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的参考文献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06-20 发布于海南

推荐论文1:《艺术表达时代精神的四重维度》

出处:《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4期

文章概述:艺术对时代精神的表达,需要在时代精神的四重维度——时间性、空间性、人性和真实性——中具体展开。时代精神的时间维度体现为传统、现代、未来三个历时性面向的贯通;空间维度体现为民族性世界性的共时性交融;人性维度体现为个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真实维度则体现为现实性超越性的充分协调。艺术对时代精神的表现就体现为历史性传承现代性创新的统一,民族性彰扬世界性观照的统一,个体性表达社会性书写的统一,现实性回应超越性诉求的统一。

推荐理由:时代精神与艺术,是文艺领域经久不衰的理论话题。此文写作思路首先从时间维度出发,通过时间的线性展开而呈现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历时性的面向。时代精神的时间性维度,其实昭示的就是时代精神立足于当下,在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之间的动态化博弈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样态。虽然中华艺术精神及其思维方式在整体上是一以贯之的,但每个时代又各具特色,如先秦风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种蓬勃多元的文体流变就形象诠释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瑰丽多彩。李泽厚以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来梳理概括中华艺术各个时代的阶段性特征,虽然是粗线条的勾勒,不尽谨严确切,但也向我们揭示了这一事实:每个时代都具有各自时代的艺术特色。继而,从空间维度阐述民族性和世界性交融。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使古典艺术在现代性的改造中获得生命力,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视为一种历时性的艺术表达策略的话;那么充分学习借鉴当代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兼收并蓄,从而实现民族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就是一种共时性维度上的艺术表达策略。进而,从人本维度论述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对于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既要有艺术家个性化的主观抒发,又要注重在人性的刻画中,突出其社会性。最后,从真实维度论述现实性和超越性协调。每个时代精神的具体表达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于人性的理论诠释,都是为了认识人自身,并最终落实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凯凯提示此文的四个小观点表述方式可以借鉴哦!

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艺术表达、审美维度、时代精神、艺术经典等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指出:“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在与其他民族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的交流互动中,中国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借助于西方芭蕾舞剧的艺术形式,将《白毛女》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题材编成了芭蕾舞剧,实现了创造性的艺术融合,反过来又促进了芭蕾舞剧的进一步发展。

推荐论文2:《视觉审美、听觉审美与触觉审——论后现代审美重构的三重表征》

出处:《浙江学刊》,2022年第2期

文章概述:后现代审美有三种异曲同工的重构,即视觉审美、听觉审美与触觉审美。视觉审美被消费社会引导下的视觉文化所裹挟,日趋浅层化、感官化、同质化,引发审美精英的烦扰甚至是恐惧。听觉审美的初衷是消解视觉权威,重新寻回审美本真,但现代技术的发展将纯粹听觉领域的音乐整合进世界图像的狂欢,导致听觉审美未能完成使命。对长期被压抑的触觉审美的挖掘,不仅是对现代美学轻身体感官,重理性意志的纠偏,而且也是人们实现以感官对抗技术,反思现代启蒙的途径。

推荐理由:此文的写作思路从视觉审美出发,论述视像泛化与审美批判。对视觉审美的浅层化与庸俗化的批判一方面是对“读图时代”和“世界图像时代”所导致的审美泛化与美学的所面临的艰难处境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是对视觉与理性通过话语建构被捆绑在一起的批判。然后,从听觉审美角度,论述审美重塑与理论表征。听觉审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点。首先,听觉审美所唤起的是最深刻的心灵活动。其次,听觉审美具有模糊性和朦胧性。再次,听觉审美是弥合距离的。进而,从触觉审美角度,通过触觉的沉浸式审美体验,观者能够以高度的精神专注面对审美对象,与审美对象实现感觉和情感的共鸣,用心灵感受艺术作品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以此达到审美的认识。凯凯提示此文的引用了大量的名人观点与理论,如鲍姆嘉通、赫尔德、胡塞尔、让·吕克·南希、本雅明、梅洛·庞蒂等,考生们可以多背背,强化文章的学理性哦!

