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清,绢本 古人过端午的吃喝玩乐样式, 竟能花式吊打现代人? 文 | 领读 01我们对粽子有啥误解? 粽子是最流行的端午节食,对于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但是,粽子这种节食,最早却并不是起源于屈原,而是起源于夏至。关于这一点,《风土记》有明确的记载 : 〔清〕徐扬《端阳故事·裹角黍》 02古人除了粽子还吃什么? 端午节在中国有极为漫长的流传历史,很多地方依据自己的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一些端午节的节食。比如黄梅戏《双想》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 唱词中出现了很多农村的端午节食。如果糯米粽、雄黄酒、大蒜头、咸鸭蛋是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的节食,那么食粽子要蘸“桂花白糖”和粉蒸肉、炒黄鳝、佐料老酱等,则非常反映端午节的饮食特色。 ![]() 〔清〕徐扬《端阳故事·赐枭羹》 03玩乐:争斗之节 ![]() 古人认为,五月是一年阴阳转换的重要转折点,阳迫于上,阴动于下。随着“阴阳争,死生分”的观念发展,五月形成了一系列以“争”和“斗”作为核心的节俗。包括“斗百草”、厮打角力、骑马射箭、斗石等。 争斗习俗中,最有趣的要数“斗石”,历史上曾经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地区广泛流行,是拥有悠久传统的古俗。 据对东北某地两个村庄端午节械斗性“克仗斗石”的记载,活动开始都是在早晨。先由一些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们到山下相互“叫阵”,一边“叫阵”一边扔石头玩儿。大约十点钟之后,再由年纪稍长一些的小伙子陆续把他们换下阵来,开始正式“克仗斗石”。这仅仅是下午正式“克仗斗石”的“预演”和序曲。约莫到了靠近晌午时分,双方就会自动停“克”,各自回村吃过节饭。到下午大约两点以后,几乎全村都停犁、挂锄,连一些小商业门点也都关门,纷纷上山去。两村通往山上的各条小路,男女老少人流络绎不绝,有兴冲冲去参加“克仗斗石”的,更多的是去为本村一方“站脚助阵”和看热闹的。 当地人有多痴迷这种游戏?有人甚至眼睛被打坏还兴趣不减当年。 据记载,1991年端午节“克仗斗石”时,一村民朱某,头戴一只“柳罐斗”(一种柳条编的安全帽)冲在最前面,结果被掷来的石块打碎了“柳罐斗”,伤了头部,多年来经常“抽疯”,一“抽疯”就得用双手捂住双眼,否则两个眼球就会掉出来。经沈阳等地医院检查诊断,说是由于脑中瘀血压迫神经引起的症状。然而,当近几年他这症状有了好转之后,每逢端午节仍要上山去观看那一年一度的“克仗斗石”。 ![]() 天气转暖,植被茂盛,正是采草药的好时候。[清]徐扬 端阳故事·采药草 斗百草杀伤力虽小,却让一个大诗人的胡子遭了殃。 ![]() 〔清〕金廷标《儿童斗草图》 ![]() 刘晓峰教授 刘晓峰是我国研究民俗文化的著名学者,对东亚地区时间文化和节俗文化有精深的研究。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哲学会副会长等。刘晓峰1962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分别东北师范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取得中文学士和文学博士学位,出版一系列有关民俗、历史的著作,如《中国端午节(六卷本)》《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东亚的时间》等。
|
|
来自: skysun000001 > 《诸子国学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