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23)——孙权第四错·孙权个性特点

 新用户6303bXRU 2023-06-21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第十五节 四大错:赋税繁杂 严刑峻法

由于史料缺失,吴国究竟有哪些赋税徭役、刑律法令无从完全得知,只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据此可以发现吴国存在着赋税繁杂、严刑峻法的现象。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建忠中郎将骆统。黄武年间(222-228年),骆统给时为吴王的孙权上疏。此疏较长,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国家、君主和百姓的关系:“君国者,以据疆土为强富,制威福为尊贵,曜德义为荣显,永世胤为丰祚。然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六者既备,然后应天受祚,保族宜邦……民以君安,君以民济,不易之道也。”

简言之就是国家的富强,君王的尊严,江山的传承都需要依赖民力,百姓因君王统治而安稳,君王因百姓供给而成就大业。

二、当时的社会现状。“今强敌未殄,海内未乂,三军有无已之役,江境有不释之备,征赋调数,由来积纪,加以殃疫死丧之灾,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又闻民间,非居处小能自供,生产儿子,多不起养;屯田贫兵,亦多弃子。”

现实很严酷,战争不断,赋税繁多,田地荒芜,人丁稀少,百姓连儿子多了都养不起,弃子现象普遍存在。

三、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1、百姓方面:“小民无知,既有安土重迁之性,且又前后出为兵者,生则困苦无有温饱,死则委弃骸骨不反,是以尤用恋本畏远,同之于死。每有征发,羸谨居家重累者先见输送。小有财货,倾居行赂,不顾穷尽。轻剽者则迸入险阻,党就群恶。百姓虚竭,嗷然愁扰,愁扰则不营业,不营业则致穷困,致穷困则不乐生,故口腹急,则奸心动而携叛多也。”

2、官吏方面:“方今长吏亲民之职,惟以办具为能,取过目前之急,少复以恩惠为治,副称殿下天覆之仁,勤恤之德者。”

四、这些问题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危害。“强邻大敌非造次所灭,疆埸常守非期月之戍,而兵民减耗,后生不育,非所以历远年,致成功也……官民政俗,日以彫弊,渐以陵迟,势不可久。”

五、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夫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愿殿下少以万机余间,留神思省,补复荒虚,深图远计,育残余之民,阜人财之用,参曜三光,等崇天地。”

孙权对骆统的上疏是“感统言,深加意焉。”

从骆统上疏中可以看到东吴初期江南地区由于战争带来的的荒凉和百姓生活的凄惨,甚至无力养活自己的孩子而亲手抛弃。官吏却不管百姓死活,只知道收赋税、征兵役。

面对战争征发,百姓或者是舍家财贿赂以免除,或者就是聚众造反,社会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定现象十分突出。孙权认同骆统的上疏,并开始深切关注这些问题。

“屯田贫兵,亦多弃子”这句话可以看出孙权当时至少已有军屯存在,而军屯的士兵待遇十分低下,连儿子都养不活。

同样是黄武年间,黄武五年(226年)冬十月,陆逊上疏谏劝孙权“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孙权专门为此作了辩护,针对法令严峻的指责辩护说:“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君以为太重者,孤亦何利其然,但不得已而为之耳。”

针对赋税繁重的辩护说“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

这话可以体现孙权并非要偏安江东,仍然有图谋中原之意,征收那么多的赋税是用来准备将来图谋天下的。

辩护归辩护,孙权还是答应采纳陆逊的建议,让有关部门把所有的科目条令写出来,派郎中褚逢送给陆逊和诸葛瑾进行增减补充,希望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政策。

孙权称帝初期,陆逊上疏指陈时事认为科法太过严峻,触犯的人多。下犯者多。将吏犯罪固然应该受到惩罚,但在天下没有统一的特殊情况下,更应当图谋进取,犯了小错的可以施恩赦免,以安定人心。况且国家事务越来越多,用人还是要良能为先,只要不是不可救药之人,请求予以重任,让其为国家效力。

陆逊强调说这是圣王忘过记功,以成王业的办法,并举汉高祖刘邦舍弃陈平的罪过,用其奇略,终建勋祚,功垂千载的例子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

看陆逊的这个建议,和曹操的“唯才是用”很相似,英雄所见略同啊。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打算征夷州和朱崖时,曾咨询过陆逊的意见,陆逊不赞成,在上疏中说:“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

这里面反应出两个问题:一是年年兴兵造成人口损失和减少;二是租赋太重,因此有宽租赋的建议。

赤乌四年(241年)太子孙登临死前的上疏中也提到这个问题:“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并认为“诸葛瑾、步骘、朱然、全琮、朱据、吕岱、吾粲、阚泽、严畯、张承、孙怡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

黄武五年(226、嘉禾三年(234年)、赤乌三年(240年)和太元元年(251年),孙权在群臣的劝谏下分别下过四次宽刑轻赋的诏书。最后一次是在临死前一年下的,可见这个问题一直伴随孙权执政的始终。

