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到的智慧

 一线飞扬 2023-06-23 发布于江西

昨天X问我,怎么看待口腹之欲。口腹之欲作为人最基础的两大欲望之一,只是肉身的底层需求。佛家说,人分肉身和法身两个部分,肉身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父母授之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应该好好爱惜,糟蹋虐待均不足取。法身则是我们所修持的精神实体,是经世累积的法相所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身的修持重在觉知,做到悟空,法身也就得到了解脱。

食色性也,肉身的需求分为食与色,食是为了维持本体生存的需要,色是完成基因延续的需要,个体产生的任何原始冲动均来自这两项需求。口腹之欲便是食欲的显化,也是维持本体生存的基本欲望,然口腹之欲的多寡直接决定了生活表象的多重性。有些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立志吃遍天下山珍海味,结果为了满足一时的快感而招惹了一身病痛。肉身的长成经历了千百年的进化,肉身对食物的接纳度与气候、区域、动植物分布等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总想打破环境的限制,以满足日渐丰腴的口腹之需,则违背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在农耕时代,人们劳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吃饱饭。饱暖思淫欲,吃饱喝足后的行为延展,便是繁衍后代。古代祭祀活动的指向均为祈求风调雨顺、子孙昌盛,最终解决的仍然是生下来和活下去两个哲学命题。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大部分人只能勉强糊口,肉身的需求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法身的需求则被压抑其中。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人们在单位时间里创造的价值不仅能够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存需求,还有了更多的劳动剩余。为了让劳动剩余价值化,早期富起来的那批人,开始为刺激和满足肉欲而奔波,提供各种各样食物和色欲需求的专业机构—餐厅、面包房、野味馆、娱乐城、健身房、运动场等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欲望是第一生产力,在欲望的刺激下,生产力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食色需求得到了满足。

肉身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法身的需求逐渐显现出来。由肉身驱使的脚步被放慢下来,周遭的喧嚣渐渐归于平静。外在的舒缓似乎在推动个体内在的宁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脱离肉身的原始欲望转而追求法身的修持,食以果腹,衣以蔽体,安步当车,席天幕地,当肉欲降低之时,内心便开始自由起来,生命也开始活泛起来。

古代僧人在修行时,经年之后没有长进,便会离开寺庙四处云游,通过苦行修持肉身,而追求法身的开悟。法身一旦开悟,智慧也就随之而来,有了智慧,便有了责任,那责任便是深入俗世,普度众生。(文/肖扬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