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 刘福智】横向对称与审美等量

 紫雨轩书院2017 2023-06-21 发布于河南

横向对称与审美等量

刘福智

内容提要:横向对称较之于垂直对称,更容易使人获得美感。在文学创作中,中国的律诗把对称美表现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晶体的镜像对称和律诗的工整对称相比,还是后者更美一些,人的创造较之大自然的创造毕竟更为高明。除了对称美之外,不规整对称和非对称也能带来美感。

关 键 词:横向对称 审美等量  不规整对称之美  非对称之美

所谓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某条直线或某个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或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指的那个点、那条直线、那个平面,分别叫做对称点、对称轴和对称面。对称能给人带来别致的美感。如果以人的鼻端和肚脐为两点作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线就是整个人体的对称轴,人的眼睛、耳朵、四肢恰当地分列于对称轴的两侧,给人一种严整统一、相关呼应的美好感觉,这便是对称美。人体之美在宇宙中是无与伦比的,它是生命形式经历亿万年的漫长进化所得到的一个最为美妙的结果。而对称,则是人体美的重要内容。
所谓对称,换句话说也就是,如果一种图形或物体被中线竖着分成两半,将其一半翻转过来放在另一半上,它们恰好吻合,这就叫对称。竖着分割物体成为左右两部分而形成的对称,就是所谓一种横向对称。绝大多数自然结构与人为结构都表现为横向对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绝大多数自然结构和人为结构都存在于横展的地面上。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于这种对称形式。当然还有垂直对称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往往使人在心理方面难以适应。一种视力幻觉使人看不出垂直对称的两部分的对等。如果把一条垂直的线段分为相等的两部分,人们一般都感到上半部分要短一些,因为人们往往过分估计了分界点以上这一部分的长度。这样,相对于横向对称来说,垂直对称往往不能带来美感。
按照以上所述可知,如果获得对称体的一半,便可据此复制出另一半,从而造成极为严整的对称。但是,我们不可把问题理解得过于狭隘。严整对称形式虽然是美的,而不规整对称形式甚至不对称形式有时也能带来审美满足。对称的实质并不完全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所谓“审美等量”。也就是说,一个图形或者物体是否存在对称关系,自然意味着其大小、形状或排列上实现了一一的对应,而更重要的是,它是否实现了某种量的对等。这就是所谓审美等量。审美等量往往意味着某种平衡。俗话说,“四两压千斤”,四两重的秤砣能压得住千斤的重物,从而造成秤杆的平衡。阿基米德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翘起地球。”这句话里也包含着某种量的对等:力乘以力臂长度和重乘以重臂长度所得到的两个积是相等的。在中国传统的国画艺术中,也非常注重画面上的平衡和对等。如果画面的某一部位空白面积过大,画家则以题字或盖章实现平衡和对等。这样的安排就会产生对称构图的效果。这是一种广义的同样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对称。当然,严整对称中所表现出来的平衡和对称是显而易见的。而非规整对称的平衡和对等则需要发现和创造。
对称往往以平衡和对等的形式给人带来美感。之所以如此,这其中包含着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科学实验表明,人用两只眼睛观察世界,总是以一只眼睛的观察点为落点。也就是说,观察事物的落点并不是两只眼睛的观察点连线的中点,而是其中的一个观察点。这样一来,实际上对称的形体看起来却感到有所缺憾。而稍有偏差的形体看起来却是美的。汉字书法艺术虽然讲究“横平竖直”,但是行书中的“横”笔往往向右上角翘起,这样,虽然对于对称来说有所偏离,但却感到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拉丁字母的手写体也是向右倾斜,似乎也包含着同样的道理。反之如果向左倾斜,就像我们看反印的字一样,就会感到毫无美感。
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管理躯体右侧,右半球管理躯体左侧。而左半球的供血状况要优于右半球,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感知外部视觉材料时,对不同位置上的材料的感知是有所区别的。那些处于视阈右方的物体总是更容易被感知。也就是说,位于右侧的视像要清楚一些。正是基于这种道理,画家拉斐尔在其代表作《西斯廷圣母》中做出特殊的布局:圣母怀抱刚出生的耶稣从云端飘然而降,画面下方两个天真的小天使与其形成一条直线。教皇西克斯特和女信徒分别在左右两边以对称姿态恭迎圣母。但是,身穿阔大道袍的教皇,比起身材娇小的女信徒,给人造成了右重左轻的感觉。但是,上述大脑两半球的机理却会造成右轻左重的感觉,这恰恰弥补了原先视觉上的偏差,达成一种心理平衡,获得一种微妙的美感。试想,如果把教皇和女信徒的位置对调一下,拉斐尔也就必败而无疑了。
人们之所以能从平衡和对等中或者说从对称中获得美感,除了上述生理因素之外,还有心理方面的原因,还同人们世世代代沉积下来的心理习惯有关。其实,人类很早就从自身的横向对称中发现了平衡和对等之美。人体上凡是双数的器官都在对称轴的两侧一边一个,如眼镜、耳朵、上肢、下肢等;凡是单数的器官一般是居中安排的,如鼻、嘴、肚脐、生殖器等。只有这样安排才堪称对称。如果只有一只眼,或者缺臂少腿,那就失去了平衡和对等,也就失去了美。
当然,这里所说的平衡和对等,应是广义的概念。对称的严整程度以至于达到了可用其中一半“复制”另一半,自然可称为平衡和对等,而等量不等形也可表现为平衡和对等,也可用视为某种形式的对称。

