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近山领导肖永银7年,却种下20年心结,晚年相见痛哭:错怪你了

 冬不拉拉 2023-06-20 发布于新疆

1969年7月,王近山从农场副场长的岗位上复出,他带着家人乘火车赶往南京。

下车时,王近山被眼前的景象愣住了。3位大人物早已经在月台等候,他们是27军军长犹太忠、60军军长吴仕宏、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

3人都曾是王近山的下属,尤其是尤太忠和肖永银,是王近山担任6纵司令员时的猛将。

大起大落之后见到熟人,王近山内心五味杂陈,快步向前握住肖永银的手,眼泪哗地流了出来,他哽咽着说:“过去……我错怪你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王近山这样宁愿流血也不流泪的硬汉。肖永银的泪水也止不住地溢出眼眶,他动情地说:“过去的不要再提了,你清楚就行了。”

王近山当过肖永银7年上级,但也种下了20年心结。甚至王近山接到去朝鲜参战的通知后,带了12军几乎所有的人,唯独不告诉副军长兼参谋长肖永银。

王近山和肖永银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图片

王近山和儿子

两人都是娃娃兵

王近山和肖永银一个是湖北红安人一个是河南新县人,要不是参加革命,他们这辈子恐怕都碰不到一起。

两人都是1930年参加革命,王近山比肖永银大两岁,当年他15岁,肖永银只有13岁,两人都是娃娃兵

王近山打仗不要命,一次他冲进敌人阵地与敌人肉搏,他与一个敌军扭打在一起,两人一同滚下悬崖,最终只有王近山上来,只是他头部多了一道深深的口子。

此后王近山有个跟了他一生的绰号“王疯子”。也正因此,王近山升官很快,16岁当连长、19岁当团长、20岁当师长,如同开挂一般。

肖永银的经历则要坎坷得多,由于年纪太小,进部队只能当号兵。过草地前,他才争取到一个上战场的机会,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自己却重伤差点丧命。

当时部队规定伤员一律暂时隐蔽在老百姓家中,幸好军长许世友发话,部队才带上他,否则凶多吉少。

长征结束后,肖永银又参加了西征军,在与马家军的残酷血战后兵败。他护送徐向前经历九死一生,才回到陕北,从此在刘伯承麾下战斗。

王近山与肖永银都出身于红四方面军,但不是一个部队,早期并没有什么交集。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王近山担任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而肖永银是129师随营学校连长。

抗战期间,王近山打了许多漂亮仗。1943年10月担任团长的他,指挥部队在韩略村伏击了日军军官观战团。此战歼灭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80多名,其中有少将旅团长1名、大佐联队长6名。

王近山名震国内,连老蒋都发来嘉奖电。

相比而言,肖永银的成绩没有王近山的夺目。两人虽然同在129师,但部队撒得很广,他们仍没有什么接触的机会。

图片

肖永银

第一次合作不太愉快

直到抗战胜利后,两人才走到一起。1945年底晋冀鲁豫野战军组建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宏坤认为王近山打仗厉害,主动让贤。

此时肖永银是6纵18旅旅长,与王近山成了上下级关系,但两人第一次合作并不那么“愉快”。

1946年6月下旬,老蒋发动内战,调动大军向中原、苏北等解放区发动进攻。为了策应两大解放区作战,刘邓大军 发动陇海战役,切断连接国民党各大战区的交通动脉——陇海线。

王近山争取到攻打兰封、考城的任务,这是陇海线上的两个重要据点。当年薛岳指挥20万大军未能围歼日军1个师团,想必国军应该从失败中吸取了大量教训。

此战是王近山与肖永银第一次合作,也是新生的第6纵队的第一仗。打好了,以后如虎添翼,打不好,恐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调整士气。

6纵下辖三个旅,王近山本来准备让肖永银的18旅担任主攻。但召开作战会议时,韦杰突然坚决地说道:“我们十六旅打主攻!”