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视觉审美、听觉审美、触觉审美、审美重构、审美维度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视觉审美的浅层化和感官化使得现代人变得沉溺于享乐而更加易于支配和诱导。因为对形象的注意削弱了原本的叙述逻辑,导致绝对的展示——对象仅仅限于眼睛而无法到达心灵。尤其是社会下层大众在浅层愉悦的同时也出让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对社会权力的掌控权。这一点表现为精神的不断媚俗化和感官麻痹化。正如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早就提醒过的:“精神的真正功劳在于对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就必定会走向消亡。”普遍存在的美已经失去其特性 而仅仅堕落成为漂亮或者好看,甚至成为欲望的发泄。庸俗的、毫无内涵的形象打着美的名义大行其道,而真正的美却无人问津。美成为一种仅仅作用于感官享乐的幻象。

推荐论文3:《在超越中寻求美美与共的全球视野——费孝通晚年学术思想解析》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文章概述: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人类不仅要在地球上共生共存,还要在地球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涉及了多元性的价值观和文化互相包容的问题。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首先要填平“文野之间”和“东西之间”的鸿沟,只有在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前提下,才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和平共处的问题。

推荐理由:此文的写作思路首先剖析文野之分与东西之分,马林诺斯基提出的文野之分指的是,部落的原始文化和类似东方世界的传统文化之分。当讨论到这个问题时,费孝通不仅是看到了文野之分,还看到了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之分。费孝通说,“尽管在全球的交往过程中,人类满怀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希冀我们之间逐步能够通过沟通、宽容、互补,获得对利益和价值的共识,但以权力格局为背景的社会文化界限却尚未消除,民族-国家的现实使我所说的统一的'文化场暞目前还是一种理想。全球一体化固然可以认为是历史的前景,但是如果不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这一体化的结果是不容易出现的。现在看来在多种文化接触中,最难以多元取得一体的是文化的价值观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特别提出'美美与共’的问题,这是一个人文价值怎样取得共识的问题。”继而,文章提出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东方立场的观点。人类社会要达到“美美与共暠,首先就要消除文化的彼此偏见,其不仅是要强调文化之间的平等性, 还要承认不同文化的特性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的智慧。东西方文化的差距在于,西方文明在工业革命中取得成就,但不能就此否定东方文明在历史上的创造,这种创造即使在当今社会仍然有重要的价值。更应该关注的是,东西方文明还可以有价值互补的存在。最后,文章提出以开阔的心态向不同的文明学习。在人类的各种文化中,都可能隐含着很多永恒的、辉煌的、空前绝后的智慧,我们要学会欣赏它们、理解它们、吸收它们,这也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本意之一。

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美美与共、东西方文化对比、全球化、民族文化共同体等可以借鉴。

推荐论文4:《先秦道家虚、静思想及其演变》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文章概述:

虚与静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一对核心范畴,虚与静内涵相通,义相互摄。它们既贯通着道体与发用、境界与工夫,也和道家思想的其他重要范畴如自然、无为、柔弱等内涵相通,彼此间存在着互为诠释的关系。从老子、庄子到黄老道家,虚、静的意蕴及其在工夫论和政治哲学上的表现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演变。

推荐理由:此文主要梳理了先秦道家虚、静思想的主要内涵、表现以及大体的演变过程,写作思路思路为首先,虚与静内涵相通,义相互摄,它们贯通着道体与发用、境界与工夫,并和道家思想的其他重要范畴如自然、无为、柔弱等内涵相通,彼此间存在着互为诠释的关系。其次,在老、庄那里,虚、静思想的工夫论意蕴与王道事功之间也是一体不分的,这一“内圣外王”的理论特点可谓是对“古之道术”“恶乎不在”品格(《天下》所论)的自觉继承。复次,随着诸子思想的彼此交融、列国竞争的加剧以及功利观念的大张,黄老道家虽也积极吸收了早期道家虚、静思想的工夫论内涵,但在其法家化的演变中,一些学者也将虚、静转变为一种人君控御臣下的阴谋之术。最后,此术在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里得到了极致的发扬。统观先秦道家虚、静思想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过程与晚周时期学派的分化、社会的震荡以及治术之变等均有着深刻的关联。

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虚静、无为、审美心胸、澄怀味象、自然等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虚、无之说在老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首先,在存在论上,虚与自然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道家所谓自然,义为自己如此或自己这样,即:事物之所以如此存在,既非因为外力之迫使,亦非因为己意之所为(:此是就有意欲能力或精神生活的存在者而言),而是其本来如此,或曰无为而然。因此,自然可谓本然之呈现。在应物方式上,虚无之道便表现为如其所是地面对、容纳万物,尊重、顺应其性,不将一己之欲念、好恶、标准等强加于其上。如此才既不毁万物,又能尽彰其性,使其自成自化。

推荐论文5:《生命美学视域下对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考》

出处:《理论月刊》,2021年第1期

文章概述:

