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户外活动常用急救方法

 奔★跑 2023-06-22 发布于湖北

急救技术是野外出现意外伤病情如流血、骨折等采取的应急措施。当出现意外时,应该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防止出现更严重的意外发生。紧急抢救措施主要有止血、包扎、固定、心肺复苏和搬运等技术。

一、止血

人体受了外伤后就会出血,失血达到了人体总血量的20%以上时,人会出现头晕、脉搏增快、血压降低、出冷汗、脸色苍白等症状。因此,止血是急救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止血是指压迫出血动脉血管,减弱或阻断心脏向伤口部位的供血,避免血液流失。出血可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若运动员没有外伤却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搏快弱,以及胸腹部有肿块疼痛等,这是内脏出血,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外出血分为三种,即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

动脉出血,因外伤所致动脉破裂时,血液呈鲜红色喷射状流出,失血量多,危害性大,必须立即止血。静动脉出血,因外伤所致静动脉破裂时,血液呈暗鲜红色涌喷射状流出,如不及时止血,时间长,出血量大,危害性也大,也应及时止血。毛细血管出血,血液从创面向外渗出,颜色从鲜红变为暗红为害较小。

外伤血的止血方法如下:

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将出血动脉向心端用力压向骨头方向,达到止血的目的。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部、颈部和四肢的浅表动脉出血。

曲肢加垫止血法。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在肘窝、腘窝内放纱布卷、毛巾等,弯曲关节,用绷带或三角巾等作“8”字形紧紧缠住,但若有骨折或关节损伤则不能用此法,以免造成骨折错位和剧烈疼痛。

止血带止血法。常用的止血带是长约一米的橡皮管。在出血处的近心端选择适宜部位(如上臂的上1/3,大腿的中下1/3处),用布垫、纱布、毛巾等作衬垫,再用止血带扎紧。方法:左手掌心向上放在伤肢上,虎口夹住止血带一段,向内侧留出5寸,右手将止血带拉长,从伤肢外侧向下内绕肢体两圈,左手中、食指夹住止血带末端,顺肢体拉下,右手将头端插入末端并牵出,再拉紧末端,使之成为活节。

二、包扎

伤口包扎在急救中应用最广,具有止血、减痛、保护伤口免受污染,以及扶托伤肢和固定骨折等作用。为确保包扎的效果,包扎的要求是:伤口封闭要严密,防止污染,松紧适宜,固定牢靠。其动作要领是:快——动作要快;准——敷料盖准后不要移动;轻—动作要轻,不要碰撞伤口;牢—包扎要牢靠,打结时避开伤口。常用的包扎材料有制式三角巾急救包和绷带,在没有制式包扎材料的情况下,干净的毛巾、手帕、头巾均可作为临时包扎材料。

1.用三角巾包扎

三角巾的用法:先撕开三角巾急救包胶合边一侧的剪口,取出三角巾,将敷料盖在伤口上包扎。适用于头、下颌、眼、膝、肘、小腿及手部较小伤口的包扎,压迫止血较好,亦可作为悬吊带。展开式三角巾包扎法,适用于躯干、头面及肢体等部位伤口。

2.用绷带包扎

绷带是常用的包扎材料。缠绷带时,左手拿绷带的一段并将其展平,右手握绷带卷。如包扎肢体,应由远端向近端包扎,用力要均匀,不可一圈松一圈紧。第二圈应压住第一圈的1/3~1/2。包扎完毕,应再在同一平面环绕2~3圈,然后将绷带末端剪开或撕开成两股,交叉环绕肢体一圈打结,亦可将绷带末端用胶布固定。

三、骨折固定

户外野外生存活动,骨头受到外力打击,发生完全或不完全断裂时,称为骨折。骨折固定可以减轻疼痛,避免骨折端移动导致血管神经损伤,减少出血,防止感染。

1.骨折固定的一般原则

先止血、包扎,再就地固定。固定必须牢固可靠,夹板长度应超过骨折部的上下两个关节。除固定骨折上下两端外,必须把上下两个关节固定住,并应将伤肢固定在功能位置。固定松紧要适度。固定四肢时,要露出指(趾)尖,以便观察血运和感觉,如发现指(趾)苍白、麻木、疼痛、肿胀和青紫时,应及时松懈,重新固定。

2.骨折固定方法

前臂骨折固定法:在骨折位外侧置夹板,然后固定骨折上下两端及腕部关节,再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胸前。如无夹板或其他硬质材料,可取两块三角巾,让伤臂屈肘90度,用第一块三角巾将上臂悬吊在胸前,于颈后打结,用第二块三角巾将伤肢固定于胸前。

上臂骨折固定法:在上臂外侧置夹板,以绷带固定上下端,用三角巾将上臂悬吊在胸前,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将伤肢固定在胸廓。如无夹板或其他硬质材料,方法同前臂骨折三角巾固定法。

小腿骨折固定法:将相同长度夹板两块,分别放置伤肢内外两侧,加垫,用三角巾于骨折的上下端、大腿的中部、膝下及足部打结固定。

股骨骨折固定法:用夹板或扁担、竹竿等置于大腿外侧(自腋下至踝部),关节及空隙部位加棉垫,再用三角巾或绷带、腰带、毛巾、衣服等分别在骨折上下两端、腋下、腰部及膝、踝关节处固定。

