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草药15 荆芥

 binbinka 2023-06-19 发布于北京

别名:香荆芥、线芥、四棱秆蒿、假苏、姜芥。

药材基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基部稍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短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茎基部的叶裂片5;中部及上部的叶裂片35,线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宽24毫米,全缘,两面均被柔毛:下面具凹陷腺点,穗状轮伞花序,多密集于枝端,长38厘米;苞片叶状,线形,长乱0.41.7厘米,绿色,无柄;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距纵脉5条,被毛,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2唇形,长约4毫米,上唇2裂,下唇较大,3裂;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4,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毫米,棕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于阴湿山坡、林下草丛中或稀疏灌丛间。

资源分布:主产于河北、江苏、浙江、河南等地。

采制: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也有先摘下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能耐0℃左右低温,-2℃以下则会出现冻害。喜阳光充足,怕干旱,忌积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油砂土、夹砂土栽培为宜。忌连作。

性状鉴别:1)裂叶荆芥 为带花穗的茎枝。茎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绿色或紫棕色,被白色短柔毛;体轻,质脆,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顶生穗状轮伞花序,长3-13cm,直径约7mm。花冠多脱落,宿萼黄绿色,钟形,质脆易碎,内有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以色淡黄绿、穗密而长、香气浓者为佳。

2)多裂叶荆芥茎枝表面淡紫红色,被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叶裂片较宽,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轮伞花序连续,很少间断;萼齿急尖。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炮制:荆芥:拣净杂质,用水略泡,捞出切段,晒干。炒荆芥: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荆芥穗方法同)。荆芥炭: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喷清水,取出晒干(荆芥穗炭方法同)

性味:性微温,味辛

归经:肺经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用法用量:用量4.5~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1.《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2.《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3.《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4.《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寒热,鼠疫,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2.《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喎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3. 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4.《食疗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熟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7.《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8.《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9.《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附方

1.治风热头痛: 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2.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3.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4. 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5. 治大便下血: 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㈡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6. 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 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7. 治小便尿血: 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8. 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9. 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10. 治一切疮疥: 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11. 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 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12. 治脚桠湿烂: 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13.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牛蒡子,薄荷,竹叶,荆芥,甘草,淡豆豉,芦根

14. 防风解毒汤:防风、薄荷、荆芥、石膏、知母、桔梗、甘草、牛蒡、连翘、木通、枳壳、淡竹叶。

15.竹叶柳蒂汤:西河柳, 荆芥穗, 蝉蜕, 薄荷, 甘草 ,知母,牛蒡子, 葛根, 玄参,麦门冬,竹叶,粳米,石膏

16.防风通圣散: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炒)、白术、山栀(炒黑)、大黄(酒蒸)、芒硝(各五钱)、黄芩、石膏、桔梗(各一两)、甘草(二两)、滑石(三两)、加生姜葱白煎。

17.槐花散:炒槐花,侧柏叶,黑荆芥,炒枳壳

18. 人参荆芥散:人参、荆芥、熟地、柴胡、枳壳、枣仁(炒)、鳖甲(童便炙)、羚羊角、白术各五分,防风、甘草(炙)、当归、川芎、桂心各三分,加姜煎

19. 金沸草散:荆芥穗一钱五分,前胡、细辛各一钱,旋复花一钱,赤茯苓五分,姜半夏五分,甘草(炙)三分,加姜三片,枣三枚。

20. 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配伍:

1.配防风:祛风解表,宣散风邪。荆芥芳香气烈,疏风邪,又能宣血中之风,防风升浮走表散风寒,为祛湿之要药,荆芥发汗力强,防风其性较温,荆芥偏入血分,防风偏入气分,故二药相配,相须为用,加强祛风疗效,擅长祛风解表,举凡风邪为患,皆当荆防并用,以收除风之效,可用治风寒湿痹证,及荨麻疹等。又因其皆能搜肝泻肺,故又用于肝热日久,肺热郁结,上焦风热所致的肝热头痛,风火头眩,肝热目赤等。病虽为热而不避其辛温者,取其善能解郁,所谓火郁发之也。

