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所谓“帽子”,是指不同层级各自推出的人才计划所派生出来的种种头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有近20个,加上省市层面以及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已有几百种之多。有多少创新人才计划,也就有多少顶“帽子”。如“优青”“长青”“泰山”“长江”“黄河”等等,不胜枚举。 “帽子”虽说只是一种头衔,却不仅好听,而且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旦有了某顶“帽子”,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享有更好的生活待遇。因此,不少人总以为“帽子”多多益善——“帽子”越多越能招揽人才越能多出成果。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再好的事也怕过多过滥,一“滥”,就往往弊端日显,以致适得其反。 且不说一些“帽子”的评选是否公平公正,也不说有的人这里争了“帽子”待两年,再去别处抢“帽子”的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单说这“帽子”总是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也就是说,一旦评上一顶“帽子”,另一些“帽子”就会纷至沓来。因此,不少青年科技人员,为了早日争到“帽子”,终日忙于写材料,准备答辩,甚至不惜找关系托门路。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在争“帽子”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多了,花在科研攻关上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就少了,这岂能早出人才、早出成果。 再说争“帽子”是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作铺垫和支撑的。因此,不少人为了早早抢到“帽子”,在科研选项上总是贪图“短平快”,而不愿意承担国家急需、难度大、周期长的科研项目。这显然违背了科研精神和科研规律,也就难以做出超群出众的创新成果了。 细想想,造成当下“帽子”满天飞的原因固非一端,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我国一直沿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关部门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把评价工作本身当成工作目标,把拥有人才项目的数量作为考核用人单位的标准,人才项目就异化为“数帽子”。而有考核压力的用人单位自然就会想办法让青年人去争“帽子”。这也正是造成一些青年科技人员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症结所在。因此,合理设立人才项目,纠正“帽子”过多过滥的问题迫在眉睫,特别是在人才评价上再也不可简单地数“帽子”,而要把研发的成果,特别是成果的原创性、成果的转化效益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当然,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应正确看待和处理“帽子”与成果的关系,万万不可为“帽子”所累。说到底,成果乃根本,有没有“帽子”则未必那么重要。我国第一位获诺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她连博士学位都没有,也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被海内外媒体称为“三无”科学家。由此可见,即使无“帽子”,只要有叫得响的成果,就会得到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公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