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登原丨书院之学、科举之学的弊端

 竹山一枝秀pfxh 2023-06-21 发布于江西
《宋史》(四三四)《陆九渊传》,载九渊在白鹿洞,讲君子喻于义一章,听者至为过下,朱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之病:然徒重于讲,何益之足云?
盖南宋之时,国难愈益。士子之持敬持静,亦愈甚。而书院乃益发达。《续通考》(卷五十)云:“宋自白鹿、石鼓、应天、岳麓四书院后,日增月益。书院之建。所在有之。宁宗开禧中,衡山有南岳书院,掌教有田,育士有田,略仿四书院之制。嘉定中,涪州有北岩书院,至理宗时尤夥。其得请于朝,或赐额,或赐御书。及间有设官者,应天有明道书院,苏州有鹤山书院,丹阳有丹阳书院,太平有天平书院。……”(余不录)
平情论之,设书院以济科举之穷,官学之敝,其意不可厚非。独憾其与道学一齐发达,无非僧侣习静之所,竟标圣贤绝学之名。时势愈急,而所教于儒子者,愈空静而无用。故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下,稗海本)云:“尝闻乡曲沈子固先生云,道学之党,名起于元祐(哲宗),盛于淳熙。其徒甚盛,蟠结其间,假此以惑世者,真可以吹枯嘘生。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阔阃捍边者,则目为麄材。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吏事者,侧目为俗吏。盖其所读书,止《四书》、《近思录》、《通书》、《太极图》、《西铭》及《语录》之类。自诡为绝学,首正心齐家,以至治国平天下。故为之说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前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州为县,为监司,必须建立书院,或道统诸贤之祠。”

图片

网友感叹,中国文化发展出的主静之学,以书院牢笼学子,以科举无用之学魅惑学子,全让他们静静地浪费生命。尤其是宋代以后,在科举制下,人人被驯化为奴才,多不能应事。实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运用,人人读无用书,主无用之静,名为儒,实似佛老。今人多以之为荣,实过耳。中国所缺者,干之学也,非讲之学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