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与人交往不会做这三件事

 西湖谐人 2023-06-20 发布于浙江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人与人相处,很多时候,关系的疏远不是因为“做的太少”,反而是因为“做的太多。”

真正情商高的人,懂得在关系中“做减法”,有所不为。所以,他们能够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更加融洽、长久。

1

不会过度付出

苏岑说:“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认同。”

心地善良的人,总是见不得别人受苦。他们常常会做出“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别人需求的事情来。

然而,他们如此“高尚”的行为,往往不但得不到别人的“感激”,反而还会被别人所轻视。

这是为何呢?

一个人过度的付出,其实就是对自身的“忽略”,而一个忽略自己的人,又如何能够得到别人的重视呢?

人性也往往是贪婪的。

当我们对某些人“三分”好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心存感激;

但是,当我们对他们“十分”好的时候,我们的付出,在他们眼里就会变得“廉价”起来,甚至还会理直气壮的不断索取。

一旦我们不能答应,他们便会“心生怨恨”。

这便是“升米恩,斗米仇”了。

人生下半场,待人七分好,留下三分爱自己,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消耗,也才能令双方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2

不会一味宽容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面对别人的无心之过,宽容是一种大度;面对别人的洗心革面,宽容也是在给对方一次机会。

但是,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一个人犯错,都是“无心”的。

面对“有意者”的伤害,我们的宽容,会被对方视为“懦弱”、视为“傻”。

最终,我们的宽容,换来的只会是他们的“肆无忌惮”。

面对“有意者”的伤害,选择“不原谅”不是“斤斤计较”,而是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有的人虽然道了歉,但是,从他们的种种行为来看,他们并没有“忏悔之心”。

所谓“道歉”,也不过是他们“避免惩罚”的一种手段罢了,也或者是他们为了能够再一次“损人利己”做准备。

对于这样的人,轻易地选择“原谅”,就会掉入他们的“陷阱”之中。

宽容是一种美德,但是,也需要“分情况”对待。

不分黑白的“一味主张”宽容,只会导致坏人越来越猖狂,而善良的人不断被伤害的结果。

3

不会强人所难

三毛说:“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有的人自恃与对方关系亲近,于是在看到对方的做法不符合自己意图的时候,就强迫对方做出改变。

结果,对方不但不改变,反而还会心生反感。

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行为处事的方式,我们认为好的,未必就适合对方。

我们可以提出建议,让对方进行参考,却没有权利强迫对方“接受建议”。

如果模糊了双方的界限,把手伸得太长,就只会导致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那些舒服的关系,不是因为双方都是完美的,而是因为能够互相包容不足,体谅难处。

如果一旦发现对方的“不足之处”,就强迫对方“改正”,那么,很可能就是在“赶鸭子上架”了,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还会令双方的关系,渐渐变得僵硬。

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不侵犯别人的“自由”,既是一份自律,也是一份难得的清醒。

4

结语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知识,而85%要靠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事能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只有善于与他人相处,才能更好的运用他人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愿你我,不论做人做事,都能把握好一个分寸,知进知退,让今后的路越走越顺。

与君共勉。

*来源:哲学  作者:龙靖,一个热爱哲学的理工男,自由撰稿人, 愿用一支笔,点亮每一盏心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