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钩沉之二十二:“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汉代效谷县探秘

 阳关残雪 2023-06-23 发布于甘肃

作为汉代敦煌郡的基本建制县,效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汉初年,匈奴雄踞北方,河西地区为匈奴势力控制,直至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西征,大破匈奴,河西地区由此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开启了“列四郡、据两关”的宏图伟业。“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两关”即玉门关、阳关。敦煌郡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乃分酒泉郡西部而置,下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六县。敦煌建郡后,由将军赵破奴督建了敦煌郡城,通过大量移民实边,垦荒开发,使敦煌逐步发展成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根据地,华戎所交的商贸大都会,东西方交通往来的大枢纽,从而确立了敦煌在古丝绸之路上名城重镇的历史地位。

文章图片1

敦煌河仓城遗址

作为一个历史专用名词,“效谷”曾在敦煌的历史建制中沿袭六百六十余年。效谷县当设于敦煌建郡后,有史记载为公元前105年。其得名颇有渊源,据《汉书·地理志·效谷》颜师古注云:“本渔泽障也。桑钦说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渔泽尉,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这说明在效谷建县前,即有“渔泽障”的建制。何为障也?汉武帝恢复河西后,从令居(今甘肃永登县)“筑塞(长城)到酒泉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又将此段长城向西修筑至敦煌郡龙勒县。长城修好后,每隔约5千米设一亭或燧,由候长或燧长管理;隔若干亭、燧,又设有较大的城堡,叫障,由候官率领。各候官都隶属于都尉,亭、障皆驻扎一定数量的戍卒,他们兼有保卫边疆、屯田生产的双重职责。渔泽障设有都尉,说明它是长城沿线比较重要的管理机构。当然,渔泽障都尉只能算是一个戍守边防的中下级官员,它本该湮灭于浩繁的史籍,只因为出了一个“教民力田”的济南人崔不意,以其“勤效得谷”的德治而扬名史籍。两汉时期,效谷县一直是敦煌郡北部的粮仓和屏障,三国至东晋十六国时期仍为敦煌郡的基本建制县,北魏时一度改设效谷郡,隶属瓜州,后周时并入鸣沙县,由此始结束了效谷作为县一级的建制。此后,以“效谷乡”的面目出现在唐代的史籍中。

文章图片2

关于效谷县的管辖范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大致判断为敦煌郡东北隅,东接广至县(今瓜州县南踏实乡破城子一带),南连敦煌县,包括今黄渠镇、郭家堡镇及转渠口镇、莫高镇一部。据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古效谷城,周回五百步。右在州东北卅里,是汉时效谷县。”据敦煌学专家李正宇、李并成等考证,效谷古城当在今郭家堡镇以北的城湾农场一带,这里原有墩墩湾汉代古城遗址。另有梁尉英等专家认为,位于黄渠镇的戴家墩城堡遗址为汉代效谷城,《酒泉地区文物分布概论》中也称,戴家墩城堡“可能是汉代敦煌郡所属六县之一的效谷县址。”

文章图片3

有史记载的效谷名人有曹全、李暠。曹全,字景完,东汉敦煌郡效谷县人,乃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后裔。曾任郎中、戊部司马、右扶风槐里令、酒泉福禄令、郃阳令等职。生性孝贤,收养季祖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缺。故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在任职郃阳令时,正值张角逆乱,曹全慰老济贫,赈粮施药,兴完城廓,荐贤举能,吏民勒碑称颂,名《曹全碑》。《曹全碑》现存陕西省博物馆,乃历代书法家研习汉隶的典范。李暠,字玄盛,东晋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凉开国君主。在称帝前,曾任效谷令,颇有德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