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把教育生活中的一地鸡毛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捡起来的“鸡毛”如何摆放很重要

 艺之芳华 2023-06-20 发布于湖南

知道“教育叙事”一词是在2021年秋新网师的《教育写作》课上,自己尝试写“教育叙事”是因为要2022年秋新网师《教师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课程的第一次作业,明晰“教育叙事”意义是在2023年1月的专业学术团队。

郑楚楚老师说:教育叙事除了具备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工具价值,更应当超越方法论,发挥其本体价值、伦理价值,使得叙事成为教师在教育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和意义生成方式。借由叙事中的回顾与梳理、筛选与采择、加工与重构、设计与规划功能,教师能够在教育生活中获得“意义澄清”“意义强化”“意义诠释”和“意义指引”,从而实现教育生活中的精神重建。应当探索通过多重叙事技巧促进教师成长,更注重发挥叙事的公共性特征和倾听者的作用,借由叙事情境中的“言外之力”和“对话式倾听”,实现教育叙事的学科责任和对教师生命伦理的关怀。

叶波老师说:以教师的教育生活体验为写作对象,以描述性的语言直观呈现,在不断地重写中实现意义的持续建构,积极投身指向教育生活体验的反思性写作。 叙事,不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讲故事,而是对故事进行多次选择与严谨重构,以便于结构能有效地表现意义的 “叙述”。

吴松超老师说:李镇西老师就是写教育生活的高手,《爱心与教育》就是很好的样板。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的特点是记录教育生活的故事,不太刻意的大段说理、议论等。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育叙事就是把教育生活中的一地鸡毛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我们一线教师每日都是和孩子在打交道,不是在和这个孩子沟通,就是在调解那两个孩子的矛盾,每天都有很多鲜活的故事。

在新网师选修了两次关于教育写作课程,但是自己并未对教育叙事做深入研究、实践。自己讨厌当班主任原因不就是因为永远也处理不完孩子们之间打闹等各类的事吗?那为何处理不好呢?是自己的方法不恰当吗?之前的几届学生没有这样写,这一次从一年级带也没有记录。这一年,只知道自己带一年级很苦,但苦在哪里并没有故事呈现。自己依然没有详细记录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有的只是只言片语。自己崇拜李镇西老师,仅仅只是把《爱心与教育》当做班主任宝典,遇到类似问题模仿李老师的做法,而自己并不思考每个孩子其自身的特点。这个学期,一周一次的观课让我对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有了质的飞跃,假如一周一次梳理班主任处理班级事件,会不会也让我的班级管理能力越来越强呢?写教育叙事促进教师成长,前提应该是坚持写好教育叙事吧?

“回顾与梳理、筛选与采择、加工与重构、设计与规划”,是不是就是“重写中实现意义的持续建构”?“教育生活体验的反思性写作”是不是就和吴老师书中的“如果事件中有冲突,拿自己’开刀”,真诚反思自己在事情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改进思路”意思一样?理论终归是理论,倒不如把自己曾经写过的教育叙事拿出来剖析一番。

《当“爱心”遇上“老顽童”》选题倒是清楚,记录了我和小顺的故事。“先闻其名,再见其人”(主要以小顺第一次帮忙发书引起班上混乱为主)——“小错不断,贵在诚恳”(班上同学频频“告状”,小顺次次会认错)——“大打出手,小事化了”(小顺和小洋打架,小顺先道歉)——“相信种子,期待成长”(主要写自己相信小顺,排除一切意见让小顺加入少先队,参加校级运动会)。结构看似层层递进,但是正如郑建业老师所说“缺少典型生动的生命个性及其富有个性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详细的教育过程,和小顺相处两年,每天都有请他来老师办公室“喝茶”的机会,但自己并未详细记录一次,哪怕被他的气的拍桌子,也仅仅是情绪发泄。