这让王近山犯了难,已经答应了给18旅打,突然变卦会伤了感情。韦杰这边若只是16旅旅长还好说,直接下命令就行了。但韦杰还兼着6纵副司令员,要是拒绝了,有损他的威信。

王近山将目光转向一边的肖永银,只见他脸都拉长了。王近山问他:“你说说……”

这很显然是示意肖永银姿态放高一点,但肖永银就是不说话。无奈之下王近山只能宣布散会,随后找到18旅政委李震让他做肖永银的工作。

在第二次会议上,肖永银才表态:“组织安排吧,我是军人,服从。”

兰封一战,6纵打得很漂亮,打出了名气。肖永银也为之高兴,丢掉主攻任务的阴霾一扫而散。

图片

刘邓大军

只有肖永银敢顶王近山

陇海战役之后,刘邓大军主动撤回晋冀鲁豫解放区,老蒋调集大军尾追而来。

刘邓大军连日作战,部队未得到补充和休整,非常疲惫,要迎战困难很大。但如果不打,就必须放弃鲁西南战略要地,不利于以后机动。

刘邓首长召开军事会议,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不料这次会议出奇地安静,大家一言不发。

憋了半天,有人说:“还是先休整吧!”

邓小平说:“问题是敌人会给我们休整的时间吗?”

这时王近山打破僵局,他站起来说:“我主张打,我们6纵来打主攻,我们是个年轻的纵队,只要能保住主力纵队,拼光了也值。”

有了这番表态,刘邓首长一致决定打。

孤军深入的敌整编第三师被引诱到大杨湖一带,与其他部队隔开20多里,遭到刘邓大军的阻击和包围。但要赢得战争并不容易,如果不能快速歼灭敌军,等敌增援赶到后,后果不堪设想。

这场战斗既重要又急迫,王近山首先想到的又是肖永银,可以看得出来他对肖永银的信任。

整编第三师是敌军王牌部队,全副美械。肖永银打得异常艰难,打到后面无兵可用,无奈之下只能把在小杨湖方向警戒的两个营抽了出来。

王近山得知后大惊,斥责道:“你动了这两个营,敌军从那里冲出来了怎么办?”

肖永银急了,冲着自己的上级吼道:“你知道,火烧了我的眉毛!”

王近山脾气很大,部下没人敢跟他顶牛,但听到肖永银的吼叫,他反而异常地平静,好一会才说:“我再给你两个团。”

此时大杨湖方向已经投入6个团,仍然打不开防线,肖永银只得又向王近山求援。

王近山答复说:“我再给你一个团吧。”

团长到后肖永银才发现,这个团只有80个人,原来王近山也是倾家荡产了。

所幸的是,战至天亮肖永银打进了大杨湖,撕开了敌军的防线。随后刘邓首长一声令下,4个纵队全部出击,取得了一场大胜。

6纵也从新组建的部队,一跃成为刘邓大军的主力部队。

图片

缴获坦克

一场天大的误会

刘邓大军迂回大西南,已经担任12军副军长的肖永银打完了他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仗。

俗话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英雄总是难过美人关。战士们在戎马生涯中,连蚊子都看不到几只母的,只能把儿女私情压抑在心底。

但进了大城市就不一样了,年轻的男女争抢着当兵,在各项工作中也难免与年轻女性打交道。

男女之间接触产生感情是很正常的事,已经33岁的肖永银经宣传部副部长介绍,与一个叫高豪的女子相知相恋。

但不正常的是,个别已经有家室的干部也与她人坠入情网,要对家庭“改组”。肖永银觉得这有违纪律,立即找到几个干部敲打了一番。

他旗帜鲜明地说:“我不赞成改组!你们为什么要做这种傻事?”但事情没有往肖永银希望的方向发展,由于家属要捍卫自己的权益,事情闹得很僵。

更让他头皮发麻的是,他的顶头上司王近山也越过了道德的边界。

进城之后,中央三令五申强调纪律问题。肖永银与王近山共事多年,战斗岁月中结下了特殊的友谊。他不愿看到自己的朋友、上级、同志,因为这种低级的错误而断送前程。

但这种事情怎么开得了口呢?肖永银决定用军人的办法来解决,他以雷霆之势来了个调虎离山,下令把与几个干部有关的女性全部调离。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强行棒打鸳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王近山应该也能理解肖永银的良苦用心。但后来不知道事情怎么捅到兵团,兵团政治部派人来调查。

军副政委李震是个聪明人,这种棘手的事他处理不了,来了个“金蝉脱壳”,调到重庆去了。最后,调查的事情被推到肖永银身上。

兵团政治部要求召开团以上干部大会,公开审理该事,以教育其他干部和士兵。为了保护王近山,肖永银软磨硬泡,顶了4天没有开会。

兵团政委谢富治亲自来到军部召开大会,最终两个干部被纪律处分,而王近山由于战功赫赫免于处分。

图片

王近山一家

肖永银一心想要保护王近山,但不知道王近山在哪听到谣言,以为是肖永银把事情捅到兵团。两人自此种下心结,多年的战友情蒙上了阴影。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2军接到通知入朝作战。所有人都在整理行李,准备出发,就连此前调离部队的副政委李震都回来了。

