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栖霞山怀古

 北京的骑士 2023-06-19 发布于北京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古都南京以其虎踞龙盘的山川形胜,千余年来不断演绎着金戈铁马和秦淮脂粉交织的悲喜剧,也吸引了历代名人来此发思古之幽情。尽管南京市区名胜古迹众多,而位于东郊二十公里外、耸立于大江南岸的栖霞山,更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佳境。

图片

栖霞山又名摄山,主要有两座山头,最高海拔200余米,登临可俯瞰大江,极目北望。秋来满山红叶枫林晚,故而得名。山坳中的栖霞寺坐东朝西,掩映林间,颇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且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我国佛教“四大丛林”。此地环境清幽,既适合修行和禅悟,也适合踏青及秋游。

图片

栖霞寺始建于六朝时期,或许是晚唐诗人杜牧所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场景之一。只是在历经战火后,现今建筑多为民国以来重建,虽格局整齐却早无六朝遗风。所幸寺内的两处石质国保文物——栖霞寺舍利塔(五代,国3)、千佛崖石窟及明征君碑(六朝、唐,国5)存至今。南宋诗人曾极以《摄山》一诗描述了这三处古迹的状况,并借此凭吊前朝:

一丈唐碑今露立,十寻梵塔已抵摧。

层层石佛云间出,坐阅齐梁付劫灰。

图片

栖霞寺一直是南京郊外的名山大刹,自古香火不断。在19371938年残酷的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还收容了难民2万余人。以寂然法师为首的僧众在极其凶险的环境下与日军斗智斗勇,在付出不小的代价后,最终保住了多数难民的生命,这真是普度众生的人间活佛。这段不平凡的往事,也让栖霞寺获得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后拍成电影《栖霞寺1937》。

图片

如今的栖霞寺已辟为园林景区,寺庙建筑修葺一新。寺前广场北侧有座重檐歇山顶小亭,内置唐代明征君碑。碑文内容是唐高宗李治为纪念栖霞寺创始人、南朝隐士明僧绍(被赐号为明征君)而撰写的一篇散文。碑首“明征君碑”四字为唐时著名书法家王知敬以篆体题写,碑文由另一位书法家高正臣以行书题写,字迹流畅,保存完好,千余年后依然清晰可辨。碑首有高浮雕蟠龙,造型高古。只可惜到访时有人关门拓碑,无法窥其全貌。

图片

更奇特的是,碑体布满无数豆状斑点,据考证为2.8亿年前海洋生物的化石痕迹。此碑取材何处并不得知,但至少可见它记录了地球生物上亿年艰难的演进历程,作为丰碑而立于古寺之前,也为地质考古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图片

碑阴刻有“栖霞”两个大字,苍劲有力,传为唐高宗御笔。碑文两千余字,记述了栖霞寺的缘起历程,包括明僧绍如何隐居于此,皇帝数次征召不就,如何建造石窟等等往事。这些记录也反映了南朝至唐初的历史面貌,实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和书法教材。

图片

栖霞寺后院的舍利石塔,高18米,属小品建筑。此塔建造年代有过争议,最初说是隋塔。因为隋文帝时期分送舍利前往各地建塔,栖霞寺舍利塔可能是其中一处,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认定现存石塔为五代时期重建。从其浮雕特征来看,多少能感受到一点六朝隋唐遗风,与同为五代石构的杭州闸口白塔有所不同。

图片

舍利塔为五层八边形密檐塔,由基座、须弥座、塔身、塔刹组成,第一层塔身较长。此塔通体雕刻,多为佛陀本生故事、金刚力士、菩萨、飞天、动物花草等形象。虽历经千年风雨而有所残损,但体态玲珑,雕刻题材丰富,反复细品仍不过瘾。

图片

两层基座有精美的花鸟纹浅浮雕,烘托出整座须弥山的圣境。其上为覆莲承托的须弥座,再上以仰莲承托塔身,上下呼应。

图片

须弥座束腰部分均有高浮雕龙,姿态接近蹲坐,四肢张开,仿佛在用尽全力承托塔身。很多砖石塔基座雕刻力士以承重,而此处用龙,别出心裁。须弥座浮雕内容为佛陀本生故事即“八相成道图”,用八幅画面描绘了佛陀一生的历程。虽是佛教艺术的经典题材,但在须弥座浮雕中并不多见。从此处无“住胎相”而有“降魔相”来看,当为小乘佛教版本。故事虽来自印度,画面却已完全本土化。

图片

第一幅入胎佛陀父母端坐于亭台之中,两侧有执扇仕女,屋椽、帐幕、勾栏等都清晰可辨。右侧的佛陀正在腾云驾雾,乘象入胎。佛陀形象雕刻得更为凸出,而父母及侍女则较为平面化,主要作为背景存在。画面虚实结合,营造如梦如幻的氛围。

图片

第二幅诞生右侧为佛陀母亲在侍女簇拥下前行,佛陀从其右肋中出生,侍者跪在面前,端盘接住新生儿。左侧为九龙浴太子场面,上方九条神龙吞云吐雾,下方新诞生的太子接受洗礼,父母及侍女分列两旁。右侧画面颇有些北朝帝后礼佛图的画风

图片

第三幅出游太子成年后常出城游历,目睹了百姓的生老病死,深感于民间疾苦,屡屡陷入沉思画面右侧为太子在众人簇拥下,顶着华盖骑马出城门,阵容豪华。左侧上方室内为降生、去世的场景,下方为街头病卧、乞讨的人群,众生皆苦。

