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端午”
脑海中,端午节的代言形象是清香的粽子和喷香的豆子。都与吃有关,且都与童年、乡愁、母亲关联。
粽子用箬叶包裹,每一个角尖都充填着糯米和红枣的香甜。豆子为蚕豆,才晒爆,呈鲜亮的鸭蛋壳青,散发出夏至朗日特有的气息。 木门楣上悬挂的菖蒲、艾草、蒜头,八仙桌上散漫摆放的盐浸豆、雄黄酒,顽童裤兜里紧捂不舍的熟咸蛋,小囝眉额间灿烂点染的虎王字…… 那时,不知道端午的文化渊源。那时的端午恰如等放学的少年,很单纯。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南方湿潮,一入夏,便多瘴气,多疫害。于是,民间就用“五瑞”(菖蒲、艾草等五种香草)来驱“五毒”(蛇、蝎等五种害虫)。并通过特定的仪式,约定俗成,在共度过“恶月恶日”之后,为今人创设下了这样一个底蕴深厚的传统佳节——端午节。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鹜是野鸭,角黍就是粽子。说的是到了夏季端午日,当地有烹鸭煮粽的风俗。 有意思的是,儿时,母亲给我们烹的不是“鹜”,也不是家鸭子,而是看着就叫人起鸡皮疙瘩的癞蛤蟆,属“五毒”之一。借端午的“纯阳”威力,好歹让我们壮着胆解了一回“肉馋”,并治一治蛰伏在我们额头上的痱子、疖子。这个土方法,效验相当明显。“以毒攻毒”,大自然就如此 神奇。 不过,我从未喝过雄黄酒,家里也从未炮制过类似的“神酒”。一则雄黄不是随便能买到的;二则也是最关键的,《白蛇传》家喻户晓,剧中白娘子被逼饮雄黄酒的情节深深刺痛了童心。 端午的别称更是缤纷多彩,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女儿节、诗人节等。其中,吃粽子与赛龙舟可能是端午最普适、最核心的节日活动。今天,神州大地,只要有湖有江有辽阔的水面,赛龙舟已成“龙的传人”共同的节目。江苏的“溱潼会船节”,场面壮阔,跻身颇有影响力的中国十大龙舟赛事。 而端午节的由来,更是众说纷纭。据现代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当是一个“龙的节日”。亲水的吴越先民,为避伤害,为求庇佑,便尊龙为祖先。一面断发文身以示“像龙子”,一面大张旗鼓赛龙舟以行“图腾祭”。而缘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说则更是深入人心。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行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将沉沉冤屈之情寄寓楚辞,将浩浩忠贞之躯投赴江流。 汨罗江水汩汩,千年流淌的岂止是呜咽。听,鼓声欢腾;看,彩旗招扬。一个个健儿,划着一艘艘龙舟,箭一般地射向远方。这是在接力着一个传说,也是在竞赛着一个心愿——“节分端午自谁言?万 古传闻为屈原!” 民众的信仰是质朴而热烈的。划船竞渡是想早点找到爱国诗人的尸体;而抛洒五彩丝粽则为驱散蛟龙,不让三闾大夫的英魂饿着和受惊扰。 百余年后,一名清癯的才子贾谊过湘水“投书以吊”。千余年后,一代诗仙李白和清韵“投水捉月”。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2009年,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姑苏城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传为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设计建造。伍子胥后被吴王夫差杀死后,抛尸江中,化作水仙显灵。伍子胥忌日正是五月初五。“子胥死,水仙生”,“祭伍子,迎水仙”,因此,苏州人过端午节另有一层地方意义——“纪念伍子”。此传统比纪念屈原还早200多年。陈子龙有描绘苏州端午节盛况诗一首:“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节日是个“仪式”,仪式的背后是文化。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弘扬。端午,一个让人追思的节日,也是一个让人奋发的节日。 □凌龙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