吕壹事件后,孙权给陆逊、诸葛瑾等重臣写信解释,其中说到“自孤兴军五十年,所役赋凡百皆出于民。天下未定,孽类犹存,士民勤苦,诚所贯知。然劳百姓,事不得已耳。”说明孙权是知道这些事情的,所谓的“事不得已”的事,就是其年年兴兵的事。孙权以繁杂的赋税来保障每年的战事所需,以严刑峻法来镇压对战事的反对。

从陆逊黄龙年初的上疏中可以看出,孙权的严刑峻法不光针对百姓,同样也针对官员,而官员中触犯条令的还不少。可以找到一些零星资料来证实。

相对完整一点的是禁止官员奔丧守丧的法令。此条法令应该很早就有了,是孙权“统事”时由胡综建议特别设置的一个处罚科目。由于各级官员遵守不力,逐渐形同虚设。

孙权于嘉禾六年(237年)正月下诏重申要坚决执行这一条令,并要求群僚多提建议,完善这个制度。辅正都尉顾谭、将军胡综等都认为对违犯此条令的人应处以“大辟”的刑罚(大辟,夏商五刑之一,是死刑的总称,即斩首,又称杀罪)。

其理由以胡综说得最为明白,“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而且特别说明“若故违犯,有罪无赦。(这个条令最初是由胡综提出来的,所以胡综要极力维护)”丞相顾雍奏请孙权同意后执行。

吴县县令孟宗奔母丧,回来后把自己拘押在武昌听候处罚。陆逊上疏孙权,极力称赞孟宗一贯以来的良好品行,请求减刑,孙权减了一等,(减一等究竟是什么罪无记载)并声明下不为例。

赤乌四年(241年)太子孙登去世,原太子宾客,时任豫章太守的谢景不胜哀情,弃官奔丧,同时上表弹劾自己,请孙权定罪。孙权说:“君与太子从事,异于他吏。”不但没处罚,还派中使去慰劳他,恢复职务,回归本郡。

谢景是个“善刘廙先刑后礼之论”的人(刘廙,字恭嗣,南阳人,三国魏名士。初从刘表,后投曹操,为黄门侍郎。曹丕继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为政主张先刑后礼,且通天文历数之术,与司马徽、丁仪等名流相齐。著书数十篇,皆失传),专门给太子孙登讲先刑后礼之说,曾遭到陆逊的呵斥,不让他讲这方面的内容。

陆逊认为礼制比刑罚的时间更长,应该遵循仁义彰显德化,像这种刑先于礼的理论不需要讲。这个记载还可以印证前面说的儒学世家专注于培养太子孙登的儒学知识,而孙权主张杂以诸子之学的事情。

黄武七年(228年)春三月,因将军翟丹叛逃到魏。孙权害怕和其有关联的将领也畏罪逃亡,就下令说:“自今诸将有重罪三,然后议。”也即是说,以前诸将有重罪最多二次就会受到严惩。

另外还有一条严刑峻法,孙权于赤乌七年(244年)曾下了一道诏书,说:“督将亡叛而杀其妻子,是使妻去夫,子弃父,甚伤义教,自今勿杀也。”只要叛逃投降,留在国中的妻儿老小都会被杀,祸及无辜。

这条法令一直延续到孙权后期才禁止。和刘备相比,孙权是太严苛了。黄权投降曹魏,刘备一如既往地善待其家人,难怪刘备有仁义之名。

孙权晚年多次大赦天下,也是其严刑峻法的一个反证。孙权想以此来纠正错误表示仁政,但已于事无补。

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从不实行大赦,有人就说诸葛亮“惜赦”,诸葛亮专门对此作了说明,“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

认为赦免天下的行为只是小恩小惠,对国家治理没有多大的益处,并以刘表父子年年实行大赦也没能守住江山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诸葛亮的这个见解同样适用于孙权。

孙权的四大错误,直接伤及到吴国的根基,极大地损害了孙氏的统治地位,是吴国覆亡的根本原因。

史家几乎都把吴国覆灭的责任归于孙权,比如陈寿说孙权猜忌之心重,杀戮行为多,到了晚年,更为加重,还听信谗言、迷信,废杀太子,后来东吴灭国,根源就在此。。

晋代孙盛也说“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嫡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而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也认为吴国覆亡的征兆在孙权时已经出现。

清代何焯说得更为直接,认为孙权“老悖昏惑,吴亡不待皓而决,”还没到孙皓时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第十六节 孙权的个性特点

孙权不光具有紫髯、长上短小等异于常人的身体特征,也有优于常人的领袖能力和个性魅力。曹丕称帝后封孙权为吴王,孙权派都尉赵咨出使魏国。曹丕问赵咨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人,赵咨回答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并举例说“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赵咨的回答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对孙权品行的一个准确的概括。

一、爱学习。

这是领袖人物必备的优点。孙权幼年时随母亲因战事四处搬迁,至多是从母亲处接受一些启蒙教育,真正安定下来延师教习是在孙策定江东六郡之后,已知的是孙权十三、四岁时和朱然、胡琮等为同学共同学习。