比如“帮忙发书”为何变成“大家抢书”?是小顺没有经验还是自己没有交代清楚?“抢书”的场面有多混乱,自己并没有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本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冲突”,但是自己没有现象学描述能力并,没有将冲突与主题置于丰富的背景之下。四个故事主题,想围绕“爱心”主题而来,每一次故事皆以小顺认错道歉结尾,但是他是怎么样的“顽童”,这四个故事均没有体现。感觉就李老师我一批评他,他就会认。那又是为什么呢?毕业之时,我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尊敬我,他说我是第一个愿意多次给他帮助老师发作业本机会的老师。但是文章中没有体现呀!我们之间也有很多次“针锋相对”的时候,也有请家长的时候,但是没有采选。所有的故事选材皆是平淡的,没有一波三折。所有的对话方式都是一问一答。对于教育生活的“重构”意义没有体现。不分析不知道,原来自己存在的教育叙事写作问题不少。自己后期一定要再次修改这个故事。

吴松超老师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成为研究型教师。绕不过去记录教育生活这这个阶段。”自己加油吧!

附:

当“爱心”遇上“老顽童”

——《重读陶行知》的读书思考

“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得深处。”这是陶行知当年对晓庄师范全体师生说的一番话。李镇西老师说,他曾无数次读过陶行知的这段话,每次读都令他心潮澎湃。去年重读,他认为这是陶行知对中国的每一位教师的殷切叮咛。

从教十年,自己任教过小学阶段的所有科目,没有取得过县级第一名的教学成绩;一直担任语文教师,没有辅导过学生参加县级以上的书法、朗诵等比赛;担任班主任的这些年,自己的班级从没有获得过校级“优秀班集体”的称号……仔细想来,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拥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哪怕是个屡教屡犯的“难教儿童”,也是选择继续相信他会成长。

一、先闻其名,再见其人

刚来这个学校的时候就听说,18班是四个平行班中最糟糕的班,纪律差,学习差,而且还有全校闻名的“四大顽童”。小顺就是“四大顽童”中的领头羊,几乎班上所有的调皮捣蛋他都有份。未曾想自己如此幸运,一来就是当这个班的班主任。巧的是我在这个班上最先认识的也是他。开学第一天,新的教科书堆满了讲台。“老师,我来帮你发书吧”!一个满脸笑意的小男孩跑了过来,个头都差不多有我高,头发微微有些凌乱。正愁不知道找谁完成这个任务呢!

“李老师,你班上在干嘛?怎么闹哄哄的?”我正专心的核对学生报名信息,直到隔壁班的老师问我,我才去教室看看。天呐,这哪是发书?这分明是在抢书!后来一调查发现,原来他就是那个最让老师头疼的小顺。我知道自己需要耐心,责骂于小顺而言,意识司空见惯。“你不是帮老师发书吗?怎么变成这样了?”“我本来是一个一个的发,他们嫌我慢,然后我就让他们一个一个上来拿,再后来就变成你看到的局面了……”话没说完,头已低下。看他说话态度这么好,我就不再批评他,提醒他下次引以注意。

二、小错不断,贵在诚恳

周一,我早早来到教室迎接孩子们返校。不大一会儿,有几个女孩子络绎不绝投诉:

“老师,小顺拿了我的作业本,改成他的名字。”

“老师,我不想坐小顺前面,他总是画我的衣服。”

“老师,小顺说我是大笨蛋。”

“……”

我好不容易一一安抚好这些小美女,小顺也笑眯眯地凑了上来。

“老师,我今天穿了校服。”学校周一升旗,所有学生必须穿校服。

“还不错嘛,挺干净的。我正想找你呢!”

“老师,什么事呀?发作业本吗?”

“不是,听说你又调皮了?”

“嘿嘿,我不是故意,我就是逗他们玩……”

小顺看着我严肃的表情,不再嬉皮笑脸,低下了头。

“要和同学玩是可以的,但是你的玩让他们不开心了,他们不喜欢你。所以你改变和他们相处的方式,不做他们讨厌的事……”

“好。老师,我知道了。我可以发作业本吗?”