图片

第四幅逾城太子经过一番思想激烈斗争,决心离家出走,去远方苦思人生,但遭到家人强烈反对。经神仙助力,他骑马夜半逾墙远走。左侧画面为太子在山中静思修行的形象。

图片

第五幅成道中间为太子端坐于两株菩提树下,苦思冥想,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右侧为其在水中沐浴场景,左侧一位牧女牵着两头牛,并奉上牛奶,助其恢复元气。

图片

第六幅说法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讲经说法,初转x轮。四天王为其所动,纷纷献钵,表示皈依。图中佛陀的火焰背光较为鲜明。

图片

第七幅降魔这是小乘佛教“八相图”的特色。佛陀成道后,魔王以各种形式软硬皆施,威逼利诱其改变心志。佛陀却稳坐莲台,不为所动,经历了种种诱惑和威胁考验,境界最终升华。

图片

第八幅涅槃右侧为佛陀涅槃时众人前来送别,左侧为众人将佛陀棺木火化。画中人物面目已经模糊不清,也许流露出了种种哀伤的表情。

图片

仰莲座上的第一层塔身有两面仿门浮雕,门钉和兽首衔环都很清晰。其余各面为文殊(已毁)、普贤菩萨以及二天王、二力士的浮雕形象。其中普贤菩萨骑象而来,上有华盖,风格类似辽代密檐塔浮雕。下方牵缰的象奴面孔有些异域特征,接近北宋帝陵的某些石像生造型。而该层塔檐下的浅浮雕飞天,面孔也有些相似。

图片

图片

天王则是膀大腰圆,姿态威武,精致的盔甲掩盖不了凸起的将军肚。而力士赤裸上身,肌肉结实(除同样圆鼓鼓的将军肚外),身体呈S形,尽显曲线美。这尊力士带有北朝隋唐风格,类似造像在四川石窟中较为常见。以上各层密檐间均雕有圆形佛龛及坐佛,体量反而较小,似乎只起到点缀作用。塔刹色泽与塔体明显不同,应为民国时期修复。

图片

塔后数步之遥的山崖上,树丛中隐藏着密集的千佛崖石窟。此处缘起于明僧绍,开凿活动从六朝一直延续到唐代。佛教石窟多分布于北方,因而南京这处不大的石窟群较为难得。石窟开凿于崖壁之上,高低错落,有石阶供上下通行,也多有残损。多数石窟空间不大,僧人无法入内修行,但可在窟前礼佛,在沉思冥想中寻求渐悟。

图片

窟内造像多为一佛二菩萨,稍大些的还有弟子、力士、天王等人物。遗憾的是,此处石质为砂岩,极易风化,不少造像残损严重。民国时期的僧人对千佛崖进行了大规模修复,但因方法不当,导致原有风格损失甚大。

图片

大佛阁为石砌双层楼阁,是千佛崖中最大的一窟,内有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为西方净土佛。佛身高近十米,衣褶还多少有点褒衣博带的特点,只是面容已模糊难辨。左右菩萨虽说衣褶也还算流畅,头部却是民国时期改造的滑稽呆板形象,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图片

大佛窟东边的石窟外有护法神一对,全身戎装,相貌威严,似有些早期石窟的影子,但造像水平已经逊色很多。

图片

西侧护法神据说是关羽,也有所残损,美髯尽失,手中兵器也早已不见,只有旁边墙壁上隐约有些刀刃痕迹。

图片

有的石窟内壁还刻着一些小型造像,有的类似川渝石窟中的悬塑小佛,但破坏较为严重,原真度远不及川渝地区的代表性石窟。

图片

图片

或许千佛崖的价值并不在于单体石窟,而在于其整体环境。第一次寻访千佛崖时,正值初秋清晨,雨雾中踏步于这段小径,而石窟在林间若隐若现,很有唐诗中“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的意境,也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石窟、石塔诞生的六朝及五代时期,偏安江南的政权维持了暂时的社会安定,佛教也因此达到鼎盛。可惜好景不长,最终一切如梦幻泡影,未能逃出后世总结的历史周期律。

图片

图片

栖霞寺深卧山间,坐拥两处国保文物,也见证了千余年来金陵郊外的四季更替、兴衰荣枯。但对佛的虔诚却永远铭刻在石头的肌肤里,无论晨钟暮鼓、盛时乱世,都同样慈悲地凝视着芸芸众生。

图片

从栖霞寺北侧登山至顶,眼前豁然开朗。茵茵绿树之间,一条大江横贯而出,江面百舸争流,江岸民宅成排,工厂林立,火车声鸣。栖霞山长江大桥飞架江上,贯通南北。极目远眺,江北山峦起伏,原野无边,顿时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感。

图片

当年王安石贬谪金陵,在“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时“登临纵目”,但见“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露起,画图难足”,正是一幅千里江山的寥廓画卷。可他没有一味陶醉其中,而是话锋突转,又感慨“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眼看着岁月流转,江山代谢,他似乎在警示世人:时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不思进取,早晚重蹈陈后主的覆辙。王安石在经历了多次政坛沉浮后,却只能在金陵城外山巅“千古凭高对此,满嗟荣辱,空叹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图片

数十年后,南宋朝廷泥马南渡,淮北之地尽失。此时的文人们再次临江北望,却已物是人非。正如原籍洛阳的词人朱敦儒所言:“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请悲风垂泪,过扬州。

图片

夕阳西下,站在栖霞山顶,俯瞰这大江东去,潮流滚滚,而清风依旧吹掠过对岸。六朝旧事,千古兴亡,尽在不言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