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坦发生灾难性内爆,5名船员瞬间死亡,美国海军秘密系统早已知道!

 徐德文科学频道 2023-06-23 发布于四川

泰坦尼克号观光潜水器“泰坦”失踪事件刚刚有了结果,美国海岸警卫队确认,泰坦发生了灾难性的内爆,5名船员瞬间死亡,海底已发现泰坦的碎片,距离泰坦尼克号残骸约488米。

美国海军一位高级官员称,美国海军已在潜水器内爆时侦测到声学特征,但拒绝透露这一机密系统的更多信息。

所谓内爆,我在6月20日的文章中已做了解释,深海压力巨大,每增加1米,一平方米的面积上就会增加1吨的压力,3800米深处的泰坦潜水器,其表面承受的压力高达3800吨/平方米,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其最终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导致结构破裂,向内坍缩,瞬间解体。

你可以理解为,爆炸是碎片向外飞,内爆是碎片向内飞。

大质量恒星燃料耗尽,核聚变停止,中心释放的热量不足以支撑巨大质量产生的引力时,就会向内坍缩发生内爆,并最终形成超新星爆炸,变成中子星或黑洞。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也是利用192束高能激光,从四面八方压缩核燃料胶囊,导致其内爆产生高温高压,形成类似恒星的内部条件,引发了地球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受控核聚变,产生了大于输入能量的净能量。

潜水器的内爆无疑是一场灾难,那么泰坦为什么会发生内爆呢?

其根本的原因,可能正如建造该潜水器的OceanGate公司免责书上所写的,这是一艘“实验性”船只,“未经任何监管机构批准或认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一艘简陋的“潜水器”。

OceanGate公司只有一项业务,那就是带游客参观泰坦尼克号残骸,为此他们打造了泰坦潜水器,第一代叫对跖点(Antipodes),是买来的潜水器,长4.5米,重约6吨,可潜入305米的深处,维持5人72小时生存。

第二代叫独眼巨人1号(Cyclops 1),长6.6米,重约9吨,可潜入500米深处,同样维持5人72小时生存。

第三代也就是泰坦了,长6.7米,重9.5吨,可潜入4000米深处,可维持5人96小时生存。

另外该公司还宣称在开发第四代和第五代潜水器,可以到达6000米深处。

在OceanGate的网站上,该公司宣称和华盛顿大学、波音公司及NASA合作设计和制造泰坦,但三家机构都予以了否认。

泰坦的安全问题可能早就暴露了,但OceanGate公司选择了忽略和打压,而不是全盘改进。

2018年1月,OceanGate公司的海洋营运总监大卫·洛奇里奇对泰坦进行检查后,发现它的碳纤维外壳没有经过非破坏性测试,也就是说没有检查外壳是否有空洞或分层,这可能降低外壳的强度,导致其在深海中破裂。

洛奇里奇还发现,OceanGate公司没有为Titan潜水器泰坦设计一个能承受4000米水深压力的亚克力窗户,而使用了一个只能承受1300米深度压力的窗户,因为它不愿意花钱设计一个更强的窗户。

洛奇里奇认为这些问题会危及潜水器和乘员安全,建议对碳纤维外壳进行扫描测试,并使用一个声学监测系统来实时检测外壳是否有裂缝或变形的迹象,让乘员有足够时间终止任务并撤离潜水器。

洛奇里奇把这份质量控制报告提交给了OceanGate公司的领导,但他的建议被拒绝了,洛奇里奇坚持他的观点,随后就被解雇,然后OceanGate还起诉了他,指控他不当分享商业机密。

所以你看看,泰坦可能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三无产品,强行上马,没有机构愿意为其背锅,本身就存在一大堆致命的问题,但都被掩盖下来了,让3名亿万富翁和一名领航员最终成了冤魂。

其实自1985年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后,众多机构已对其进行了无数次的考察,并取回了数千件物体,2019年还有一艘载有两人的潜水器与泰坦尼克号残骸擦碰,最终有惊无险。

这意味着专业人员对泰坦尼克号的造访基本是安全的,这让OceanGate公司的泰坦更显得鲁莽和不专业,最终搭上了公司创始人,以及法国领航员和3名亿万富翁的性命。

美国海军有一个秘密的水下声学监听系统,专门侦察潜艇,理论上可以对噪声进行精确的定位。实际在事发当时,部分传感器就侦测到了疑似泰坦内爆的声音,并将其提交给了领导搜索的现场指挥,以用于缩小搜索范围。

但内爆声音被认为“不确定”,此后海军还帮助分析了搜索过程中收集到的其他声音和数据,不过拒绝透露关于该秘密系统的更多信息。

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伦对这一悲剧深感吃惊,他认为泰坦灾难和泰坦尼克号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泰坦尼克号被多次警告前方有冰,船长仍命令在无月之夜全速前进,导致很多人死亡。泰坦也在同样的地方潜水,却没有人理睬警告,真的是太超现实了。

令全世界揪心的事件终于还是以悲剧收场,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局,希望这些敢于冒险的勇士能够安息,冒险为他们带来了财富,也为他们带来了死亡。

但无论如何,人类的冒险永不会停止,这是人类演化的最原始驱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