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录 吃百家饭

 知青草庐 2023-06-19 发布于辽宁
上山下乡值得纪念与回忆,它记录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但是不值得歌颂,那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上山下乡浪费了我们的大好时光,耗费了国家资财,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他们并不缺劳动力,他们亟需的是化肥和优良品种,亟需现代科技。这些我们都帮不上忙,只是和他们分享了本来就十分菲薄的土地收入。但是,这些老实厚道、淳朴善良的农民,从来没有表现出对上山下乡的不满。他们对下乡青年相当客气和热情,像对待亲人一样,我深切的体会之一是让我们吃百家饭。
1969年春节,我们受革命激情的鼓舞,决定都不回城,在农村过革命化的春节。结果,生产队把我们分配到贫下中农家里过年,不让青年点开伙做饭。他们像招待贵客一样款待我们这些幼稚的小孩子,还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劝酒。那种亲热劲儿使人终生难忘——我们过年串亲戚也不过如此。
还有一年春节,同学们回家过年,我和班长张可人自愿留守青年点。同学们离开以后,不等我们开伙,社员们就陆陆续续到青年点来了,与我们预约去他们家吃饭的时间。直至同学们从城里回来,我们俩一顿饭也没做,都是在社员家吃的——这不是队长安排的,是大家主动做的,当然,这其中包括王天成队长。不仅是本队的社员,孙屯西队也光顾了好几户。我下乡的三十七个月里,没有吃过饭的本队的贫下中农家微微寥寥。当然,我们不是蹭饭吃的人,都是他们生拉硬拽,无法推辞的。
平日里,非年非节,无论因公因私到他们家里,只要遇上有好吃的,他们一定会非常热心地让你大饱口福,不吃是不行的,他们会生气,认为你瞧不起他,没把他当朋友。那时候我没当生产队长,他们这样做没有任何个人企图。
那时候农民的粮食定量很低,有的人家到夏季就会青黄不接,粮食不够吃,要向生产队借粮,以度过难关。我们刚刚独立生活,缺少经验,也谈不上有效的计划安排,但是我们伙食上从来没有发生问题,从来都是吃得饱饱的,也种菜养猪改善伙食,不像本市有些地方的青年点曾经没饭吃或者抢饭吃。这要完全归功于生产队和社员们的关心和帮助。
回城以后,我曾回青年点几次。看望同学以外,也会拜访农民朋友。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我登门拜访,他们亲热地欢迎,问长问短,做了好饭好菜并以酒款待。我酒足饭饱,他们非常高兴。没有来得及拜访的,意外谋面,他们就会流露出显然的不快,反唇相讥道:“小子,回城瞧不起人了,连门都不登。”——这就是我下乡的当地社员,见到他们令人有亲临故乡的感觉。这就是农民——勤劳、诚实、淳朴、善良的中华民族的农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