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点|金融业支农道路越走越宽广

 网络营销袁帅 2023-06-19 发布于北京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与地方金融支农十大典型案例。农发行等多家大型银行保险机构的支农创新模式以及江西、吉林、浙江等多地地方金融突出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扎实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实践探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力量。

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梳理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与地方金融支农十大典型案例发现,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产业的模式和案例不在少数。

比如农业银行全方位一体化金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模式。该行全力提供“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综合化金融服务,精准做好种业振兴企业金融服务,积极支持耕地质量提升,将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优先纳入农行总行重大项目库,给予差异化支持。

财经评论员、看懂App分析师张雪峰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支持国家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金融机构应与各级政府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出资设立农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级体系、信用保险等方式,提高农户信用水平,降低信贷风险;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为农民提供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向记者表示,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合理构建承建企业、村集体、农户、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商业银行则提供辅助性支持。针对农业产业化项目,金融机构应优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通过优化产品配置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金融科技扮演重要角色

与十几年前,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信贷产品只有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资抵押贷款等寥寥几个品种不同,当前,金融机构正借助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等手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比如中国银行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助力市场化融资服务乡村振兴模式。该行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构建完善“总行重点引领,分行特色先行”的特色助农产品服务体系,以精细化、定制化、差异化“线上+线下”多渠道服务满足各类“三农”主体个性化融资需求。

张雪峰表示,未来,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智能风控,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开发适合农村地区客户的移动金融服务,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农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溯源、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等。

杨海平认为,针对涉农龙头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投行+交易银行综合服务方案,利用金融科技优化龙头企业的现金管理服务,提供线上化、智能化供应链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体系不断完善

农村信用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机构必须加大投入和探索力度。

入选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的邮储银行农户普遍授信模式,是按照“整村授信、应授尽授”思路,为信用村内农户提供小额度、广覆盖、纯信用的授信服务,有利于缓解农户小额信贷融资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

据记者了解,在具体推进农户普遍授信工作上,邮储银行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邮储银行依托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力量,整县、整镇推进信用村农户普遍授信工作,将有意愿、符合条件的农户评为信用户,为其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的线上贷款,以及配套综合金融服务。二是建立农户普遍授信流程。邮储银行在传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流程基础上简化作业流程,创新授信思路,建立农户普遍授信流程。三是深挖内外部数据资源。邮储银行按照“内部挖掘+外部对接”的思路,充分利用内外部数据资源,提升农户普遍授信效率。四是创新农户普遍授信贷款产品。邮储银行采取“一次核定 、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循环支用、动态调整”的方式,向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不断提升农户信贷服务体验。

资深金融业人士、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信用体系建设参与度不高;信息征集手段单一,信息整体质量不高;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与银行贷款风险防范要求错位等,影响了我国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与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袁帅说。

在科创中国高丞乡创服务团团长孙文华看来,目前很多村镇尚未建立起信用体系,整村授信还需要建立一套评估体系。一是推动以“乡镇为单位”的信用村体系,通过乡镇的行政管理间接建立乡村居民的信用档案,并采集信用数据。二是建立以“农产品”产业链体系的信用数据库,各类农产品数据能主动采集,并给予充分的信用评级,鼓励相同、相似产业的村落率先获得整村授信的资格。(以上来源 | 农村金融时报 记者 | 郝飞 免责声明 | 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新社汇·全媒体矩阵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副主任袁帅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出现了各种信用缺失问题,农民信用问题尤为突出。农民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完善农民信用体系,已不仅仅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回归,更是社会经济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做好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更关系到农村基础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到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对绿色金融生态和信用社会体系建设方面意义巨大。然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当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信用体系建设参与度不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奖惩机制与保障机制;信息征集手段单一,信息整体质量不高;人口临时流动较多,导致农户信用信息原始资料调查采集困难,信用基础信息多变;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落后,没有建立信用信息中心,难协调,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政府各部门履职不到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与银行贷款风险防范要求错位,制约了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信用评级标准不规范,信用评定权威性不高,信用评级结果综合运用有限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与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需要注意的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具体来说,可以用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构筑持续有力的金融支撑,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健全、高效的信用技术支撑体系,可以优化农村整个信用体系的业务操作流程,提高运作速度、效率和效益,最终降低信用信息管理成本,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网络平台的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提取,利用数据挖掘体系完成对这些海量数据信息的精准分析,基于动态信用评价模型形成信用评价体系来对农户进行动态的信用评价,保证农户贷款信用体系的有序运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共同富裕的起点。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新征程时期,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脱贫攻坚阶段的实践已经证明,农村实施“小额信用贷款”这一创新对我国农村经济、地方党政建设以及资信评估事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小额融资需求已经开始由脱贫攻坚时期简单的生产、生活需求向扩大再生产、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由过去零散、小额的需求向如今集中、大额的需求转变;由传统耕作的季节性需求向现代农业的长期性需求转变,并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继续扎实推进“小额信用贷款”,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在这个全新的新征程时代,农人一词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农人和农民有着一定的质的区别。农业的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就业人口低质化已经引起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新一轮的农业农村改革已经上演,随着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加速出台,会有更多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投身农业成为新农人,也会更多的人以农为业、以农为乐、以农为生,成为职业农人、职业农民。