一、从动物肢体对称到行星排列对称

在人类出现之前的久远的生命史年代里,大自然就在形形色色的动物和植物身上反复预演了对称美。其中,有些对称是容易理解的,比如鱼类和鸟类的双眼长在面部的两侧,是为了视野的开阔;哺乳动物的四肢长在躯体的两侧,是为了运动的协调;六足昆虫、八足昆虫和多足类节肢动物的足也都一一相对,是为了身体的平衡;鸟类的两翼有着相同根数的羽毛,是出于飞行的考虑;树叶以主叶脉作大致对称,树枝以树干作大致对称……所有这些,包括人类肢体的对称,都能做出生物科学的解释 。
可是,有些对称则不可思议了。比如,蝴蝶两扇翅膀上复杂的图案般的彩色斑点也一一对称;扭角羚的两只美丽的角分别以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扭曲,形成两条对称的美妙的螺旋线。此外,几乎所有植物的花卉,也都是美妙的对称图形。所有这些对称的安排,可以说没有多少实用的价值,而只有美学价值了。大自然似乎技痒难忍,便略施小技,表现一下而已。它不仅在生物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对称美,也把如此迷人的美赋予无机界。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认为“10”是一个完美的数字,认为天上运动的发光体必然也有10个,也就是说,太阳系有10大行星。可是,直到1930年人类发现冥王星,人类才确认太阳系只有9大行星。但是,当时仍然有人猜测必定存在一颗“对地星”,并设想此星是以太阳为对称点与地球遥向对称的第10大行星。认为它以与地球相同的速度朝着与地球相反的运动方向饶日而行,因为中间隔着太阳,所以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这颗行星。后来,随着科学的探测已经否定了“对地星”的假说,却又把冥王星排除于大行星的行列。如今8大行星的数目依然是个偶数。
此外,宇宙中数目不少的“双星”,也展现了宇宙奇妙的对称,地球上的气候带也以赤道所在的面作比较严格的对称。
从动物肢体对称到行星排列对称,大千世界之中到处可以发现对称性安排以及由此带来的美。

