是千年的绝唱。



灶火塘出土塯边,石器陶具现文明。一直听说,福建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心,考古上与中原地区相比具有差异性;而且南方土壤潮湿并带有酸性,绝大部分遗物都难以保存,所以唯有石灰洞穴是福建考古“宝藏”。我听现场讲解员的介绍,此前福建发现的最早新石器遗址,只有6500年前的平潭壳丘头遗址;而奇和洞的考古挖掘,将福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一下子往前提早近1万年,填补了这一文化空白。奇和洞遗址是一处能看出从1.7万年前到7000年前人类生活进步痕迹的遗存,洞内文化堆积层连续,文化层相互叠压,遗物丰富,土著文化性质特征鲜明,具有完整的文化序列,学术研究价值及意义非常大。2009年到2011年,考古队对奇和洞遗址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20平方米,出土遗存包括哺乳动物化石、陶器、居住面、火塘、灰坑、房址、灶、沟等。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万多年前,在奇和洞,福建先民把取自脚下大地的土壤,经过水的凝聚、手的捏造和火的烧炼,制作成一件件陶器,完成了一次从无到有的伟大尝试。闽人先祖奇和洞人,从远古走来,一步步走向文明,走向深沉而凝重,走向漫长而悠远!



头颅骨现世人惊,闽人先祖智慧源。目光拉回福建:在距今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福建有没有出现“人”呢?三明万寿岩的重新“发现”,让距今18.5万年前的福建人的远古家园,渐渐展露在世人面前。从万寿岩“出发”,时光演进到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福建人”又走到哪里?直到奇和洞遗址的被发现,才填补了福建乃至中国东南区域史前文化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的空白。更令人惊奇不已的是,2011年1月3日13时50分,奇和洞考古队赵兰玉首先发现T2第3C层下的成年男性完整的颅骨。这注定是闽西乃至中国考古学上非常重要的一刻——“奇和洞人”出世了!对古人类的研究在全球范围都属于热门话题,尤其是对3万到1万年前古人类生活的研究特别重要。这个距今8400年的晚期智人颅骨,为华南同类遗址中所罕见,为探讨华南地区全新世早期人类体质特征及更新世晚期向新石器时期转换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个无比珍贵的文物,如一张程序编码,俟待后人破解,每一碎片,都是万年绝唱。奇和洞远古闽人的发掘出土,冥冥中昭示着福建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终有历史性会晤时刻。



妙景骨雕蕴美学,艺术之光越万年。在奇和洞中,我看到出土的众多打制石器和磨制骨器。那时的福建先民已经初步掌握磨制技术,并认识到不同生态环境需要不同的工具组合。他们分工明确:野外采集的人群,使用的是挖掘和砍伐的较大型工具;而以狩猎为主的人群,则有石箭镞、石矛、石刀等。第一期先民来到奇和洞,面对洞口大厅凹凸不平并且时而还有点潮湿的地面,从河沟捡来了砾石铺成活动面,洞厅前部巨石周边用大石块围筑作为石凳,中间为火塘,围聚用火取暖。在奇和洞居住的第二期、第三期闽人先民,则开始了农耕,种植根茎类植物和驯养猪狗,过着丰衣足食、稳定的洞居生活。行走在洞内的木栈道上,我忽然看到展板上一件石质磨制鱼形配饰。讲解的小姑娘笑着对我说:这体现了我们的先民开始了对美的追求。随着生产的富足,福建先民的审美观念也在改变。在磨制骨器技术成熟的推动下,先民模仿大自然实物,在石块或骨骼上刻画出各种动物或人物形象,从而出现最早的艺术品。骨管、钻孔饰品和线条刻划,反映出先民的才智和制作技术。奇和洞遗址出土的鱼形配饰,浮动着美的萌芽,成为了目前福建省发现的最早的艺术品。



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工作站揭牌仪式


漂洋过海远播撒,语系源流两岸连。奇和洞和南岛语族密切关联?现场的“教学”,我没完全听明白,回来后自己又继续“补课”。原来,南岛语族指大洋洲和东南亚讲南岛语系的族群,主要分布于西起马达加斯加,东到复活节岛,北起台湾岛和夏威夷群岛,南抵新西兰的广阔海域内的岛屿上。拥有1000多种语言、2.7亿人口的南岛语族,他们的源头究竟在哪里?这些乍听之下宏大的话题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台湾,并进一步指向中国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的这个小洞穴。从太平洋文化视野角度来看,奇和洞遗址与台湾的大坋坑文化遗址有诸多相似之处,为闽台史前文化的渊源、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等课题都提供了研究佐证。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历经近11年考古和研究,首次通过古基因组数据确认、从遗传学角度,证实了福建奇和洞人与台湾岛的阿美族和泰雅族人群具有最强的遗传联系,反映出现今族群之间的联系性。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就是起源于中国南方福建及其毗邻地区!奇和洞人是南岛语系人群祖源的科研成果,有力驳斥了台湾岛内有人借南岛语系来“证明”自己非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观点。 2022年漳平获国台办批准设立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工作站。



守护文化瑰宝,让奇和重放异彩。透过两天的深入参访、研究,我了解了远古遗址的今世沉浮。创造惊天奇迹的奇和洞,曾经命悬一线,差点毁于开山炸石而永远湮没;得益漳平各界有识之士当机立断,抢救挖掘,才得以幸存下来。2021年10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龙岩市奇和洞遗址保护条例》。2022年5月2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并公布了《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保护规划》。近年来,漳平大力推进奇和洞古人类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此前的2021年3月,就设立了“漳平市奇和洞遗址保护中心”。围绕奇和洞本体加固、清理、周边环境整治及参观道路进行保护性施工。洞内铺设的木栈道既保护了探坑,又可做观光用途。进一步加强对奇和洞遗址的保护、研究、利用,不断提升遗址保护能力和水平,将古遗址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快推进奇和洞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策划申报,促进奇和洞遗址保护利用同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切实保护利用好奇和洞遗址宝贵资源,充分发挥奇和洞遗址的文化旅游作用。让绵延万年的历史遗存,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史册悠悠亘久名,奇和洞前话祖先。福建先人是谁?从哪里来?探秘奇和洞古人类遗址,就如同走进了历史长河。我的心里,充满了对奇和洞、对历史的感激和敬畏。我在奇和洞前留了一张影,面对奇和洞蕴含的“闽人智慧”痴情地阅读。掀开一角光阴,回溯古蛮荒到现代文明的神奇跨越,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谛听闽人智慧的声音。奇和洞演绎着她漫长悠久的梦幻氛围;欣赏她,就如同在品读每一段历史;深入她,就如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蓦然回首的交错间再次融入了古代闽人鲜活灵动的朴实生活。福建人老祖宗在这儿生活、繁衍生息、演变的历史,虽然经过了万年的风风雨雨,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触摸到它脉搏的跳动。闽人从这里发源,从这里迁移,千里迢迢,跨越台海,飘洋过海,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奇和洞虽似平凡,却蕴含深厚人类文明、闽人智慧源头。回首向来萧瑟处,雾里花开另样颜。我不禁感慨万千:“红色象湖、奇和天下”!让我们共同守护祖先遗迹,留住历史根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