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佩衡医案评析•小儿时疫痢 (小儿志贺杆菌性痢疾)

 四圣医苑 2023-06-23 发布于广东

小儿时疫痢

(小儿志贺杆菌性痢疾)

    张小妹,女,一岁,于1961年8月19日因发热一日,腹泻十多次,粪便带红白粘液,经昆明市红十字会医院诊断为 “菌痢”收住儿科病房治疗。

    据入院病历所载,患儿发育较差,营养中等,未出牙,前囟未闭合,颈部淋巴可触及。咽喉、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体温摄氏39℃(肛表)。8月20日血象,红细胞340万/立方毫米,血色素66%,白细胞总数53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27%,单核3%。8月22日大便培养报告检出志贺痢疾杆菌。8月23日起用氯霉素治疗。8月24日加用多黏菌素,并内服清热解毒止痢中药。但腹泻不止,体温仍在39.5℃左右(肛表)。8月28日血象,红细胞315万/立方毫米,血色素6O%,白细胞总数136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30%,单核2%。病孩住院十日,经用多种抗菌药物及中药治疗,仍未见好转,于8月29日邀余会诊。

    当日下午诊视,见患儿卧床,正在输液,面赤身热,体温40.5℃(肛表),衰弱无神,唇口干燥,眼瞠凹陷。但见其母频频喂饮,时闻啼声,气息低弱,不思乳食,自汗出,稍动则易惊怖。询及今日大便已泻十余次,每次便量不多,红白粘液混杂,小便短少。指纹色赤而浮,舌苔粉白。此系内伤饮食,复感表邪,表证不解,邪气又陷入阳明,遂成太阳阳明合病下痢之证。如过早施用清热止痢及苦寒泻下之剂,易伤里气,若表邪深陷,则痢无止期。此证已属二阳合病,当以解表兼以升提陷入阳明经邪之法治之。建议暂停前面所用中西药物,拟桂葛汤一剂。

    桂枝10克、葛根10克、杭芍6克、生姜2小片、小枣3枚、甘草3克

    当晚喂服二次,至夜有微汗出,身热稍退,体温39℃(肛表)。次晨又煎服第三次,日内照方服完二剂。每次喂药后片刻,均有热汗徐徐外出。于30日晚体温已降至37.8℃(肛表),大便终日未见泻利。

    9月1日复诊。体温37.2℃(肛表),大便解二次,已为粪质,色黄而溏薄,末见脓血状物。据其母所诉,患儿热退之后已不再发惊,能安静熟睡,稍进乳食。此时虽然发热已退,腹泻已止,但见面色转淡,嗜卧无神,指纹色淡仅隐隐可见,口唇回润,干渴之状已不见,舌苔薄白转润。此系病邪已退,中焦脾胃虚弱,须当调补中气,健运脾胃以善其后,拟归芍理中汤加味治之。

    潞党参10克、炮姜6克、肉桂5克、当归6克、杭芍5克、白术6克、砂仁3克、公丁7粒、甘草3克

上方连服三剂,9月4日诊视,患儿于服药后第二、三两日,均未解大便,一切情况尚好,今日则大便二次,色黄微溏,体温已平,精神转佳,乳食如常。9月1日和5日曾各取大便标本做病菌培养,均未检出痢疾杆菌,遂调理数日,痊愈出院。

陈注:此案总体甚善。

症见“面赤身热”“不食易惊”,是胆胃不降且胃经郁热;“眼瞠凹陷”“气息低弱”“自汗出”,是肝陷风动;“腹泻见红”,亦肝血疏泄。“苔粉白”,结合“其母频频喂饮”,不知是否指口干渴,若是,燥热在肺而已,未及阳明胃腑也。但不知佩衡先生“内伤饮食”从何而辨。

自汗而腹泻,不管是否痢疾,用桂葛汤尚可,但究属试探或曰先手救急之方。果为痢疾,加陈、杏理气润肺,茯苓去湿,苁蓉滑肠,枳实降胃逆,或加茅根清金利水,于法更善。方中之桂枝、芍药,是《四圣心源·杂病解中·痢疾根原》桂枝苁蓉汤之要药,桂枝升达阳气,治其眼凹、息弱、无神、肝陷等症;葛根则清胃热、润胃燥而降胃逆,于胃腑燥热不甚之证,有大用,此案用于对治“面赤”“不食”等症。

归芍理中汤加味方,当归可滋肝,但肉桂也有此功,且无当归助中湿之弊。当归达木之用,可用桂枝或川芎代之。案中此证初诊见“面赤”“唇口干燥”,似可用当归滋之,但二诊大便见“溏薄”,是脾气下陷未得升达,不宜当归之助湿。至于方中丁香、砂仁则甚是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