二、从人体对称之美到诗词对仗之美

人们在考察审美对象和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人类自身的尺度:一个健全的人体总是对称的,因而也是美的,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对称美带入了各种艺术领域
在文学领域中,把对称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首先应当提到华夏美文——骈文和骈赋。所谓“骈”,就是两马并驾齐驱,其引申意就是并列和对偶。对偶这种修辞方式,任何使用汉语的人都不会陌生,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对联和口语几乎随处可见。对偶是骈文和骈赋的一大特点。文中的句子几乎全是成双出现,出句和对句几乎全都讲究对偶。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指出:“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所谓“事对”,就是对偶的词语在事类上要保持一致,如表示色彩为一类,表示方位为一类,表示人名、地名为一类,等等。从句式角度,还可分为单对、偶对等等;在样式方面,则有借对、巧对、虚实对、流水对等名目。其他不再赘述。
在文学创作中,中国的律诗把对称美表现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由于骈体词赋和其他诗歌形式美的长期熏陶,由于汉字一字一音、一音四声的特殊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使得汉语律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称性所达到的严整程度,是其他任何语系的诗歌都难以企及的。
律诗由8句、4联组成,每两句称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或起联、颔联、颈联或腹联、尾联。律诗所体现的对称性称为对仗。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运用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一联之中的出句和对句相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要求词性相同。其实就是颈联和颔联要写成两幅对联。律诗的对仗有多种类型。如果从对仗的工整程度上来说,则有“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工整的对仗,要求出句和对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严格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等等。同一类词又可分为若干小类,比如名词中有方位词,有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形容词中有表示色彩的词,等等。工对要求尽可能在词的小类之中对仗。例如晚唐诗人韦庄《七律·夜雪泛舟游南溪》的颔联:
两岸严风吹玉树
一滩明月晒银沙
其出句和对句的“音步”结构都是“二二一二”形式,即:
两岸、严风、吹、玉树。
一滩、明月、晒、银沙。
两句的第一个双音步即“两岸”和“一滩”都是由数词和名词组成的偏正词组;第二个双音步即“严风”和“明月”则是由形容词和名词组成的偏正词组;两句的单音步即“吹”和“晒”都是动词;两句的第三个双音步即“玉树”和“银沙”也都是偏正词组,这里的“玉”和“银”又都是闪着晶莹白光的珍贵矿物。此联对仗极为工整。
不过,做到工对实在不易。有时人们便运用宽对,即比较宽泛的对仗。为了保证内容的表达,同时不舍弃对仗的工整,诗人们往往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借对”就是一个聪明的办法。
借对又称假对,凡是用于对仗的词语,词义不能对而字面却能对,词义和字面不能对而字的谐音却能对,这些形式都称为借对。例如李商隐《马嵬》一诗的颈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联的出句和对句写的是内容连贯如同流水一般前后相接的事情,从这一角度说,这种对仗形式叫做“流水对”。而两句的最后一个双音步“驻马”和“牵牛”则属借对。“驻马” 的意思是停下马来,是个动宾词组,而“牵牛”是个名词,指天上的牵牛星。词组和词本不能相对,但二者表面上是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而且“牛”与“马”还属于名词中牲畜这一小类,所以仍感到对仗的工整。
再看李商隐诗歌中的一联:
但觉游蜂绕舞蝶
岂知孤凤忆离鸾
“游蜂”和“舞蝶”、“孤凤”和“离鸾”,都属于偏正词组,而且句中自对。此联又属于流水对,出句构成相互依恋的象征意义,而对句则渲染相互思念的悲愁之情。
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一诗有名句: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此联组合6个名词,对仗精妙之至,为梅尧臣所激赏。
再看唐代诗人钱起《谷几书斋寄杨补阙》中的一联:
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此二句的写法是“宾语前置”,如果仅从通顺考虑,则应写成“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然而诵读起来极不顺畅。“竹怜”并非真正的主谓结构,但与“山爱”成对,极为工整,而且造就了极为和谐的“二二一”的音步形式。
中国的律诗堪称美的荟萃。它的音韵美是以韵脚造成的音节的回环复沓之美,它的声律美是以声调造成的音节的抑扬顿挫之美,而对仗美,除了造成音节和音步的严整美之外,还造成字义上的对称美。