近些年的文化旅游热则反映出旅游产业有意识地将文化旅游当成一个特定类型来做产品规划设计和营销管理的现实,这种思路以预设文化和旅游之间的断裂为前提,而此断裂最终将导致文化旅游与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内蕴的生命诉求之间的背离,故而也使项目设计与主导者和产品消费者之间走不出供给——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只有超出经济视域,回归现实个人的感性意识,回归现实生活的感性交往,实现人们居于世界之中不断生成兴盛的审美性生存,才是文旅融合的真实旨归。后疫情时代,从现实个人的生命需求出发而非从经济增长、资本增殖的需求出发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应成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

推荐理由:近些年,国内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如火如荼。此文对当下文化旅游和文旅融合的观念和模式进行批判性反思,揭示在生命美学视域下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实践意义。此文的写作思路首先是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文化之“化”与旅游之“游”它们都是人的存在的外显,因“人”而“融合”在一起的,统一在人的主体性实践中,它们在本然的意义上就相互联系在一起,而这种相互联系的内涵用“融合”一词也许更能突出二者本体上的统一性。继而,对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考察,分析当下文化旅游的现状与困境。在旅游产业主体所提倡的文化旅游中,实际上隐藏着一个观念,即文化是作为一项展示的内容,作为一个旅游消费产品的类目或特色标签而存在。这样的观念和实际做法,重视和彰显的是物态化含义的文化,而文化的精神化含义则被弱化甚至忽视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今提倡文化旅游,也正是出于感受到了这种主体性的文化体验在旅游中的缺失。最后,在生命美学的视域中展开的批判,提出现实个人的异化处境。在生命美学的视域中考察文旅融合,即是将文化旅游这项审美活动放在生命美学的视角下,不将其看作是对象化的实践或者认识,而是作为生命自觉的表现,内在于生命活动之中,是生命的享受与提升。

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生命美学、文化旅游、现代生活、等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人们在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来寻求身体放松与精神满足。但人们面对的是什么呢?一方面,以资本增值为根本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为维持自身的运转,不仅在生产环节褫夺了现实的个人感性活动的丰富性,使我们成为单向度的人;另一方面,为了可持续再生产,作为抽象劳动之主体化的资本大力鼓吹消费主义价值观,利用技术通过广告传媒诱导、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资本逐步控制人的内心向度,将我们塑造成有缺陷的消费者主体性受损甚至缺失的现代人在自由时间里,大部分表现为懒散、无聊和空虚,而并非真正拥有主动、活跃而自由的闲暇。在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方式中,休闲和旅游日益蜕变为娱乐消费行为,网红景点营销术与打卡式旅游体验,正是人们处于消费至上陷阱的典型例证。

推荐论文6:《中国传统美学进入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历程》

出处:《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4期

文章概述:

中国古人留下了丰富的美学和艺术思想的遗产,对这些遗产的接受态度,在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复杂的变化。随着革命的发展,对待传统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展现了从经由辨识而有选择地继承,形成古为今用的方针,再到当下形成对传统全面研究的态度这一发展过程。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当今美学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推荐理由:此文的写作思路首先从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丰富的遗产入手,中国美学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先秦时期是“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各派竞相争论,激活了思想的创造力。这是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人的独特贡献。汉唐时期,儒道相争,轮流占据主导地位,以及佛教东传,佛学思想开始影响文人士大夫。宋明时期,是以儒为主,以道、佛作补充。宋明理学的出现,促使儒家思想一度兴盛,形成思想上的系统创造。科举制度对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也是一种强化。清代前期更重综合和考证,而后期则开始与西方思想碰撞。晚清和近现代时期,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碰撞,激发了新的创造活力。继而,论述了对传统的辨识和继承。第一,是肯定传统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第二,中国共产党对传统的接受中,还有重要的一条,这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第三,鼓励传统题材的作品中植入进步和革命的内容,使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第四,重视传统文艺的手法的接受和使用,放进新的内容。进而,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新时代美学建设服务。首先,传统可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中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古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次,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今天,迫切需要以美化人,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用美育来提高人民的普遍修养水平。最后,中国传统美学能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在美学领域进行国际对话的重要依托。中国美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在学术上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时代。凯凯提示此文的文笔流畅、语言优美,考生们可以多背背,为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哦!

