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编的 《坐拥书城——北大学者书房》 寻大家书斋,访一室幽兰 献给所有爱书的人 ![]() 书房之书 化作想象世界的砖瓦 书房之房 构成时空交叠的山海 从理工到人文社科 从医学到经济金融 看见大师的另一方世界 书房就是天下 2020年9月 北大官微首推“学者书房”栏目 从“书房”这一处特别场域出发 遍访大家大师 与读者一同沉浸式探索 北大学者的治学经历 将他们藏书、读书、写书的瞬间 一一记录成文 在本书的序言中动情地写道 “这是学者们安身立命之所在, 天下很大,书房很小, 可在学者眼里,书房就是天下。” 文科学者大概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买书。虽然学校就有很大的图书馆,市里和区里都有公共图书馆——更不要说国图,学者们还是会买书,并且会努力经营自己的藏书。我也有自己的“书房”,实际上是书库,什么书,我都舍不得散,所以越积越多。过去还在学校管理岗位上时,我的办公室曾经在二层,层层叠叠,堆满了书,以至于管后勤的副校长多次来查看,说是怕我把楼压塌了。 我的导师芮沐先生,先是住在蔚秀园,书房面积很小,除了书之外,只有一桌一椅。学生去找他,师母就临时拿出一把折叠椅,支起来让学生坐。后来芮先生搬到了燕南园,他的书房就宽敞了许多,但书更多了,剩下的空间依然很小,学生来了,仍旧像原来一样,和导师坐得很近。芮先生喝过洋墨水,见过大世面,师母也是有文化的人,毕业于燕京大学,他俩都长寿。芮先生一百岁的时候,还惦记着吃烤鸭,我从增光路的“九花山烤鸭店”打包了送去。师母听说我睡眠不好,就告诉我,每天睡前看几页英文小说,一会儿就困了,“这是秘诀”。 李志敏教授也是我的老师,他不仅是法学教授,还是大书法家。他家里,也有非常简陋的“书房”,一张折叠圆桌就是他读书写字的地方。学生和求墨宝的客人,往来不绝。他就在那圆桌上写毛笔字,站着写,执笔很高,一边写,一边吸着烟。他对我说,“想干的事情就去干,不要想那么多,没有用”。他是看出来我的性格有犹豫不决的一面,想要“当头棒喝”。不过,性格的养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是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造成的,不容易改变。李老师的性格其实也并不那么刚猛,就如同他写的字,以碑入草,碑帖融合,刚柔相济。 赵宝煦先生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父亲的老同学、老朋友,我对他非常敬重,也非常亲近。他晚年搬到了蓝旗营的大房子,有不小的书房,可里面除了他自己的座椅空着之外,客人的座椅上也堆着书。我进屋之后,他得搬开这些书,我才有地方坐下。 讲了这么几位老先生的书房,既是想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书房大与小,书多与少,都没关系,关键看人,人是君子,那不拘小节也不是啥毛病,反而让人觉得光风霁月,天高海阔;另一方面,也想为我自己的书房是如此拥挤、杂乱“辩护”几句,我的老师们就这样,所以我也这样,而且比老师们还不讲究,这可不能都怪我。 看着现在这本书里北大教授们的书房,如此整洁美观,如此雅致大方,我由衷地表示羡慕和敬佩,可惜自己学不来。而且,书要适时聚,也要适时散,我所崇敬的汤一介先生、邓广铭先生等好多老先生,都把自己的藏书捐给了北大。我现在要开始对书房做减法了。如果年轻一辈的学者愿意接,就应该把书送给他们。做学问,就应该一代比一代强,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怕只怕年轻人看不上这些书了。 在我心里,书房好比为学者量身定做的“衣服”,他们穿着合身不合身、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学者,也就是书生,手无寸铁,无权无势,只有这几平方米的书房是属于他(她)自己的,他(她)就是这里的“ 国王”,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吧。 图书馆呢?当然很好,大学者们都会花很多时间在图书馆里待着,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衣服”,是为大家服务的。文章是自己的好,书房也一定是自己的好。 书房还是学者“干活的地方”。我在工厂里干过,闻到机油味儿,就知道该劳动了。书房也一样,那里有学者最熟悉的味道,有那种氛围,身在其中,写作就有灵感,思考就有灵光。 书房当然能看出一个学者的个性、习惯、格局等,他们选择什么样的书籍、怎么安放这些书籍,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好多信息。仔细研究大学者的书房,或许能摸到一点治学的门道。 一个好的学者,不能没有书房;一所好的大学,也不能不千方百计为学者们经营和保障安静的书房。这是学者们安身立命之所在,天下很大,书房很小,可在学者眼里,书房就是天下。待在自己的书房里,就好像鱼儿在水、鸟儿在天,自由自在;对着一架又一架的书,那万家的忧乐、百年的兴衰,都了然在心了。 吴志攀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雅讲席教授 点击图片,访问学者书房栏目 “北大学者书房” 呈现学者们“秘密花园”中 上演的一出出精彩 讲述人与书的故事 与读者共赴一场 思想广博、思考精深、思维激荡的阅读盛宴 还记得去采访董强老师的那个下午,坐在那一面书柜前,听老师讲留法岁月时内心的触动。彼时我正为实验和申请忧心,但那一方书香天地和娓娓讲述,让我短暂地忘却了烦恼。也记得冬夜里,窗外风声大作,我们在韩茂莉老师昏黄灯光的办公室被书籍包围着,翻阅一沓泛黄的手写笔记。看着那些细致的山川河流,时间和知识仿佛被定格住,浮躁的心也被抚平。 ——杨婉婷 北大地空2018级硕士生 ![]() ![]() ![]() ![]() 掌灯宇宙,寸心万壑 ![]() ![]() ![]() ![]() 以学者推荐书目为锚点 舀起一勺思想 对话经过岁月洗礼的视野眼界 以大师书房伴侣为起点 安顿一刹生命 跨越流逝的时间与无垠的空间 享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之乐 读罢《坐拥书城》,一间间书田打造的广阔洞天在眼前展开。爱旅游读闲书的“贪玩”数学家王诗宬、爱读书更爱藏书的元史研究学者张帆、传播学科魅力的历史地理学教授韩茂莉……每一位学者的书房虽然都是满格的书城,但书籍的品类、房间的布置、摆件的取向都彰显出学者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术风格。开卷有益,一室书香。知识俯拾皆是,漫步间舀起一勺思想。 ——陈姝羽 北大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 ![]() ![]() ![]() ![]() ![]()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汇聚生活之烟火气 一灯一人一卷书 共鸣灵魂之栖息地 书中有一位“持灯的使者” 从邻居家到北大图书馆 从朋友家到法国书店 用108本读书笔记 叩响中法双语的文化交流之门 ![]() 他是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 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 法语翻译家董强 新书出版之际 北大官微特邀董强老师为读者领读 从“一半一半”、平衡和谐的书房中 窥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浪漫旅程 点击视频,听董强教授领读 宝藏之门,才刚刚打开 透过镜头之窗 穿越文字之隙 浓缩智慧光火的微缩世界 徐徐展开,熠熠生辉 ![]() 邀您进门落座,一同观赏 ![]() 也有来自各地的收藏 有既往经历的见证 更有学术传承的符号 15间书房故事已结集出版 本学期开启的学者书房第二季 目前已推出两期 更多内容即将陆续更新 ![]() ![]() 宝藏之门刚刚打开 互动赠书 你对自己的书房或者书架 有着怎样的感情? 读书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写下 你的读书体验 截至2023年6月22日12:00 评论点赞排名前10位的读者 有机会获得赠书和明信片 ![]() ![]() 来源: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