三、从镜像对称之美到理论对称之美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对称美在古代主要表现在艺术领域。而到了近代和现代,对称性思想则幻化为科学美而大放异彩。从牛顿时代开始,整个物理学就是建立在“对称”的基础上的。到了19世纪,法国数学家伽罗瓦创立了对称性数学理论——群伦,从此物理学家更加自觉地把对称之美当做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许多科学家都高度评价对称之美,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也对物理学中的对称之美赞叹不已,他在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仪式上说,当我们默默考虑一下这中间所包含的数学推理的优美性和它的美丽的完整性,并以此对比它的复杂的深入的成果时,我们就不能不深深感到对对称定律的力量的敬佩。
随着科学的数学化进程的加快,对称性便成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至于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美学原则,对称之所以能产生美感,是因为其中存在着某些“有序”的、“可以预知”的、“可以重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序”就是美。
1848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了葡萄酸盐的两种晶体,二者好像人的左手和右手一样具有一种对称的美,它们又像是某种物体及其在平面镜中的像例如人在平面镜中的像与人本身一样,只不过左右完全相反,人与像以镜面为对称面。因此把这种对称叫做“镜像对称”。1847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特荷甫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碳原子价键的空间结构学说。他们认为,碳原子位于一个正四面体的中心,它的4个价分别指向四面体的4个顶点。如果4个顶点上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就可以得到一种完全对称的结构;如果不完全相同,则可以得到镜像对称的结构。镜像对称是有机化学中一种普遍的美学结构形式。后来,俄国几何学家费多洛夫从立体几何中正多面体的对称性上获得启示,并由此出发去寻找晶体结构的一切可能的对称形式。他舍弃了晶体的全部物理性质,而把晶体的原子系统代之以几体的系统,经过不懈努力,他得出结论:晶体一切可能的结构形式只有230种。
在科学研究中,对公式、定律的对称之美的追求,对科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例如,电动力学中静电力、静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公式的发现,就是追求与万有引力成反比定律相对称而得到的,麦克斯韦在没有任何实验根据的情况下,仅仅凭借审美直觉,便在安倍定律公式上加入位移电流矢量一项,该公式后来经过赫兹和亥维赛的两次简化,呈现出异常优美的对称性。
科学中的对称美的重要形式是形象对称美。这种美是指图形和物体从外观上表现出来的对称美。数学中有不可胜数的对称的数字、式子和图形,它们是数学形式美的重要内容。天文学家用来表示行星运行轨道的椭圆,是人类最容易接受的完美和谐的数学对称图形。由于数学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之中,于是,数的形象对称美便到处闪耀着奇光异彩:凯库勒的苯环结构、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法拉第的电磁场概念、莫里实验的几何构思等等,都体现了几何图形的对称。而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投入产出矩阵,则显示了数学符号的形象对称美。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众多元素经过自然排序而显示出来的节奏、循环和周期,都得到了形象对称的表述。
形象对称美还广泛地体现在建筑元素之中。建筑物的美不仅在于其整体的和谐上,而且在于其各部分的对称上。一般来说,建筑物上任何一个不对称的细节都会破坏其整体的美,例如,正面墙壁上的门开在靠近中央而非中央的地方,或者门的两侧分别开设一个窗户和两个窗户,便都会因为失去对称而使人感到不美。凡是美的建筑物,大多是讲究对称的,择其最著名者,就有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法国中世纪的巴黎圣母院、中国明代建造的北京故宫等等,莫不其然。北京故宫不仅在总体布局上以中轴线严格对称,每座建筑物也以自己的中轴线严格对称,其中包括门、窗、柱、室的一一对称,而且附设的装饰物也相互对称,比如天安门前的华表。
一般来说,一切物体都是由相同的部分排列组合而成的。这种排列组合就具有对称的可能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晶体,一切晶体的分子都是按对称规律排列的。可以说,形象对称美在科学领域中到处都能发现。
大自然往往以对称性作为自己的美的表现形式。基于这种认识,科学家认为,当我们发现科学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对称的时候,就应当检查我们的理论是否有什么错误。现在,人们应当知道,无论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还是微妙奇异的能的世界,大至宇观世界的星球,小至微观世界的粒子,都能发现对称之美。对称性是美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不规整对称之美以及非对称之美