2.配薄荷:祛风散热,解表发汗。荆芥辛温,祛风力胜,偏入血分;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偏入气分。荆芥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性质平和,与薄荷配伍,一气一血,可增强解表发汗之效。

3.配僵蚕:祛风解表。僵蚕疏散风热化痰散结,配荆芥辛香解散,更可上升,能祛风通络,治感冒风热诸证,又因其有消风清热之功,能治风疹瘙痒。二药皆为风药,故治湿盛带下等证,用之亦效。

4.配槐花炭:祛风止血,治肠风便血。荆芥炭理血止血,槐花炭凉血止血,二药炒炭存性,相伍配用,尤善治肠风下血。

5.配大黄:清热通便,常用于风热内蕴,腹胀便秘,肛门肿痛。大黄大苦大寒,走而不守,沉降下行,攻下通便,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因其性猛,故号将军,又入血分,有化瘀生新之力,荆芥辛温,升散上行,疏散风热,大黄配以荆芥,能倍增其力,且将其引入气分,既能温以化淤活血以通络,又能避免其功之过猛,故有表里合用,气血双调之功。

6. 荆芥配黄芪:既能益气固表,又能疏调气血,荆芥助黄芪补中而兼化湿郁,使益气而无满中之虑,补益而无恋邪之患。
7. 荆芥配羌活:羌活味辛苦性温,气雄而散,味薄而升,入少阴厥阴气分,配荆芥以理游风,祛风湿而利关节。羌活专行气分,荆芥兼能入血,俱善祛风胜湿,合用则有协同作用,而为风湿痹痛之要药。肝经郁热时又可疏散其郁结。惟当注意实热或虚火时慎用。
8. 荆芥配黄芩:黄芩味苦,泄中焦实火,酒炒上行于肺,郁热在上焦,风湿阻于中上二焦时,以荆芥配黄芩用之最妥。以其既能疏风清热,又能泄火热祛湿邪,故能表里两解,而治风热化火,郁于中上二焦者。
9. 荆芥配木贼:木贼体轻而中空,味苦微温,能发汗,擅退目翳。目翳的产生,多是肝热郁火,上蒸于目。目为火户,肝家主之,风热入于足厥阴肝,足少阳胆,必用木贼祛之,配以荆芥者,以其入肝而善祛风热也。
10. 荆芥配地榆:地榆苦酸微寒,性沉而涩入下焦,凉血分,主治肠风、崩中、血痢等因热郁下迫血分而致出血之疾。凡出血之证,清则血止,过凉则寒疑,甚则血分淤塞,为害非浅。如配以荆芥,既能清血分之郁热而止血,又能调和血分以畅气机。习惯上炒黑用之,如有荣卫不和或湿邪留恋,则不必炒用。
11. 荆芥配白术:白术味甘苦温,燥湿健脾,补中益气,常与参苓共为补中之剂,今配合荆芥,在防其滞膈满中之弊,因荆芥善能宣郁化湿,疏调气机、疏化升和,故能醒中阳,消痞满,助运化,增强参术的补益作用。
12. 荆芥配川楝子:川楝子苦寒入肝经泻火解郁,常用于肝经郁热所致的胃脘痛、少腹痛、疝痛等症,惟其病机属热者方宜,若寒痛则不宜用。川楝子为厥阴气分之药,配以荆芥,借其升和疏调之力,能增强疏肝解郁之效,更能解除湿邪郁热,故用金铃子散时,加入荆芥炭,则收敛更佳。
13. 荆芥配片姜黄:片姜黄苦辛性温,入脾肝经,为血中之气药,有下气破血,除风消肿之力,亦为行气开郁之物,故升降散用之以升降气机之用,若配以荆芥疏肝解郁,则开郁疏调,流通气机之力益增,二药配伍,广泛用于诸郁不开。如气郁、湿都、痰郁、食郁、血郁、火郁及寒凝,冰伏等因药误所致郁结不开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