从孙权的自述中知道这一时期的学习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除了《易经》以外,《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等都有所涉猎,这段时间不会超过二年,因为十五岁时孙权已被吴郡太守朱治举为孝廉,同年出任阳羡县长,行奉义校尉。

现代人熟知的“孙权劝学”的事情最能说明孙权热爱学习的优点。孙权要求吕蒙和蒋钦多读书、多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婉拒。

孙权接下来的话很有意思,说:“我又不是叫你们读经书做博士,只是叫你们读书增长见识。你说事情多,有我事情多吗?”鼓励二人说:“你们这么聪明,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收获,怎么能不学呢?”然后以自己和汉光武帝刘秀、曹操勤奋好学的作风来开导这二人。

吕蒙遵照孙权的要求开始学习,并取得了超过一些饱学儒生的成绩。从文化知识上懵懂无知的吴下阿蒙,质变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文武全才。(孙权劝学已成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孙权做梦也不会想到即兴一席话会在二千多年后熠熠生辉)

孙权的自述可以证明孙权“至统事以来”学习的主要是历史、兵法等具有实用性的知识,对儒学兴趣不大。他对吕蒙、蒋钦说的“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明显的也是指向历史类知识。

联想到孙登为太子时,孙权专门要求他学习《汉书》的事情,可以发现孙权对历史情有独钟,从读史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自以为大有所益”(估计学了许多帝王心术及驾驭臣子之道)。

孙权为吴王时,曹丕曾经嘲讽地问过出使魏国的中大夫赵咨:“吴王颇知学乎?”赵咨回答说:“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馀间,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也说明孙权爱读书学习,并且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

二、善识人。

孙策将江东基业交给孙权时曾说过“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的话,当时孙权才十九岁,孙策就已经看出孙权有善于识人用人的特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孙策看得很准。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江东四杰中,除了周瑜是孙策发现的人才外,其余三人的才能能够得到尽情的施展,建立不世之功,都是因为孙权善于识人用人的结果。正如赵咨所说“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

而吴国最大的功臣陆逊则是孙权刻意培植的,在陆逊还只是个低级官员时就将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有意笼络。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陆逊是江东世族陆氏族长,能够将陆逊纳为己用,可以给江东世族树立一个榜样。从陆逊任海昌都尉时的优异表现来看,陆逊也有成为一个良臣的潜质。

孙权有自己的人才观,他认为:“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狐皮大衣,是用许多狐皮拼接的所以能用大家的力量,就会无敌于天下;能用大家的智慧,就无畏于圣人。”以此为指导,孙权确实做到了用众力、众智来共同完成建国兴邦大业。

一旦孙权认定了一个人,基本上能做到充分信任,用人不疑。如周瑜赤壁建功后,刘备、曹操都对周瑜有所顾忌,都不同角度地挑拨过孙权和周瑜的关系。

刘备是抬高周瑜以引起孙权的疑心。刘备找孙权借荆州后返回公安时,孙权与群臣大宴相送。宴会结束后,群臣告退,孙权与刘备独处时谈到周瑜,刘备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言下之意就是周瑜有取孙权而代之或者另立门户的能力。

曹操是贬低周瑜能力以引起孙权对其轻视甚至闲置。曹操赤壁败退后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就是说不是被周瑜打败的,而是因为疾病的原因才让周瑜成名,实际上周瑜没有什么能力。

孙权都没上当,仍然一如既往的信任和重用周瑜,但确实有提防周瑜的地方,这个理由前面讲过多次,就是周瑜和孙策的关系,孙策又有儿子在世的现实情况。

又如有人写检举信挑拨孙权与诸葛瑾的关系,孙权坚定地认为“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还专门把检举信送给诸葛瑾看。在回答陆逊来信替诸葛瑾担保的信中也说:“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也。”

孙权有“天下无纯白之狐”的认识,体现在识人用人上就是不求全责备,能容人之短。如其在给陆逊的信中评论周瑜、鲁肃和吕蒙时,对鲁肃赞成借荆州给刘备一事明确表示是鲁肃的一大失误,但“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认为鲁肃还是优秀人才。

也有人认为孙权最大的失误是在识人用人上,具体表现就是托孤于诸葛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是个三国迷,对三国研究颇深,在其所著的《栾城后集》中对刘备和孙权的托孤行为有个对比评论。苏辙是拥刘的,对刘备托孤赞赏有加,对孙权托孤则完全否定,甚至把这看作是吴国灭亡的原因。

孙权和刘备都长于识人用人,也都在识人用人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孙权是误用诸葛恪为辅政大臣,刘备是误用关羽镇守荆州,也许这就是常说的长处即短处、最坚强的地方就是最软弱的地方的人性哲理吧。

无论正反面人物,只要是成功者,其身上必定会有诸多优于常人的特性,他们正是依靠这些特性来凝聚大众人心,最终走向成功,像曹爽那样的庸人,无论祖宗打下的基业多么深厚,都会一事无成。

孙权除了以上的个性特征外,还有哪一些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