晶体的镜像对称和律诗的工对都属于规整对称。如果对二者进行比较,可以认为后者更美一些。镜像对称的本质是,晶体的同种原子以严格对称的方式排列,只是方向相反;而律诗的工对,虽然出句和对句相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也属于同类,但是其内容决不能重复,例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一联,出句的第一个双音步是“四海”,到了对句,就成了“五洲”,虽然都是偏正词组,然而毕竟是两个概念,严整中而又变化。这就使美的容量较之镜像对称增大了一倍。这恐怕就是人的创造较之大自然的创造更高明的地方吧!
无论是人的创造还是大自然的创造,都能带来规整对称之美,然而,并不能由此断定不规整对称和非对称为不美。
正如律诗中既有严整的工对、松散的宽对,还有灵敏机巧的借对,大自然中的对称形式也不拘一格。镜像对称堪称是严整之最吧,而地球上南北两极的对称就不够严整。以赤道所在地面为对称面的南北两极,一方是一块大陆,另一方却是一片大洋。人体的对称也不够严整,据研究,一般人的右腿略长于左腿,因此,在森林里或荒漠上迷路的人走来走去,往往走成一个圆圈又转回原地。人的面部器官的对称也是不够严整的,如果以人面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分别复制出两张照片进行比较,有时竟会感到判若两人。人的内脏的对称更不规则,心脏处于胸腔偏左的位置,而5片肺叶,左边有两片,右边则有3片。
应当知道,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非对称因素的世界,或者说,它是一个基本上非对称的世界。这是由组成自然界整体结构的基本要素的不对称性决定的。在自然界中,一方面有各种各样的正粒子,如质子、电子、中字等;一方面又有各种各样的反粒子,如反质子、反电子、反中子等。科学家把由正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为正物质,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反物质。既然有正物质组成的世界,是否也有基本等量的反物质组成的世界呢?如果没有的话,自然界也就失去了基本对称的依据。大量的科学观测表明,宇宙中的反物质相对于正物质来说是极少的。也就是说,宇宙中这两种物质的存在是不对称的。因此有人说:“非对称性创造了世界。”
当人们对对称美认可、崇敬、习以为常的时候,非对称性就意味着变形、突破和创新,而它往往以别具一格的美感给人的视觉和心灵带来冲击和震撼。
中国的苏州园林以其自然流畅的非对称景观而与北京故宫建筑群的经典对称造型交相辉映。徜徉于北京故宫俨然是倾听一曲宏伟庄重的颂歌,而漫步于苏州园林则犹如品味一首婉转动人的小夜曲。故宫的数10 座殿堂、近万间房舍,都以其笔直的中轴线作对称排布。其主要建筑,除了中轴线上的午门、太和殿、乾清宫、神武门之外,右有体仁阁、左有弘义阁,右有景运门、左有隆宗门……给人一种严整统一、相关呼应的对称之美。而苏州园林建筑则是另一种格调,它的亭台楼阁的错落分布,避免了单调和重复,左方竖亭,右方筑台,前面有楼,后面是榭,花木繁茂,池水澄澈,又有曲径回廊石径拱门穿插其间,再加上“浮翠阁”、“澄观堂”之类富有诗意的匾额的点缀,实在美不胜收。而且移步换景,任何一个角度展示给你的都是一个崭新的异样的画面。这是非对称美造就的奇观。
在文学领域,非对称美也开放出亮丽的奇葩。与讲究对仗工整的律诗相比肩的,是参差错落的长短句,唐诗和宋词无可置疑地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难以超越的两座高峰。宋词突破了五言七言严整规范的樊篱,以长短变幻、自由跌宕的句式,表达灵动的意境和浪漫的情调。后来的元曲,句式更为自由,用韵更为宽泛。顺着这条道路发展,以至于出现了堪称自由之最的现代自由体白话诗。
其实,大自然的许多杰作,也给人们以非对称美的教诲。优雅的女体侧面曲线并不作上下对称,连绵的群山起伏轮廓线也不呈左右对称,黄山迎客松枝叶趋向一侧的风姿不也给人以非对称性的美感吗?
非对称体现自由,体现超常,体现异样,体现非凡,非对称性在对称美之外开拓出一片新奇的美的领地。

刘福智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杂文联谊会会员、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杂文学会常务理事、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郑州大学诗词学会副会长。长期担任诗歌写作、杂文写作、诗词写作、文学写作、诗词鉴赏、中国文化、大学语文等7门课程教学工作,尤其擅长诗歌、诗词、杂文、论文的写作和歌曲的撰词和谱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诗歌艺术论》、《杂文艺术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美学发展大趋势》、《文章写作学》等学术著作10部;出版《邓亚萍》、《中国的泼皮士》、《齐鲁诗选》、《齐鲁诗词》、《齐鲁文选》、《宅家避疫诗文选》等文学著作6部。在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杂文、随笔、歌曲、诗词、曲艺、学术论文、纪实文学、学术论文等众多领域著述颇丰,撰写、发表作品、著作总字数达1000余万字。在诗歌、散文、杂文、歌曲、诗词、剧本、纪实文学等文学艺术领域获奖数10项。长篇纪实文学《邓亚萍》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多部论著曾获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研究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郑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



刘福智文集链接

【刘福智2022年度作品文集及总结】

也谈京剧《四郎探母》——与刘汉光先生商榷(外一篇)

孔子与麒麟 

关于“拯救戏剧”之异议(外一篇)

“怪诞美”浅说 

“二七”纪念塔的钟声——纪念“二七”大罢工100周年 

中国面容(七言歌)

七律组诗癸卯歌十题(001-010)刘叟写冬

“四大妖姬”和杨玉环(外一篇)

春天的怀念(外一首)

伟大的兵

七律组诗癸卯歌十题(011-020)刘叟写春

春雪  

浙南小城三月三

“草包教授”种大米(外一篇)刘福智

七律组诗癸卯歌十题(021-030)

遥致苏东坡(外二首)

春游安阳文峰塔  

汉民族的姓氏与名字 

水歌三唱

随想录六首 

【作家 刘福智】干支纪年与十二生肖

【作家 刘福智】农场诗情——回忆大学时代学校农场麦收劳动

【作家 刘福智】说 曹 操(外一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