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忘仔忘仔 2023-06-21 发布于山西

鼻窦CT平扫及增强示:右侧鼻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并向后突入鼻咽部,其内见骨质吸收,右侧鼻甲未见显示,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右侧额窦、筛窦、上颌窦及蝶窦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窦壁显示欠光整。

鼻窦MR平扫及增强检查显示:右侧鼻腔及筛窦内见团块状等T1、等T2信号,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信号欠均匀,内夹杂短T1T2信号,增强后病变呈不均匀强化。右侧鼻甲未见显示。右侧额窦、筛窦、上颌窦及蝶窦粘膜增厚,左侧下鼻甲肥厚,鼻中隔略左偏。

术中可见:术中鼻咽镜下右侧鼻腔内大量黑色新生物,触之易出血,累及鼻腔黏膜、右侧中下鼻甲、鼻咽部及部分软腭。用切吸器清理鼻腔内新生物及部分中下鼻甲,术中送冰冻,切除部分病变黏膜,打开筛窦,筛窦内可见新生物及黏膜累及,打开上颌窦,上颌窦内未见明显新生物,黏膜尚可。术中冰冻结果:恶性黑色素瘤待排。考虑肿瘤范围大、手术未能完全切除,建议术后进一步放化疗。

病理诊断:(右侧鼻腔新生物)符合恶性黑色素瘤

免疫组化:S-100+)部分、Melan-AA103)(+)、Melanoma(HMB45)+)、SOX-10+)、CyclinD1+)、CKpan)(-)、Ki-67+)热点区约50%P40-

111.png

案例讨论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sinonasal mucosal malignant melanoma,SMMM)恶性程度高,与头颈部其他部位的恶性黑色素瘤相比,发展快,易复发和早期转移,治疗更加困难,死亡率更高。SMMM起源于鼻腔鼻窦黏膜中的树突状黑色素细胞,属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系统,约占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4%,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无性别差异。SMMM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表现为单侧鼻塞、涕中带血,易误诊和漏诊,患者就诊时病变往往较大。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较鼻窦多见,鼻中隔前下部最常见,常为单侧受累,鼻窦以上颌窦好发,约占25%,常侵犯眼眶、颅底而出现相应症状,如头痛、复视、眼球移位等。由于头颈部血供及淋巴引流十分丰富,黏膜黑色素瘤比皮肤黑色素瘤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5年生存率仅为20%~46%, 且治疗后大部分1~2年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以颌下及颈部淋巴结为主,血行转移以肺、肝、脑转移多见。

  病理学上,黑色素瘤根据瘤细胞胞质内黑色素的量分为素型和无色素型,无色素型约占1/3,鼻内镜下肿块也因黑色素含量的不同呈黑色、灰黑色、棕色或暗红色,无色素和含微量黑色素者可表现为粉红色肿块,诊断困难,但质脆和易出血为共同特征。SMMM在镜下主要由大上皮样细胞、梭形、未分化小细胞及巨细胞等组成,排列呈巢状、片状、弥漫状结构,有明显的异型性,多见坏死或核分裂像,部分肿瘤有片巢状及绕血管的袖套状改变,这是肿瘤退变、坏死的表现。结合瘤细胞内能找到黑色素颗粒,诊断多不困难;但需要注意的是SMMM易出血及坏死,较常见析出含铁血黄素色素颗粒,镜下易与黑色素颗粒混淆。由于SMMM多为无色素和仅含微量黑色素,易误诊为肉瘤、淋巴瘤或一般炎性病变,对于此类肿瘤细胞可进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100、Melan-A及HMB45阳性是诊断黑色素瘤的“金标准”,Vimentin、Ki-67阳性有助于明确诊断。临床上为提高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率,往往需要同时行多个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检查。

  CT主要表现为:早期病变局限于中鼻道和鼻腔后2/3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呈鼻息肉样软组织沿鼻腔生长,肿块密度不均,通常无钙化,坏死囊变相对少见,周围骨质呈溶骨吸收破坏,边缘整齐,无硬化边;病变进展较快,常侵犯邻近眼眶、颅底、翼腭窝等结构,由于患者就诊时较晚,肿瘤体积通常较大或已发生邻近结构浸润,影像学上很难明确原发部位。增强扫描病灶多为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表现无特异性,但对显示病灶边缘,特别是眶内和颅内侵犯的边界十分有帮助。

  由于肿瘤内含有的黑色素成分是顺磁性物质,MR对黑色素极敏感,因此T1WI表现为高信号,T2WI表现为低信号,极具特征性。SMMM的MRI信号取决于黑色素含量和肿瘤内出血等其他成分。有学者将黑色素瘤的不同MRI表现分为4种类型:1.黑色素型:当肿瘤较小(直径<2cm)且肿瘤含有丰富的黑色素颗粒时,表现为典型的T1高信号,T2低信号;2.无黑色素型: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3.混合型:黑色素型和无黑色素型混合,当肿瘤较大,黑色素含量较少时,T1WI以等信号为主,局部可见斑片状、条状高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内可见条状、斑片状低信号,该征象可能与肿瘤内部丰富的血管网及胶原纤维间隔有关;4.出血型:表现为血肿不同时期的信号特征。有研究结果显示,SMMM的MRI动态增强多呈速升缓降型,也可表现为速升速降型及持续上升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组织的灌注、血管通透性情况,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帮助。DWI可间接反映肿瘤内部组织学特性及生物学行为,对本病的诊断亦有一定帮助,肿瘤在DWI上通常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提示肿瘤弥散受限,推测可能与肿瘤生长较快,瘤内存有出血及不彻底坏死物有关;SWI可见低信号结节影,提示瘤内出血。

  18F-FDG PET-CT检查对SMMM分期具有重要作用,也可根据18F-FDG的摄取水平对其代谢及恶性程度进行评价,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SMMM转移早期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及骨骼浸润,后出现区域、远隔淋巴结转移、其他脏器及皮下转移,均表现为FDG摄取异常增高。

  本病需要与鳞状细胞癌、内翻性乳头状瘤、腺样囊性癌、淋巴瘤等鉴别。鳞状细胞癌多表现为鼻腔鼻窦内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的肿块,骨质破坏明显。内翻性乳头状瘤多为单侧上颌窦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软组织肿块,无明显骨质破坏,MRI典型表现为T2WI或T1增强图像上出现较规整的栅栏状或卷曲脑回状改变。腺样囊性癌以早期沿神经跳跃性侵犯为特点,CT上可见相应神经通过的管孔扩大和骨质破坏,MRI图像上肿块呈略高混杂信号,并可见增粗的神经并强化。淋巴瘤多发生于鼻腔前部或中线结构,进展缓慢,骨质破坏不明显,易侵犯面部软组织,增强为轻到中度强化。

  总之,黑色素型SMMM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但是对于缺乏黑色素的SMMM,需依靠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CT和MRI检查相结合有助于明确肿瘤形态范围、邻近骨质破坏情况及周围组织受侵情况。18F-FDG PET-CT检查较常规检查方式相比更能直观发现远处转移灶,并进行临床分期,从而明确最佳治疗方案、追踪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目前手术切除原发肿瘤是鼻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影响预后的首要因素是保证切缘阴性,然而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复杂,难以保证足够安全边界,因此,早期广泛的根治性切除、联合放化疗、术后定期随访可及时检测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常雯,吴莉,韩丹.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32(12):960-9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