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容川学术思想

 天额3t9g9qk4j8 2023-06-21 发布于河北

灵素典籍 

灵素典籍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图片


医路蹉跎 灵素相伴。


来源|《灵素典籍》

 导读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清·同治元年--民国七年(公元1862年--1918年)。光绪乙丑年(公元1889年)中进士,曾任广西来宾县知县,礼部主事,后侨居京沪等地,以仁术济人,暮年还乡,终老在家。

  《血证论》八卷,书成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介绍了阴阳、水火、气血,男女异同、脏腑病机、脉证生死,用药宜忌。叙述了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瘀等证治及失血兼见诸证,分别列出本书引用方剂,并附以解说。全书理足方效,论证用方,颇有独到之处,实事实理有凭有验,本书是一部血证论治的专著,流传既广,影响亦大,是学习和研究血证的重要参考文献。

图片

一、对水火气血的见解

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

水即化气火即化血

1、气的生化(水即化气)易之坎卦,一阳生于水中  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也又赖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下入于脐之下,蒸其水,使化为气”。随太阳经脉为布护于外,是为卫气,上交于肺,是为呼吸,五脏六腑息以相吹”

总结:气之所至,水亦无不至焉,病理上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好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故而,气行一寸,血行一寸。

伤寒中的水气病:

  气病即是水病

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代表方(附子、白术、白芍、生姜、茯苓)

主治:少阴肾寒,不能化气行水,导致寒水内停,见四肢沉 重或浮肿,小便不利等。

临床: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属肾阳虚   本方加减

 治气即是治水

五苓散——利水化气(泽泻、茯苓、猪苓淡渗利水;白术、桂枝温化膀胱之气)

主治:伤寒蓄水证(水气内停,膀胱蓄水过甚,水饮不得气化)

   治水即是治气

二、血的生化

提出:“火即化血”,“血生于心火”

依据:《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  “血”、“心生血”, “食气入胃,脾经受汁,上奉心火, 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

血的化生:脾经化汁,心阳布化

       “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故火不上炎,而血清下注,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养肢体∙∙∙血下注血海之中,心火随之下济,故血盛而火不亢烈,是以男子无病而女子受胎也

火化太过,反失其化

   血不足而火上炎——滋血必兼清火:  四物汤——白芍

 清火:天王补心丹——天冬、麦冬;归脾汤——枣仁;炙甘草汤——天冬、麦冬、阿胶。

火化不及而血不能生”—补火生血法

补火 :人参养荣汤——肉桂、远志;炙甘草汤——桂枝

血寒血痹者——桂枝、细辛、艾叶、干姜(以温达之)

 血不足而火上炎  ——四物汤加炒黄柏(补血降火法)

三、水火气血的相互关系

     其气冲和,则气为血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气不止而血欲止不可得矣”

①气血生理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血病理关系 :血不行     气滞、血瘀

                             气不宁谧    浮气、躁气      血凝、血脱、血走

另外:反映在水与血、火与气方面:气盛即是火盛血虚即是水虚”。

          水病累血——汗不伤津而亡血; 吐血、咳血必兼痰饮。

          血病累水——  血虚则精竭痰凝;血虚血瘀亦发水肿。

宁气即是宁血,止血总先降气治水即是治气治火即是治血

总结:深明此理,而后治血理气,调阴和阳

四、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守血、补血(通治血证大纲)

①止血:  此时血之原委,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止之便不溢出,则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

如吐血   胃(邪热内盛,气火逆上,迫血妄行),用泻火降逆的泻火汤(独取阳明,釜底抽薪)。尤善用大黄,既是气药,又是血药。 推陈致新,损阳和阴,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②消瘀:瘀血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不相能。壅而成热,或为痨,或结瘕,或刺痛 (变证)

   按部位上焦---血府 ;中焦---甲已化土汤  、花蕊石散--各种血瘀症;下焦---归芎失笑汤。

③宁血:止血消瘀后,恐血再潮动,须用药安之---宁血; 止血消瘀---猛峻之药取效; 宁血---和缓之治以奏效---祛邪、调气、凉血、泻火、润燥、清肝;重视调气---宁气即是宁血

其它:外感风寒,营卫未和---香苏饮;肺经燥气,气不清和---清燥救肺汤;胃经遗热,血不得安---犀角地黄汤;肝经风热,血不能静---逍遥散和之。

④补血: 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须不虚者矣。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且阳随而之,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

    补虚之法:补血同时,分阴阳、辨脏腑而后补之。 五脏之中尤重肺、脾、肝---补血;肺---血止先补;脾---调养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