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传统美学、美学精神、当代审美、古为今用、文化自信等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推荐论文7:《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特质及创新性发展》

出处:《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7期

文章概述:

传统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她是在远古生民的生存与创造活动中形成的。传统艺术精神追求人生的自由与解放,在儒、道两家的思想形态中得到孕育与光大,汉代以来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兼收并蓄,富有活力。传统艺术精神具有自我批判、不断创新的功能,在近现代获得重新阐释与发展,成为我们今天艺术精神的重要来源。

推荐理由:此文的写作思路首先梳理了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概念,透过概念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艺术活动注重与人类活动的总体联系,从人类学意义上去体认艺术,可以说是传统艺术精神的根本特点,是其不同于西方艺术学概念的审美内涵。继而,论述中国传统艺术自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输入,就面临着艰难的转折。西方的艺术学理论,重在个体性与艺术的纯粹性,注重个体的自由与审美的超功利性,这与中国传统艺术关注政教,以儒学为正宗的思想体系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人们经常面临着中西艺术理论冲突的问题。近代以来的思想家对于传统文艺的精华进行了中西融合的阐释,在这方面卓有成效的当推王国维,他的《人间词话》将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相结合,其“境界说”便是兼融德国古典美学与中国古典意境说的产物。最后,论述了进入当代社会之后,无论是在道的层面还是在器的层面,传统艺术都受到空前的挑战,过度的行政因素的干扰,不尊重艺术规律与传统艺术形态的做法,时有出现。实践证明,简单粗暴地要求艺术为政治报务,成为政治附庸的做法,以及让艺术成为商业奴婢的行止,都会使传统艺术精神受到摧残,使传统艺术的自由精神无从发挥。传统艺术精神在当代的激活与呈现,前提是尊重传统,使传统艺术精神成为当代艺术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徒有其形,遗其神韵。

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传统艺术、人文魅力、艺术精神 、创新发展、艺术精神等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由此而成就艺术的作品;而庄子则由此成就艺术的人生。庄子所要求、所待望的圣人、至人、神人、真人,如实地说,只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罢了。

推荐论文8:《现代性与中国的诗性浪漫主义》

出处:《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

文章概述: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反叛。中国五四以后的3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发生了两次浪漫主义思潮。由于中国现代性的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中国浪漫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神性浪漫主义,而是一种诗性浪漫主义,它具有现实关怀、写实风格、明朗健康的情绪、平民精神等特性。

推荐理由:中国浪漫主义是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形式,也是中国文学汇入世界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中国浪漫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具有本质的同一性。同时,中国浪漫主义又受到一些独特因素的影响,具有自己的本土特性。影响它的独特因素有:第一,中国浪漫主义是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土壤上发生的,受到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第二,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而中国现代性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中国浪漫主义是对中国特殊的现代性进程的反映。第三,由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相对滞后性,在中国浪漫主义发生的时代,西方已经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文学思潮发生:而且中国的浪漫主义是与启蒙主义、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同时并存的,因此,中国浪漫主义也受到多种文学思潮的影响。总而言之,中国浪漫主义具有特殊的历史条件,具有不同于西方浪漫主义的特性,如果用一个概念来表达,这就是“诗性浪漫主义”。进而,分析中国浪漫主义的诗性特征,中国浪漫主义对现代性的反叛并不表现为或者较少表现为彼岸世界的追求,而表现为或者较多表现为十种现实关怀。中国浪漫主义不乏想象力,它也力图通过对理想世界的创造,来逃离、反叛现实。但它不是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而是以理想化的手段描写现实,特别是乡土社会,为即将逝去的农业文明唱首凄美的挽歌。但是,这种写实不同于占典主义以古典理性矫饰现实,也不同于启蒙主义的启蒙理性观照下的写实,也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批判视角下的写实,这种写实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和打情的成分,它选取生活和人性中的美好理想、光明的一面,特别是美化传统农村生活,讴歌理想人性,而放弃了批判的视角。最后,中国浪漫主义受到了中国理性传统的制约以及古典文学中和之美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五四启蒙精神的熏陶。因此弃绝了颓废、病态的情绪以及神秘、怪延风格,表现了种明朗的、和谐的风格,体现了健康的、积极的思想情绪。

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诗性浪漫主义、现代性、文学思潮等可以借鉴。

推荐论文9:《论审美活动——主客二分的美与美感及其超越》

出处:《学术研究》,2021年第2期

文章概述:

中国当代美学史上出现种种派别之争,与当时囿于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有关,他们将审美直观地想象为一个主体面对一个客体时所发生的一个事件,并根据在这个事件中是主体还是客体起主导作用而将美分别定义为主观、客观以及主客观的统一。此后引入的用社会、实践、生命、生活、生态、经验、身体等各种概念来研究美,都是超越主客二分的努力。所有这些概念和流派都具有一种结合的可能性,这就是要以人的活动为中心。

