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芬兰颂——芬兰民族的赞美诗

 cosmos2062 2023-06-23 发布于广东

啊!芬兰,

的黎明终将来临,

长夜的黑暗将被驱散。

闪烁的光中有百灵鸟的鸣唱,

欢乐的气氛在空中飞扬。

······

——V·A·高斯根涅米

芬兰是一个地处北欧的小国,国土面积只有 34 万平方公里,但是与俄罗斯却有长达 1300 多公里的接触边界线。从 19 世纪初到 20 世纪初,芬兰作为俄罗斯的附庸国,被沙俄统治长达一百多年。19 世纪末,沙俄的残酷统治变本加厉,国会的立法权和人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了更强的限制,许多报纸被迫停刊,芬兰政府成为名存实亡的傀儡政权。在这样的形势下,芬兰人民为捍卫自由、维护宪法和争取独立的运动风起云涌。随着 20 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芬兰于同年年底宣告独立。

在沙俄统治的末期,芬兰出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让·西贝柳斯 (Jean 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这位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以他谱写的音乐作品为武器,投身到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
西贝柳斯的音乐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音乐风格,都饱含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凝结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芬兰人民反对沙俄统治、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的背景下,激励着芬兰人民的战斗意志。

在西贝柳斯的众多作品中,以创作于 1899 年的交响诗《芬兰颂》最为著名。这部作品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西贝柳斯通过这部作品向全世界宣告,芬兰不愿再做沙俄的附庸,它正在为自身的生存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整部作品围绕着几个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主题展开。乐曲一开始,铜管乐器就在定音鼓的颤音的衬托下,奏出了深沉而浑浊的引子,表现出受沙俄残暴统治的芬兰人民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不断积蓄着的反抗力量。(01'25")紧接着,由木管乐器演奏出带有悲伤情绪的曲调,讲述了芬兰人民在沙俄残暴统治下饱受压迫的痛苦生活。(03'33")骤然间,旋律急剧加速,在低音弦乐器阴森的背景下,小号奏出具有号召性的旋律,这是觉醒了的芬兰人民奋起与沙俄统治者进行斗争的战斗呐喊。(04'19")一段充满必胜信念的旋律随之响起,从上一段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的欢庆胜利的颂歌以磅礴的气势倾泻而出。(06'05")接下来,就像一缕清新的空气从旷野中飘来,一段曲调优美、轻柔抒情的赞美诗缓慢地奏出。这是芬兰人民对祖国大地的热情赞颂,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渴望,以及对光明未来的衷心祝愿。(08'13")随后,上述战斗呐喊的旋律和欢庆胜利的颂歌逐渐发展成一曲雄庄辉煌的祖国颂歌。它宣告:芬兰最终将摆脱沙俄的残暴统治,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整部作品就以这样一段激情澎湃的欢乐颂歌结束。

西贝柳斯的许多作品都带有他那个时代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与沙俄残暴统治抗争的特征,而《芬兰颂》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乐曲用深沉的曲调表现了芬兰人民因沙俄统治者的残酷压迫而遭受的苦难,以宏大的气势表达了觉醒的芬兰人民不甘受奴役而不屈不挠地奋起反抗的气概,借优美的旋律赞颂了芬兰人民热爱祖国家园的高尚情怀,被芬兰人民尊称为他们的第二国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