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底色——《在孩子身上重现自己》读后感

 艺之芳华 2023-06-23 发布于湖南
(终于赶在今天结束之前完成了公众号的日更,生活再忙也要坚持。因为这是我的梦想!)

2021年暑假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专门针对老师写了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

2022年秋季,读了李镇西老师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了解了他的基本教育观点(实践、劳动、真、爱心、阅读、人学、爱情、家庭)。

今天读了郑建业老师的《探索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读与实践》第一章,我明白了孩子的底色即是家庭教育。

一、各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大教育家和他童年时期丰富的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爷爷留给了他很多经典文学书籍,滋养了他的童年,也为后面的“努力追求完整的精神世界”做了铺垫;奶奶经常给他讲“稻草牛”“金鸡蛋”“热心鸟”童话故事,一颗向善向美的种子在他心里发芽;爸爸的正直勇敢无疑给了他好榜样,“积极当兵参战”和后面的“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做出贡献”是“身教”和“言传”的有效融合;妈妈的勤劳善良让他明白了劳动和实践创造了美好生活。

一个不读书的家庭很难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一个沉迷手机的父母怎么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着眼里。我玩手机的时候,两个孩子肯定会凑过来看,我说不允许她们看的时候,她们会反问我:“为什么你可以看?”就当我拿着一本书静静地读的时候,她们两个也可以看自己的书籍,哪怕是五岁的小孩,很多字都不认识,依然看着图片“念念有词”。育儿的这几年,看到了“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镜像,孩子在平常的生活就学到了父母的为人处世。瞬间感觉自己“好”才是真的好,才能带动孩子的好。

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实践也来自他的家庭,他的妻子和是一样的教育口径。少做指责,根本不谈不良行为,多讲好事,贯彻真正的人的标准。学校工作繁忙,老人也有时间,但是苏霍姆林斯基他们夫妻俩没有把孩子“甩”给老人。依然在空闲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经常性去散步。时常和孩子们提及母亲的重要性。

我的原生家庭中在这一块比较欠缺,于是我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想努力形成这种氛围。我的爱人是做装修工作的,生意越做越大,留在家里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一个月可能只有那么几次在楼下散步的机会,今年他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间估计要追溯到三个月以前了。在我的多次沟通下,他愿意少之又少的在家时间陪伴孩子们打闹,平常看到大宝在做练习时也会适时指导,在饭桌上和孩子们积极沟通。我的婆婆从大宝出生开始,就和我们住一起,包了我们的所有家务劳动以及孩子的照看。尤其是大宝四五岁曾和她睡同一铺床,和她感情特别好。因为孩子也能感受到,奶奶陪伴的时间比妈妈还要多。庆幸的是目前我们一个小家庭一直在朝向更好的一面发展。

大宝今天下午再次跟着口才班的老师们一起去长沙参加比赛。不管她最终能获得几等奖,她与其他人一起相处的这两天即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这跟爸爸妈妈出去玩是不一样的体验,这样的感受平时也是体验很少的。去年暑假她去了一次,回家后听她讲那两天的时光,她的眼睛里是闪着光的。毕竟学了四年口才,平时在学校展示的机会并不多。我和爱人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孩子愿意去学的特长,尽最大能力去支持;孩子的文化学习尽力就好,不会要求非得第一或满分。

三、孩子的“生养”方式

父母对孩子有“生养”责任,孩子不是生出来了就好了,而是应该教养好。什么样的教养才是好的呢?凡事没有绝对。苏霍姆林斯基从八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实这也是我十分认可的一个真正的幸福人的模样。知道幸福来源于创造,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残酷,也有自己的爱好把它发展成志向,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懂得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有健康的爱情观,也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明白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我将把这八个方面融入我自己的生活,先让自己努力去做到,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们。自己选择每日放学后回家陪伴孩子,就是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承担好一个妈妈的责任。陪伴孩子的过程,少了很多其他个人时间,但是也值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