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面临的五大挑战

 菌心说 2023-06-23 发布于北京

青年科技人才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正逐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只有着力破解当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才能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打造一支生龙活虎、万马奔腾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比较优势,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与发展面临五大共性问题

一是职业早期的稳定支持不够。总体上看,目前各类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主要关注“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缺乏对职业早期青年人才的普惠性稳定支持。统计数据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近年来申请人数快速增加,2021年度比2016年申报项数增加了51481项,而资助的项数只增加了4960项,平均资助率17.29%,比2016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从用人单位看,基本科研业务费对刚入职的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不足,部分基本科研业务费在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二次分配时演变成了竞争激烈的科研项目经费。

二是找“靠山”、“跟班式”科研使青年科技人才缺乏成长平台和发展机会。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平台和机会比待遇更重要。多数青年科研人员,尤其是职业早期科研人员,在项目评审中处于弱势。为拿到科研资源,不得不找“靠山”、靠“师承”,跟班式科研问题突出,没有机会挑大梁,错失了精力旺盛的黄金时间,难以脱颖而出。

三是“脉冲式”科研方式使青年科技人才缺少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事务性负担重、过度追逐人才“帽子”、不停竞争科研项目,使得很多青年科技人才难以真正潜心搞科研。各类科研项目竞争激烈,青年科技人才为了获取科研资源,需要不断申请各类计划项目,花费大量时间“写本子”“打听情况”。不少青年科研人员反映,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并不多。这种“脉冲式”的科研方式,不能在一个研究方向上进行深入长期的研究,难以产出高质量的原创成果。同时,各级各类“人才帽子”叠加,有无“帽子”薪酬待遇和科研资源分配差距过大,不少高校戴了“帽子”和无“帽子”的青年科研人员薪酬收入相差近三倍甚至更多,在考核评价压力下,不少青年科技人才不停追逐各种“帽子”,难以潜心研究。

四是符合青年科技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由于机构评估与人才评价未有效衔接,不少高校因各类排名和获取资源的压力,仍采用论文、项目、奖项数量等指标进行人才评价,“破四唯”的政策要求在实际执行中未能完全落地落实。在一些竞争激烈的高校,青年教师到校3年内拿不到青年基金,基本没有晋升副教授的可能,面临“非升即走”压力。不少刚入职的青年科研人员反映,由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搭建平台和组建团队,3年的考核周期过短。同时,当前不少科研单位在人才分类评价“立新标”过程中,主要还是按学科领域进行“静态”分类,对体现科技人才不同成长阶段、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动态”分类考虑不足。

五是生活上存在后顾之忧。青年科研人员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面临较大生活压力。实践中存在绩效工资收入水平受绩效总额限制,年薪制等其他分配方式受惠群体范围小等情形。科研人员绩效工资与承担的各类项目直接挂钩,但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受到“天花板”限制,为平衡内部收入分配矛盾,一些用人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存在“论资排辈”的情况。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的受益人主要是项目团队负责人、引进的高端人才以及获得“帽子”的青年人才。大部分没有“帽子”的青年科技人才生活压力大,特别是一线、准一线城市青年科研人员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压力更为突出。在生活和事业双重压力下,不少青年科研人员难以安心专注科研。

着力破解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共性难题

破解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难题,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研究制定体系化政策措施,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多元化发展。

加大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的普惠性支持。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资助计划,联合地方和用人单位,统筹使用现有经费渠道,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岗位刚入职的青年科技人才接续培养和稳定支持,引导明确科研方向、提升科研能力,实行长周期考核,经费使用实行包干制。引导鼓励用人单位为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配备相应科研条件、支持团队组建,遴选高水平导师指导科研和发展方向。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基地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技计划(项目)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的范围,项目负责人不设职称和学历限制,允许在指南范围外自主提出研究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率先实施滚动支持机制,经费实行“包干制”。打破传统“指南—项目”模式,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最大限度管控风险的免责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团队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引导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绩效评估指标,引导国家实验室、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挑大梁”“唱主角”。

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破除“论资排辈”和“圈子文化”,针对不同青年科技人才特点设定科学评价指标。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注重评价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和团队协作,不把论文、科研项目、经费数量等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适当放宽考核周期。对企业青年科技人才注重评价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成果创新性、产业化应用成效以及创新团队领导能力。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设立青年科技人才奖项,采取提名制和同行评议方式评选产生获奖者。引导正确使用评价结果,避免社会科技奖励也出现“帽子化”倾向。

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生活保障水平。建立职业早期青年科研人员工资快速增长机制,实行与履行岗位职责、业绩、贡献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让青年科技人才工资收入在最需要的阶段能够通过晋升获得大幅度提升。推广实行工资托底制度,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统筹经费来源,保障青年科技人才工资收入,使其薪酬水平与所在地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保持合理关系。关注青年科技人才心理健康,鼓励用人单位组织青年科技人才定期体检,开展心理健康状况常态化监测,联合专业医疗机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