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意境小议

 杏坛归客 2023-06-22 发布于山东

我看了很多朋友些的诗词,文学功底很不错,诗词却东一句西一句,语言凌乱,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说什么,也就是说不知道如何去塑造诗词意境。今天晚上,我和大家探讨一下诗词意境问题。
我们在评价某一个人的诗词作品时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意境是不是深远、优美。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
先欣赏几首诗。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在我收藏的唐诗三百首中标明作者是李频,李频没有被贬谪的经历,没有去过广东,而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诗作者
应该是宋之问 。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经冬历春,展示了贬居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后两句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
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宋之问贬泷州,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这首诗可能是这个时候写的,寥寥四句将一个饱受艰难、私自偷摸回乡是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
(大乔是吴国国君孙权的嫂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诗人不是直接写东吴被曹军灭亡,而是以二乔被曹操俘虏来表示吴国灭亡,如果最后一句写成“吴国必然遭灭亡',那就一点味道也没有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皆”,都,全部。“寂”,寂静。这一联的意思是在这个幽静的地方,其他什么声音都静下来了,只能听到钟磬的声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回头看”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作伴”,正好“还乡”。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
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
“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
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通过以上诗作欣赏,我们看到: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
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所以,用形象思维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以形象思维方式,用形象的语言意象体现诗人的情感(意),构成一个虚拟画面,这画面则形成了一个境象(境),这个境象又使我们产生了
一种美好的遐想或感触(意),这境和意融而合一,我们就叫它“意境”。

二、  塑造意境
我们写诗,要把这意象所构成的境象用精确的文字来固化下来,而作品欣赏,则是把这文字再通过想象还原回去。再领略这是什么样的意象,
通过这种意象的艺术构成,来领略其中的意境。我们写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现出一种意境,这是我们写诗的目的所在。

有没有意境,以及意境的深与浅,是判断我们的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写诗填词必须注意酝酿和塑造。那么,怎么去塑造诗词的意境呢?现在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六个方面做一下探讨,以供我们在创作时有所借鉴或参考。当然,写诗填词塑造意境的手法是很多的,不仅是这六种。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见到经历过的景物或见到与某种经历相似的景物,因景物而触及心思,进而思绪萦怀。触发感怀,生发感慨,借着外物的描写,
再把自己内心的情志表达出来,以达到意与境的融合。如: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起笔就从同 为“宦游人”的角度来应和陆元方《早春游望》的心 理感受,说明只有宦游他乡的人,才对自然界的物象 和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
颔联和颈联,是“物候新”的具体化,展示了题中“游望”的详细内容。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 江春”,是说清晨太阳从东海海面升起,曙光乍现, 云气被朝阳折射,变成绚烂的彩霞,布满东方天际, 从江北来到江南,忽见早春的江南梅树已经开花,杨 柳也遍抽新绿,仿佛梅柳一过长江就染上了迷人的春 色一般。

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望”字。颈联“淑 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是说江南那温暖的春的气 息,似乎在催促着黄莺婉转早啼;江南那明媚的阳光, 也使水中的萍草颜色愈染愈绿。

诗中中紧扣了题中 的“游”字。这两联中,“云霞”、“梅柳”,“黄鸟”、 “绿蘋”、“曙”、“春”、“淑气”、“晴光”色彩鲜明, 给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感,而“出”、“渡”、“催”、 “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 等四“物”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着一 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 致。

中间这两联在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融注了诗人 对江南春光的无比惊慕、喜悦之情。江南春景越美, 但在“宦游人”眼中,越容易引起令人触景伤情的 “归思”。因为更容易引起对故乡春色的回忆,从而 也就更能加重身在异乡的客游感。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诗人正陶醉 于江南佳景,忽然读到陆元方寄来的格调古朴的游春 诗,乡思不禁油然而生,几乎要潸然泪下。这里一个 “忽”字,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 使上文对江南美景留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 感伤,由眼前景而勾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 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深沉感。因物感兴,即景生情。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
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写作时,一般也常采取这样的写法,先写景色如何如何,然后由景色引升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或者感叹,或者欣喜,或者展开想象,或者追忆什么这一类的思想活动。这种意境生成的方式,很好理解,也常被我们采用。
触景生情抒发情感在诗词中是比较常见的。