传统的产业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重新唤起生气,传统的农业经营组织需要注入新的现代要素才能焕发出新的力量,日益衰落的乡村需要加入新的生力军才能再度呈现出勃勃生机。

新农人对农业、农村的正能量是巨大的。新农人是那些为了创业理想而投身到农业行业之中的创业者们,他们通过承包或者其他方式,获得拥有使用权的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养殖、种植的创业,并通过团队的智慧进行管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创业活动。,他们植根于农村,创业于农业,成功于农业。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建设发展离不开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队伍。乡村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天地,我相信将吸引和培育出更多的投身乡村发展的新农人,来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让新时代的农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此,表达一个我的观点,要实施乡村建设,就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那么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科研技术研发人员、企业家,必须要下沉到乡村,要走入乡村,绝不可纸上谈兵,空想理论,凭空画饼!乡村是千村千面的,每个地方的文化、人文、地理等等均是不同的,实施乡村建设必须要因材施教、因村施策、因域施法。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关键还是在干事,而干事、做事的关键还是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政策方针为保障,设计规划为引导,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新农人创新创业人员已突破1000万人。我认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农人群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银行业支持新农人创业发展,为新农人群体提供精准匹配信贷产品,提供精细化金融服务,全力帮助其创业致富是时代趋势所需,更加具备着积极作用意义和护航力量担当。

银行业支持新农人群体,需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创业规划和资金需求,针对不同情况,精准匹配信贷产品和服务政策。对于缺少抵押物的,可通过政策性融资或者机构担保等机制形式,实施较大额度的信用贷款,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大、回笼慢的情况,可实施利率低、放款快、自主选择还款方式和贷款期限、循环使用的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另外银行业要在风险可控、流程严密、授权审慎的前提下,简化申请资料,创新办贷流程,实施精细管理,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开发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对新农人群体办理相关业务进行手续费减免等普惠政策,切实帮助降低新农人经营成本。

在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分配合上,银行业应该起到桥梁作用,联动人社、就业、商务、税务等部门出台相关针对性扶持政策,并且与保险机构紧密配合,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贷”等金融服务精准支农作用,为新农人群体在创业扶持贷款和特色保险品种开发下功夫,加大贴息力度,税收退返力度。

要将普惠金融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做好“三农”工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三农”倾斜,才能为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更多保障。与此同时,农村农民对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现有的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其实际需要。对此,要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金融机构要不断丰富信贷产品种类,满足乡村振兴各领域金融需求。充分利用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和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政策,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将更多低成本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队建立金融产品支撑机制;扶持重点群体发展,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乡村好青年、退役军人等各类客群创新专属信贷产品,以个性化、综合化、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有效满足不断变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对于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作用,我认为需要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支农产品,加强对农民“面对面”的金融服务,让普惠金融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在支持农村全面进步方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美丽乡村贷款,以民生领域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支持农民全面发展方面,通过对地方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小农经济的支持增加农民生产型收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