但肖永银却没有接到通知,他一直在等待着王近山的召唤,到了最后时刻也没有任何消息。肖永银知道王近山的性格,如果主动去找他,定会让他觉得难堪。

无奈之下,肖永银直奔刘伯承住处请战。最终刘伯承提笔批示同意他入朝参战。

在朝鲜,王近山与肖永银合作没出问题。但两人也只是公事公办,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那种亲密无间的状态。

一直到王近山回国前夕,兵团为他饯行。肖永银端起酒杯走到王近山面前说:“你是我的老首长,可近年来我们敬而远之。我肖永银究竟怎么样,你将来会明白的。”

说完一饮而尽,知道他们关系的人,看到这场景心里都有些难受。

王近山却哈哈大笑起来:“我们没什么嘛,都是老同志。”话里话外,没有任何缓和,仍然是公事公办。

肖永银也不再说什么,敬了个军礼便转身离去。这一别就是20多年,直到那个时候,王近山才真正理解肖永银对他的情谊。

图片

王近山

邓小平批示新头衔

回国后的王近山还是犯了生活作风错误,被一撸到底,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降为河南一个农场的副场长,待遇也由中将降为大校。

虎落平阳的王近山过得非常落魄,曾回北京看病也被医院拒之门外,不得不打电话找下属帮忙。

动乱年代,有人在王近山身上找问题。他们知道肖永银与王近山的关系,想跑去他那儿找些黑材料。肖永银得知他们目的后怒斥来者,在那样复杂的环境里,他没有落井下石,言语上袒护了王近山。

来者见肖永银动怒,不敢篡改访谈内容,原原本本登出。王近山看到这篇文章后极为感动,立即派二儿子前往南京看望肖永银,希望肖永银帮忙向上级反映一下他的问题。

肖永银当即表态说了三句话:“第一,代我问候你爸。第二,让你爸不要卷入是非中,否则将来对他不利。第三,他的问题是中央定的,要中央才能解决。”

肖永银还传授了方法,让王近山写信给许世友,请他把信转给毛主席,主动检讨讲清自己的问题。

许世友是个仗义的人,他利用去北京开会的机会见到了毛主席,并转交了王近山的信,还表示愿意要他。

一切水到渠成,王近山的命运迎来了转机,于是出现了开头那一幕。缠绕20年的心结,瞬间解开。

解开心结的王近山和肖永银相处得十分愉快,王近山担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职务上比肖永银低一些。他对肖永银十分尊重,在公开场合,始终称肖永银为“肖司令”。

但在肖永银心中,王近山永远是“王司令”。

1975年,肖永银调离南京军区,他又一次与王近山分开。两人相互敬酒,互道珍重,不料这竟是两人共饮的最后一杯酒。

3年后,王近山因病去世,时年63岁。王近山临终前陷入了昏迷,但嘴里常会喊出“冲啊”“杀啊”的字眼。他的儿子会在一边说:“爸,肖永银上去了。”王近山马上就平静下来。

肖永银接到噩耗,连夜驱车从武汉赶到南京,见到王近山遗体,他顿足长叹:“王司令,你去得太早了哇!”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由于王近山特殊的经历,举办葬礼成了继任南京军区司令聂凤智心头一个难题。

图片

他知道王近山战功卓绝,用现在的身份办后事不仅对不起王近山,也不能让他曾经的部下服气。他抓住肖永银说:“老肖,王近山的悼词,只有你来写合适。”

肖永银没有推辞,一气呵成写完王近山的一生。最后又看了一遍“副参谋长”的头衔实在是太过刺眼,他一笔把“副”字划掉。

当然,这样的大事不是肖永银能定夺的。悼词最终还需要更高级别的领导审定,不久邓小平打来电话:“人已经死了,不能下命令搞个名堂,就叫顾问吧。”

大家都叹服这个新头衔高明。人死了你不能再给他安排一个新职务,那样既违背组织程序,也与现实不符。顾问的头衔则要灵活得很多,已经退休的高级领导人常常也以顾问的身份出现在单位。

当然,邓小平也许觉得顾问这个称呼似乎仍不足以概括王近山的一生,在王近山去世15年后,亲笔题词写下“一代战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