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度书法

 荣纳堂 2023-06-22 发布于天津

转自 卢秀辉

原标题: 他对孙中山说:“如果我的主张成功,你就帮助我;你的革命成功,我就放弃主张,帮助你。我们都是为了国家在努力。”


《书法家诗传·四七四·杨度》

诗文/卢秀辉

为杨度皙子歌

才艺立千仞,其名响万里。

欣逢湘绮门,倾授振颓纪。

知己东瀛盛,黄图宇内祀。

道书草茂琼,桑海途穷起。

粤汉铁流论,风头无俩恃。

各支争席邀,唯有君王矣。

力主推恩还,履冰洪宪水。

晚年入党新,波澜踏平已。

拂尽七情牵,和晴逐胜美。

可怜帝后功,焉缘高山止。

他对孙中山说:“如果我的主张成功,你就帮助我;你的革命成功,我就放弃主张,帮助你。我们都是为了国家在努力。”

杨度(1875年1月10日-1931年9月17日),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湖南省湘潭县姜畲石塘村人。

杨度祖先世代务农,他的祖父杨礼堂起于湘勇,在李续宾部部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杨度的大伯杨瑞生随父参军,同在一营。杨礼堂亡于三河之战,杨瑞生死里逃生。因军功杨瑞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杨度的父亲杨懿生在家务农,为乡间吹鼓手。他殁时,杨度才十岁。伯父杨瑞生时驻镇归德,招杨度和妹妹到其府中,以抚成人。

杨度十六岁时,伯父杨瑞生迁关外朝阳镇为总兵,杨度和妹妹才回到故乡湘潭。杨度十七岁考取秀才;十八岁中举;十九、二十岁参加会试。光绪二十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增设恩科会试;光绪二十一年是正常会试,杨度故有机会参加了两次会考。甲午科试后,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第二年乙未科会试时,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杨度亦是公车上书人之一,附和其中。并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

对个人来说,杨度两次会试均落第;但对国家来说,公车上书虽然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等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乙未科会试失败后,杨度还乡,湘中名儒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杨度为学生。王闿运是著名帝王之术老师,本想借曾国藩、肃顺实现人生理想,由于曾国藩的机变,使他的梦想落空。他看中了年轻的杨度,在他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

师生二人十分密切,王闿运倾囊相授,杨度深得帝王之术,对他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度的弟弟杨钧、姐姐杨庄从王闿运学习,三人皆为王闿运得意弟子,王闿运还为四子聘杨庄为媳。杨度对友人说:“我的学问虽然还不足以做帝王的老师。但是,想做帝王的,必来找我取法,我自有道行让他们信服!”戊戌变法,让杨度看到了新学的重要性,他也开始研究新学,以企所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巡抚陈宝箴首开新政,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在长沙办时务学堂,蔡锷、刘揆一、杨度同在一起听课、讨论国事。

杨度书法

杨度去日本留学时,是瞒着王闿运自费去的,王闿运不愿意他前去日本,怕为新学所坏。杨度在日本与梁启超再会,并为梁启超的《新民丛报》撰文。杨度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被迫回国寻找经费支持。王闿运令他先去谒见张之洞,张之洞保荐他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一等一名是梁士诒。风传梁士诒这个名字是“梁头康尾”,被慈禧太后所闻,她对“康梁”恨之入骨,将梁士诒除名。查杨度是“湖南师范生”,在日本期间有攻击朝廷的言论,而且,此次考试的策论中也有对朝廷不满的文字,也被除名,并通缉杨度。

杨度携新婚妻子再赴日本,与他的弟弟和妹妹会合,他们作为湖南省第一期官费留学生也在日本留学,杨度与梁启超再次相遇。

次年,杨度由弘文学院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与汪精卫同学,研究宪政。此时在日本的留学生政治上分为保皇派、排满革命派,为各自的主张,斗争激烈。而杨度则从帝王之术出发,友天下士,集中精力学习,不介入两派论争,对国事倾注心力,加上他才华出众,在留日学生中赢得了声望。时务学堂同学蔡锷在留日期间,休假日必到杨度家吃饭,此时,杨度携妻同在日本。在杨度的不经意的经营下,他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又被推举为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

