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往今来话端午

 杏坛归客 2023-06-21 发布于山东

编辑说

端午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蒿、喝雄黄酒……异彩纷呈的民俗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其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丰富拓展?值此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与您分享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教授探讨端午文化源流的文章,一同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请看——


端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和中秋、岁首并称“三节”。传统节日多为日月相同的“重日”,例如农历正月正(春节)、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等。古人认为,“重日”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之时,宜用祭祀天地的方式祈福禳灾,于是便演化出一些重要的“重日”节日。

端午,最初历史记载称为“端五”。所谓“端”即“开头”“起初”之意,“五”是阳数,故又称“端阳”。古代“五”“午”两字相通,按地支顺序计算,五月为“午月”,因而五月初五称作“端午”。
多种传说,归于屈原。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传说。一是为了纪念春秋时遭政治迫害而自杀的吴国忠臣伍子胥,二是为了纪念东汉为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三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伸张正义,刚烈不屈;曹娥投水救父,刚毅壮烈;屈原投江殉国,九死不悔……端午节的起源与这些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这些人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和人文情怀。多种传说,最后归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留下抒情诗集《楚辞》,开创了我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他的代表作《离骚》,和《诗经》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中国传统诗歌的两大源头。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洁纯真的形象,家喻户晓,万世崇仰。唐人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人张耒《和端午》诗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关于龙舟起源,有屈原投江后渔夫们纷纷划船到江中救寻的故事;而粽子,传说源于凭吊屈原。可见屈原传说流传之广,也说明屈原获得了中国民众普遍的推崇。

阴阳交感,驱邪避毒。在古人的时间体系中,农历五月,时当仲夏,正是瘟毒日盛、人易患病,蛇虫繁殖、容易伤人的季节。端午传统节俗,例如采药炼药、挂艾蒿、喝雄黄酒、戴五彩线、制五毒符、吃五毒饼等,都是为了留住祥瑞,避灾祛病。这些民间习俗,都属于防疫保健的卫生活动。在春夏相交之际,古人业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防疫体系,以温和含蓄的习俗面目呈现。
通过防疫实践,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简便易行的方法,并将之融入端午节俗的仪轨中,代代相承。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无不与避疫、驱魔、止病、强身等目的相应和。因此可以说:端午就是民众有意识地与疾病、毒虫作斗争的节日。

龙舟竞渡,传承延续。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谈到,五月五日“是日竞渡”,即比赛划船。关于这种习俗的来源,主要说法是屈原投于汨罗江,百姓并舟疾驰以救。到了唐代,“竞渡”从祓禊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成为端午节竞技性娱乐活动,并开始与“龙舟”并用。
清嘉庆诗人樊彬《津门小令》记载:“津门好,誉美小江南。为吊屈原溺于水,龙舟恰似箭离弦,竞渡奔向前。”清道光文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在三岔河口两岸迤北有望海楼……余过楼下,见龙舟旗帜翱翔,游舫笙歌来往,虽稍逊吴楚之风华,而亦饶存竞渡遗意。”后龙舟竞渡多次发生溺亡事故,因而被政府明令禁止。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今南开大学正门以南有一大片水域,名曰南大坑。自1928年以后,天津市体育协进会每年到了夏季都在南大坑举行游泳比赛。天津报人吴秋尘写有《南大坑赛水记》:“是日参观者甚多,坑中舳舻相接,围坑而列者至百余艘,举凡法国教堂、海光寺、八里台、佟楼之船,一扫而空。”“八里台一带住户,倾家坐岸上看游船,大小男女,罗列如山,坐船人看赛水,傍水人则看赛水者,循环相看,各得其乐。村儿十余,裸逐游船,且舞且噪,尤见其喜不可支。”南大坑赛水,可视为端午水上竞技民俗的变格与延续。

端午文化,多元复合。民俗学者钟敬文先生说:“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戴香囊和穿老虎兜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这表明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从社会文化的门类说,它包括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就名称而言,端午节有天中节、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粽子节、女儿节、五月节、诗人节等多种叫法。在历史长河中,端午节俗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在不同的地域各呈异彩,出现了炼剑、铸镜、采药、射粽、赐扇、射柳、饮雄黄酒、插艾叶、挂虎饰、系五彩丝等多种习俗。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一节日的丰富内涵、多元文化和生命活力。
端午是多元、复合型节日。它以古代先民对于五月节令的认识作为基本框架,广泛吸纳各历史阶段、南北各地曾存在的节日要素,最后定型成为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独特的文化性体现为三点:一是日与月的重合,二是祛病防疫养生,三是纪念爱国诗人。端午节将自然中的节令阴阳与人的身体、生命观念有机结合,其文化更趋向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当代,端午节仍然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一是弘扬以屈原精神为典范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倡导以龙舟竞渡为标志的体育健身,三是宣扬以防疫祛病为主题的卫生保健,四是传承以粽子为名片的美食文化。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6月21日文章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6月21日文章《古往今来话端午》;作者: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