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政府出洋留学:第一批幼童的留学之旅

 杂家馆藏 2023-06-20 发布于四川

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今天,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国留学,这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但是,作为中国留学生的先驱者,那些最早去美国留学的孩子们,他们的故事才是真正令人感到骄傲和感动的。

在19世纪中后期,曾国藩和李鸿章亲自推动了中国的出洋留学计划,并得到了留学归来的容闳的积极支持。为此,清政府决定分4批派遣每批30名幼童出洋留学,并在留美预备学堂(又称“出洋局”)设立课程,帮助幼童们掌握必要的语言和知识基础。

第一批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从上海出发,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航行,抵达美国旧金山,并乘坐蒸汽火车前往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他们踏上了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留学之旅。

当时中国选派留美幼童进行留学,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过程。孩子们的年龄范围被限定在12岁至15岁之间,这意味着他们还很年轻,需要面对很多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曾国藩是当时制定条件的人之一,他的要求相对宽松,只要求这些孩子不贪、不偷,比较诚实和本分,聪明就可以了。而更高标准的要求则来自于李鸿章,他认为出身清白、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外表体面、长得好看等因素都非常重要。这也是因为这些孩子在出国后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代表了整个中国的形象。

此外,留美幼童的命名也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如果取名不当或有不雅训字,家里就会被责令改名字。因此,可以说对留美幼童的要求十分苛刻,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孩子们具备全方位的素养和品质。

这些留美儿童从小在中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融入西方社会及其礼节感到十分不适应。他们被送到美国的各个家庭中,面对善良、热情的美国民众,这些稚嫩的孩子很快遇到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

据描述,当西方人第一次见到这些留学生时,他们非常热情地拥抱或亲吻这些中国孩子,而这种举止在当时的中国是不被看作正式礼仪所允许的,于是这些留学生对此感到非常不适应。然而,由于美国人的善意以及他们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和照顾,留美儿童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社会礼仪,开始尝试融入当地的社会。

这种文化适应并不仅限于礼仪和社交方面。西式的服饰和发型也是留美儿童在融入美国社会过程中所采纳的一部分。尽管这些孩子曾经留有中国传统的发辫,但他们很快改变了自己的形象,换上了西式服装并将头发剪短。许多幼童被选派到美国接受西方教育和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孩子逐渐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逐渐失去了对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的兴趣。同时,他们也认同了个人权利、自由和民主等先进理念。

除此之外,这些幼童还与美国女孩子暗地里约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等。所有这些新变化都被清政府保守官僚视为大逆不道,不可容忍,因此围绕留美幼童之中西文化的冲突愈演愈烈。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在当时,只有22位留学幼童在耶鲁大学完成了学业,其中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顺利毕业。而容揆和谭耀勋则拒绝返回,留在美国完成了他们在耶鲁大学的学业。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完成了他们的学业。

然而,这些留学生回国后遭到了社会的谴责。《申报》于1881年9月29日发表文章称,“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遣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 文章认为,派遣这些留学生出国是一种浪费,因为他们中很少有出身名门望族或者巨商大贾之子弟,而这些人秉性多乖戾、禀赋多鲁钝,没有资格去谈及国家大事和艰巨之任。

虽然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受到非议,但实际上他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知识,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詹天佑更是成为了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创造了许多科技奇迹,推动了中国航空、炮兵等领域的发展。

总之,这批留美幼童虽然遭受到了质疑和非议,但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西方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学习到了先进的科技和思想理念,并将这些知识带回了祖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