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槐非彼槐

 转折点001 2023-06-21 发布于山东

王渔洋一生创作了四千余首诗,他的神韵诗风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曾经征集其诗作三百首定名为《御览集》,放在枕边时时翻阅,并对其中的很多诗句熟谙能诵。其中便包括《雨中度故关》。

王渔洋认为做诗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他推崇的诗之最高境界,也是他提倡的神韵境界。再看这首《雨中度故关》:

危栈飞流万仞山,

戍楼遥指暮云间。

西风忽送潇潇雨,

满路槐花出故关。

境界空灵含蓄,朦胧淡远,亦是他倡导神韵之说的自我实践。

看到诗的后两句,有人提出了疑问,“西风”一般在古诗词中指秋风,这都秋雨瑟瑟了,哪来满路的槐花呢??哈哈,是不是既暴露了年龄,又暴露了身份呢,吃货一枚!

香甜的槐花曾经是童年的最爱,每年45月槐花开放的季节,是整条街最美的光景,远望去,串串白花妆点枝头,在风中轻轻摇曳。更迷人的是那沁人心脾的香气,浓郁清新,简直就是无法抗拒的美食!心急的孩子更是不顾槐树上扎人的刺,爬上去撸一把直接塞进嘴里。

可是,此槐却非彼槐。

我们吃的是洋槐(刺槐),诗里描写的却是国槐。国槐的花期在78月份。古诗中与槐花有关的诗歌,比如:“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白居易《秋日》),“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子兰《长安早秋》),这些诗歌歌咏的是中国本地物种国槐,而非洋槐,因为洋槐自北美传入中国的时候已经是19世纪下半叶的事。

《雨中度故关》写于康熙十一年(1672),离洋槐传入中国还早着呢。王渔洋时年39岁,在户部福建清吏司郎中任上。六月十五日,他奉命为四川乡试主考官。七月初一与家人告别,启程出京。七月初九,冒雨过井陉关时,即兴创作了《雨中度故关》、《井陉关歌》、《故关寄纫庵二首》、《青玉峡》、《平定涌云楼故址》等诗。所以从王渔洋创作此诗的时间上看,确实是阴历的7月份,秋风潇潇的季节。他因为公务行走在千里之外,秋雨打湿了槐花,落的满地都是,在这样的场景里,先生的思乡之情陡然而起。

国槐和王氏家族又有着很深的渊源,因二世祖王五在槐下舍粥行善,又被称为大槐王氏,这槐花自然就成了他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寄托之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