推荐理由:此文的写作思路首先分析了当代中国美学的“四大派”理论。第一派是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派;第二派是蔡仪及其所代表“客观派”;第三派是吕荧和高尔泰所代表的“主观派”;第四派是李泽厚所代表的“社会派”。继而,论述了几组核心美学概念的提出。第一组是生命、生活、人生和休闲美学;第二组是自然、环境、生态和生生美学;第三组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第四组是为美学界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的实践、经验、身体这样一些概念。进而,分析了关于美的理论的新的三分,心的美学、物的美学、符号的美学。

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审美活动、美与美感、心的美学、物的美学、符号的美学等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符号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活动,从原始社会就有。原始氏族和部落的徽号就是一种符号,被社会认可,起着凝聚人群、产生认同感的作用。中国古代作为文明起源的河图、洛书、八卦,都是符号,对华夏文明的诞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欧洲,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都流行着大量的符号,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用符号表达意义,是一种古老的人类现象。但是,符号学作为一门科学,是20世纪才开始的。一般说来,现代符号学有两个主要源头:一个源头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哲学家皮尔士,他作出了许多重要的符号学论述,此后被莫里斯等人所继承。皮尔士区分三种类型的指号(sign),包括图像(icon),与所指物有相似关系,例如图与所描绘的物;导引(index),与所指物有连带关系,例如烟与火;符号(symbol),与所指只有惯例关系,例如语词与其意义。另一个源头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区分了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说明能指是声音或纸上的记号,而所指是所要表达的意义。他还区分了言语parole)和语言langue),前者是个人的实际上的表述,而后者是这种表述所依托的惯例体系。

推荐论文10:《意境:在审美空间的想象和再造中发生——论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及其艺术表达》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文章概述:

中国山水画空间和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和表达形式的最好载体和生动体现,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精华与意蕴,这是因为画中的空间已经不是纯客观的现实空间,它已经转化为画家内心中理想化、心灵化、自由化了的超时空的艺术表现空间。而意境则是画家艺术创作中情与景、意与象的高度统一又相互融合的最佳结果,是中国山水画审美理想及其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推荐理由:意境是中国山水画审美内涵与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内容。而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和意境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此文的写作思路首先从艺术心理空间与散点透视入手,中国山水画的画面空间由画家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审美精神和冲动将客观物象表达出来,通过加工、改造、提炼、升华,注入了画家的主观感情和审美理想,使作品以充满节奏韵律和灵动感的空间来体现宇宙生命的律动,传达出客观物象的生命之精神。继而,从时空的重组与再造角度,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获得意识的空间和审美意义上的空间,体现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想象和审美的体验。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突破了经典科学和透视规律,从审美角度对现实之物自由取舍,它强调的是笔到处意趣横生,余味无穷,笔不及处则玄机暗藏,无声胜有声,超越自然,超越现实,是时空的重组与再造。最后,从艺术想象与意境生成角度,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的表达与追求是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和审美理想,它的理论基础和美学法则就是情与景、意与象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二者结合,而是互相辉映互相转化、共同升华的结合、融合的综合体。境是客观现象的客观再现,意是画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和审美追求,意境是在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融合中所体现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提炼加工的本质真实的凝聚体,其艺术魅力和信息容量远远超出了画面本身所给人的感受、启迪,而能让人见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品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效果。

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意境、审美理想、艺术表达、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宋代的另一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长卷构图也是采用的多视点、全景式的形式,在艺术境界的追求上是属于整体把握和整体表现的传统范畴。全卷置阵布势颇具匠心,景物放置与安排及拉大的空间距离,造成宏大的视觉空间,各部形象的体块大小穿插,虚实相间,高下结合,起伏波动,构成一个往来回环,流动合谐的空间节奏,具有无尽的律动与节奏。全卷穿插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处理手法,境界幽深,节奏鲜明而又起伏跌宕,连绵往复,既有开合大势,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表现出了一个富有整体而又真实的可游可居的美的意境。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以淡然飘逸的意境最为超群拔俗。画家常常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神气闲淡,飘逸高古,诗意盎然,意境深远。元代山水画普遍带有这一特征,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往往体现出作者强烈的个性和人格的伟岸。以《渔庄秋霁图》为例,这件作品的构图简括至极,全画只分近中远三景,远处一个小小的土坡,上面高高矮矮生着几颗小树;中景为一片湖光,为着一笔;远处是荒慌凉凉的几片矮丘。画中的景物,一律用干笔淡墨轻轻松松地画出,形成了一种明净、疏朗的效果。倪瓒最善于以留白展示无限深远的空间,创造出一个无限开阔空灵而又古雅的境界。远山若隐若现,从而使得画面空间得到延伸,空灵而恬淡,意境深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