四、搬运伤员的方法

在野外,如出现伤员,伤员得到初步的救护后,须迅速安全地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这就是搬运。搬运中为避免再次受伤,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1.搬运伤员的要求

搬运前应尽可能做好伤员的初步急救处理,如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根据伤情、地形、受伤地区等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搬运工具和方法,搬运动作要轻快,避免震动(尤其骨折伤员),争取短时间内将伤员送到医院。

2.搬运伤员的方法

扶持法:搬运者以伤员健肢侧靠着自己,将其健上肢搭在自己肩上,左手或右手在胸前拉着伤员同侧手,另一只手扶在伤员腰部行走。

椅托式:两名搬运者面对面站着,互相拉着手(一名搬运者的左手拉着另一名搬运者的右手),各用另一只手做成一个靠背。伤员坐在搬运者用手做成的座位上,并以两手扶着搬运者的肩膀。也可以三手结成环扣,做成座位,搬运者闲着的另一只手搭在另一搬运者的肩上,做成伤员的靠背。

轿扛式:两名搬运者用四手结成扣环,做成伤员的座位,伤员两手扶着搬运者的肩膀。

担架搬运法:往担架放伤员时,要把担架打开放在伤员的伤侧,搬运员走到伤员健侧,一名搬运者一手捧着伤员的头和肩,一手托住伤员的腰,另一搬运者在同侧一手托住伤员的臀部,一手托着伤员的小腿,两人同时将腰带、胯部、大腿、膝部的裤子中央线,2~3人协力将伤员放到担架上并固定,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股骨骨折的伤员。

抬担架行进时,走步要交叉,即先出左脚后出右脚。上坡(车)时伤员头部应在前,下坡(车)时头部应在后。冬季要保暖,夏季要防暑,经常观察伤员情况。

五、心肺复苏的方法

心跳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是最危急的情况。心跳呼吸突然停止,循环呼吸就终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循环停止后4-6分钟会引起严重的脑损伤,以至于不能恢复。心脏停止10分钟后,脑组织基本死亡。因此,为使伤病员得救,避免脑死亡,就必须在心脏停止4~5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现场急救伤员的基本技能之一。心肺复苏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过程,应紧密配合不间断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包括三个方面,即意识和呼吸畅通的判断、人工呼吸、人工循环。

1.判断意识和呼吸畅通

轻轻拍打、摇晃伤员,或呼唤伤员,如无反应,立即掐人中穴、合谷穴约5秒钟,呼救并呼唤救护单位。将病人摆放成仰卧体位,解开衣领、衣扣、胸罩,松开腰带,适当抬高伤员头部(防止舌后坠造成的上呼吸道梗阻情况,如有舌后坠,先将舌拉出固定),保持气道畅通,口内若有异物、秽物,立即清除。确定有无自主呼吸时,耳贴近病人鼻侧查看病人胸部和上腹部有无起伏,同时听病人口鼻有无呼吸声,也可以用手背放在病人鼻孔处感觉有无热气呼出。如有自主呼吸,继续保持气道通畅;如无自主呼吸,立即施行人工检查有无脉动。四指并拢贴于胸锁乳突肌中点前缘,检查颈动脉是否搏动,如无,立即施行人工循环。检查时应在5~10秒内完成,手要轻,不能重压。

2.进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在伤员无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口对口人工呼吸、仰卧压胸法、单双人心肺恢复法等。具体做法如下:

(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抢救开始,抢救者首先对伤员口中猛吹两口气,使伤员萎缩的肺膨胀开来,再掰开病人的口,盖上2~3层纱布,一手拇指和食指捏闭病人的鼻孔(捏紧鼻翼下端),另一只手轻按病人环状软骨以压迫食道,防止气流人胃;深吸一口气,迅速以自己的嘴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嘴完全包住),用力将气吹人(吹气要快而深),一次吹气完毕后,应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抬起头吸入新鲜空气,以便做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将捏住鼻孔的手放开,以便病人肺内气体排出;观察病人胸部向下恢复,有无气流从病人口中排出。如此反复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16~20次。如果患者牙关紧闭无法吹气时,也可对着鼻孔吹气。

(2)仰卧压胸法:救护者跨伤员髋部两侧跪下或跪于伤员一侧,两臂伸直,双手平放在患者胸脯下部,借身体重力向下向前用力推压患者的胸部,持续2秒钟,使胸部缩小,排出肺内气体;排气后,抢救者双手松开,上身挺起,暂停片刻,待伤员胸廓自行扩张,空气进入肺内,如此反复操作,每分钟15次左右。

注意,此种方法对溺水者及胸部创伤、肋骨骨折者不宜采用。

(3)单双人心肺复苏法:单人心肺复苏法,就是同一抢救者顺次完成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术(胸部按压数/人工呼吸的比例是15:2,即胸部按压7到8次做1次人工呼吸)的救护方法;双人心肺复苏法,由两位抢救者分别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术,两位抢救者在同侧或两侧工作均可。胸部按压数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同上,两人的工作要协调好,并检查病人自主呼吸和脉搏情况。

户外野外生存活动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野外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有必要的准备,最好的方法是有医务工作者随同活动,如无医务工作者随行,要对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员懂得必要的急救常识,以保障活动安全顺利的进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