 2、幻景写情
有时候表达一种情意或情感却无法直接表达,只能借助梦境或其他手法虚拟出一种景,籍以表达自己情感。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

“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
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这首诗在叙述的时候,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作者通过写梦,景,利用一系列虚幻的景象把自己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3、托景言情

是诗人有某种遭遇或有某种想法,利用某一景借题发挥,把自己的遭遇感受发泄出来。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咏蝉,是紧紧围绕着蝉“羽弱”、“声微”的特点来写。而这两个特点,正好反映了诗人当时有志难申、求助无力的处境。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动作了这一典故,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第七句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诗以言志,借物咏怀是咏物诗基本特征。借题发挥也是诗词创作的一种常见现象。

4、见景抒情

这种景物虽然和自己的经历没有直接联系,但却能与感情产生共鸣,启发人们思考,给人以某种启迪,引起人的深思、遗憾、或不平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引发的某种情感抒发出来。如: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开头二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何处寻”三字设问,自然是以叙述追寻古人踪迹之义来表自己登临凭吊之情。这个首联一句,就已奠下全诗“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气氛。
第二句,是为首句作答。给首句找出着落,明确了祠堂地点,也勾勒了自远眺望的祠堂风貌。“柏森森”,主要是指传系孔明手植的“新枝耸云”的古柏来写祠堂历史的悠久。

三、四句一联,是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诗人看到那照映阶除的碧草,仍自呈现怡性的春色,听到那身藏密叶的黄鹂,徒然啭弄着悦耳的佳音。院落似此荒凉,门庭如彼阗寂。一种“感物怀人之意,即在言外。”从这两名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位当日失路诗人对于异代无时宰相的一种深沉的精神默契。
 五、六两句,是诸葛亮一生行藏出处的高度概括,也正是申述诗人所以如彼徘徊瞻恋的情感的实际基础。诸葛亮的所以值得推崇,原在于他的“匡时雄略”与“报国苦衷”。在于他接受了刘备当年三顾草庐的殷勤,替刘备描下天下大计的蓝本;在于他协助先主立业开基,辅佐后主守成济美。 
由于诸葛一生始终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志望,所以他曾经六出祁山,以图统一天下。然而,事情不幸的是,当他在后汉建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最后一次出师,占据武功县的五丈原,和司马懿相拒于渭水时,竟然病逝军中。成为遗恨千古令人“痛心酸鼻”的莫大憾事!

“尾联”两句以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怎能不激起失意英雄的仰慕和叹惋之情呢?这两句沉挚悲壮,震撼人心。

5、借物寄情
借物寄情也叫做移情入境。就是诗人自己本已有一定的主观上的情感,当他触遇到外物之时,就把这情感贯注到这外物之中。让景物具有了感情的色彩,也相当与修辞上的借代和比拟。这种手法在诗词中也多见。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一首借物寄情的绝妙之词。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诗以凄婉缠绵的笔调,抒写了韦庄吊古伤今的哀情。霏霏江雨、萋萋江草、长堤烟柳和几声寂寞的鸟啼,织成了一幅凄迷的图画。诗人咏
怀古迹,感慨历史兴衰,伤感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来。这首诗意境深远,空灵有致。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举樽道别,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6、即景见意。

这样的写法,是只写景色不写情。把自己的情感藏而不露,写出来让别人猜去吧,呵。把要表达的意境藏匿起来,用景色说话,用景色启发读者,让读者自己去觉悟这种意境。最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字面上纯是写景色啊,四句皆景。作者把这景色描写的有如镜头远近的推拉和切换,远(万里)(窗)、大小、各样的景物,有声的,飞的,静的,静而欲动的,都一一给呈现在了自己的草堂周围。这样多姿多彩和谐生动的画面描写,会给人什么印象?好美啊,大自然真好,祖国的山河真好,活着真好。这种情感的抒发不用任何情感上的字眼,只是铺陈景色,用景物说话。

今天我只举证了几首诗,没有用词来做例证,怕太长耽误大家时间,诗词在手法、文意上是相通的。填词不仅要求词语灵动自然,同样要求意境深远。大家有时间可以自己找词仔细琢磨。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