杨度以总代表的身份回国,发表《粤汉铁路议》。提出官民合作,自己筹款办理铁路的想法,得到了张之洞的支持。在他和各界的努力下,粤汉铁路收回自办。这件事情使他的他声望大增,风头无俩。由此,他更不同意孙文武装革命的思想。在东京和孙中山辩论了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了孙黄合作。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主张君主立宪,如果我的主张成功,你就帮助我;你号召革命,如果你的革命成功,我就放弃主张,帮助你。我们都是为了国家在努力,各自努力,相互不伤害、不妨碍。”和当年王闿运入肃顺府,以助曾国藩、肃顺的思想如出一辙。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对留学生斥为“放纵卑劣”。湖南人陈天华为示抗议,愤然蹈海,留日学生一时大哗。总干事长杨度被指责办事不力,杨度虽以干事长的名义递交了抗议书,但于事无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重臣出洋(欧、美、日)考察宪政,赵尔巽推荐熊希龄出任参赞,熊希龄在日本请杨度和梁启超起草宪政报告,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实行宪政程序》,梁启超写了《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杨度引起中外注意,清政府根据这个报告下诏预备立宪。由此,杨度博得了大名,中外瞩目。

杨度在东京创立了《中国新报》月刊,任总编撰,“不谈革命,只言宪政”,湖南成立宪政公会时,请杨度为会长,他起草了《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联络湖南名流联名上奏,开中国国会请愿运动之先河。光绪三十四年春,在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下,杨度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杨度被委任为高级“讲师”,为王公大臣们“普法”。宣统三年,在清廷成立的“内阁”中,杨度出任统计局局长。因此,杨度对袁世凯感恩戴德,以为对他有知遇之恩,袁世凯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师。

当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杨度拒不草诏,为袁世凯赢得了时间。“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等人一边劝说载沣,一边通知袁世凯逃跑。载沣知道杀袁世凯非小事,会动摇国家社稷,才忍了下来。武昌起义爆发后,杨度来到河南项城,主动做袁世凯的幕僚。1911年11月16日,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的责任内阁成立,杨度被任命为学部大臣。杨度受到了袁世凯北洋内部的排挤,他知道自己必须想办法让矛盾的双方都能利用到他,于是,和汪精卫一起发起组建“国事共济会”。孙文、黄兴也觉得要让杨度为己所用,由黄兴出面,邀请他加入国民党,被杨度拒绝了。

1915年4月,杨度鼓吹《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为袁世凯称帝做舆论宣传。杨度发起组织成立了为袁世凯称帝做准备的筹安会,他任理事长,深得袁世凯的赞许。袁世凯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袁世凯复辟后,遭到全国上下的唾骂声讨,杨度被骂为汉奸,梁启超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时,大呼“杨度误我!”。杨度有挽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黎元洪继任总统后,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杨度名列第一。杨度遂踲入空门,以避通辑。这时,他的政治主张也转向了民主共和。陈炯明叛乱时,杨度在上海加入了国民党,为孙中山奔波。作为孙中山特使,游说曹锟,制止吴佩孚援助陈炯明,使孙中山度过了政治危机。杨度加入国民党后,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杨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孙中山向杨度介绍认识了李大钊。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杨度积极参与营救。次年,杨度寓居上海,为杜月笙门下“清客”。1929年秋,由潘汉年介绍,周恩来批准,杨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周恩来单线联系。四十多年后,周恩来病危时才公之于世。杨度的一生,争议颇多,但观其一生却都是在为中国的发展寻找出路。他的老师王闿运认为,杨度一生跟错了人,尤其是跟错袁世凯,他应该跟从蔡锷。蔡锷会成全杨度,杨度也会成全蔡锷,蔡锷才是杨度要找的人。

杜月笙杜氏祠堂落成时,请杨度担任落成典礼文书处主任。杨度鸦片瘾奇大,又有肺病、胃病,杨度忙累之后,旧病复发,两个多月后,便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了。杨度病中自题挽联: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杨度的书法,从金文、汉隶、魏碑、颜鲁公行草入手,吸取精华,既讲究取法的高远,又不亦步亦趋,故他的书法作品大气磅礴、气势雄强。用笔上,酣畅饱满、刚劲顿挫;结构上,与北朝摩崖刻经文字,神机暗合。他的书法,明显受他的老师王闿运影响,写得疏朗坦荡,厚垂而不凝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杨度书法得力于他深厚的学识,他精读文史哲、诗词对联,临习历代书法名帖。他希望国富民强,又不愿流血革命。他热爱帝王之学,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不惜手段,终为其所害。他率直坚韧的性格,造就了他疏朗开阔的书法,不愧为旷代逸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