“嗯,老师时刻关注着你的表现哦!”

慢慢地他一下课就来找我:“老师,有什么事要我做吗?”

原来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李镇西老师说过,我们要用爱心教育学生。不仅是教会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用爱去感染孩子,用实际行动去感悟他们,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三、大打出手,小事化了

“老师,小顺和小洋打架了。”我顿时心里火了,马上把他们叫过来。两个人脸上都有红肿的地方,而且满头大汗。自己没控制好情绪,大声的问一句:“怎么回事?”小顺大喊:“是他,是他先说我。我又没错。”小洋也大叫:“是我?不是。是你自己先说我。”我马上斥责:“两个人还在互相指责,先给你们两分钟想想,到底怎么回事。”其实我也想利用这两分钟平复自己的情绪,生气解决不了问题。小顺时不时抬头看我的表情,手好像放哪都不自在似的。

“做错了事不要紧,能认错,会改过,老师还是喜欢你们的。谁先说?”

小洋低声道:“老师,是我先说了他,但是是他先动的手。老师,我错了,以后我不会说他了。”小顺看到小洋如此,他也做了一件事,让我大吃一惊——“小洋,对不起,我不该动手打你。”说完,他还向小洋深深鞠了一个躬。既然两个人都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随意嘱咐了几句。

我发现小顺也是一个渴望关注的孩子。他还是喜欢一下课就来问我:“老师,需要帮忙吗?”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很脆弱,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可是我们往往都习惯了在孩子们当中树立好的榜样,让其他孩子都向他们学习,这样,有的孩子便被推到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像小顺这样调皮的孩子更渴望被人关注,又没有合适的崭露头角的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再次提醒我,作为教师,无论学生是调皮,还是捣蛋,我们都不应该冷眼相待、恶语相迎,而应该给他们公平的爱,用广博的爱去教育引领他们,去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

四、相信种子,期待成长

六一活动,要选少先队员。我根据班上情况设置“一二三大难关”,小顺都做到了。中队长一脸疑惑地问我:“老师,真的让小顺入少先队吗?他在班上可还是会捣乱呢!”“他完成了三大难关就该让他入。”对于小顺入少先队的问题,也有同事问过我“小顺都入少先队?你是为了激励他吧。希望他不要辜负你的期望哦!”事实证明,尽管小顺有这样或那样的捣蛋,但是对比之前还是有所进步的。所以我对他的“特权”多了,连他的作业也与众不同。

“老师,小顺说学校要开运动会,他想参加,让我跟你说说。”看到小顺妈妈的微信,我赶紧问了情况,班长和体育委员告诉我说,小顺跑步速度还可以,但是他以前从没参加过运动会,平时的种种调皮,之前的班主任并未选他。

“老师,我真的很想参加比赛,我跑的很快的呀!”

“想要参加校运动会,必须遵守各项纪律要求,你能做到吗?”

“可以的,老师只要你让我参加校运动会。”

“那老师还想先看看你的家庭作业再说。”

“老师,作业是什么?我马上做。”

在他的记忆中,或许就没有作业这回事。但是后来他确实把补好的作业给我改了。我和班长、体育委员商量了一下,决定让他参加接力赛,结果他没有让我们失望!临近毕业的一个月里,小顺还是有很多被老师请到办公室“喝茶”的机会。但是毕业后他依然还是那个隔着马路遇见,都会大喊“李老师”的那个学生。

从小顺身上,我发现其实只要老师是真心关爱学生,他们是感觉得到的。小顺这样的事情,每个老师都可能曾经遇到过。老师几句赞美的语言,往往回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几句简单的引导,又会让孩子们向着预期的方向积极地发展。愿我们皆如李镇西老师所愿——“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成为每一教师的座右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