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兵强马壮,却为何对吐蕃屡战屡败,伴随了大唐一生的军事帝国

 茂林之家 2023-06-23 发布于湖南

前言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盛、国力无比雄厚的盛世王朝,当时的东西方诸国都望风前来拜见朝贡,可谓是四方来朝,大国泱泱。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亚洲版图几乎有一半都是大唐国土,剩下一半则是大唐藩属之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锦绣王朝,却在长达200年间屡战屡败于一个曾与唐建交的吐蕃帝国,甚至一度被吐蕃军队攻入大唐的心脏——都城长安。

对于常年受万国朝贡的大唐来说,被视为藏地蛮夷的邦交小国攻陷都城,这几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羞辱

图/吐蕃帝国攻入长安

然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事力量都优于吐蕃的大唐帝国,为何却在数次反攻中铩羽而归,最终不得不面对被吐蕃侵占大面积疆土的命运?

这要从当年以天朝上国公主之銮驾,浩浩荡荡入藏和亲的文成公主说起。

一、公主和亲 吐蕃发展契机

文成公主入藏,带着大唐的诗书礼仪、锦绣珠宝到几乎未曾开化的蛮夷之地,让吐蕃受到了诗礼滋润,逐渐有了风华气度,这向来是一桩足以流芳千古的美谈。

然而对吐蕃来说,文成公主的到来不仅仅打开了他们的思想大门,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让他们从西方高原地区的蛮夷之邦进化成了足以威胁到大唐盛世的帝国。

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吐蕃王族对于文成公主崇敬有加,并且一直虚心向公主以及随驾人员求教,有意识地吸收大唐帝国繁荣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诸如农田制度、贸易外交、军事管理等,并且学以致用,一步步发展成为西方诸国中实力中上的国家。

文成公主也为大唐和吐蕃两国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邦交时期,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年年向大唐朝贡,以臣子之礼尊奉大唐为上国,这段时期显然是大唐吐蕃的建交蜜月期。

不过生长在气候恶劣的藏地,向来与天争命的吐蕃人,骨子里是充满了掠夺凶性的,他们绝不可能永远臣服于他国,就像狼群永远不会被圈养。

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帝国的统治权落入噶尔家族手中,大唐盛世的缔造者李世民也驾崩于长安城,这宣告了大唐与吐蕃的友好邦交告一段落,长达200年的两国战争拉开了帷幕

图/吐蕃与吐谷浑

公元669年大唐总章二年,野心勃勃的吐蕃趁唐朝攻打高丽,无暇西顾之时,企图吞并吐谷浑,将帝国的版图向东北方向扩张

吐谷浑的国土面积不及吐蕃五分之一,吐蕃军队强行进驻吐谷浑,这让国力本就虚弱的吐谷浑完全没有反抗之力,直接一路溃逃向大唐,并向大唐求援。

二、“大非川”轻敌冒进 唐蕃局势逆转

鉴于吐谷浑对于大唐疆域的重要性,将高丽国打服了的大唐帝国,开始挥军西下,集中兵力对付吐蕃帝国

图/大非川之战

公元670咸亨元年,吐蕃帝国与唐朝军队在大非川交战,由唐朝著名大将薛仁贵、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等人统兵5万,气势汹汹、大军压境,却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铁卢。

图/唐朝大将薛仁贵

吐蕃帝国掌权者深知吐谷浑对于大唐的军事意义,如果能够顺利拿下吐谷浑,就能够打通西北与中原地区的坦途,对于吐蕃进一步向中原扩张的谋划十分有利。

因此吐蕃集全国之力,将40万精锐全部调到吐谷浑,并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掀起叛乱斗争。

反观唐朝军队,仅有5万兵马,且长途奔袭后尚未调整休息,就要直接投入战斗,吐蕃军队不仅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完全是以逸待劳应战唐朝军队,胜利的天平早已倾向吐蕃。

图/吐谷浑

薛仁贵是一个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大将,他知道吐蕃军队的将士们拥有强健的体魄,且占据了地形优势,反观唐朝军士们长期在平原作战,不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作战能力被极大地削弱了

因此薛仁贵在抵达吐谷浑之后,立刻要求全体将士就地安营扎寨,不可擅自冲锋,以免陷入被动局面。

然而胸有谋略的薛仁贵,最终却让自己的副将来了一招背刺,兵败大非川。

据记载:“其副将郭待封乃开国元勋、西域名将郭孝格之子,耻其位在薛仁贵之下,竟擅违军令,不从仁贵之策,领辎重继进。”

图/唐军抵达大非川

一直对薛仁贵非常不服气的郭待封,根本没有明白薛仁贵的用意,反而觉得薛仁贵是临阵怯弱,害怕与吐蕃军队交锋。

心高气傲的郭待封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军令,一意孤行地带领右路兵马,直接冲上吐蕃占据的高原地带,准备杀吐蕃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图/郭待封率军杀敌

很快,完全不适应高原气候和海拔的唐朝将士们开始出现高原反应,呼吸困难、头痛欲裂……这些难以忍受的生理折磨,让唐朝士兵们还未与敌军相遇,就已经失去战斗能力。

吐蕃军队本来还在严阵以待,看到唐军这样轻敌冒进,导致军士纷纷不支倒地,便放下心来,开始围攻反击,将郭待封率领的一队军马全部歼灭,让唐朝军队痛失一臂。

图/唐军与吐蕃军交战

听到郭待封率军突袭结果全军覆没的消息后,薛仁贵长叹一声,知道唐军大势已去,便立刻整列剩下的将士,迅速退兵东归,四大重镇的统治权经此一战完全丢失。

唐玄宗见到铩羽而归的薛仁贵,当着众多朝臣的面痛斥薛仁贵的怯敌和放任郭待封全军覆没的冷眼旁观,尽管他深知薛仁贵并不是大非川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平心而论,大非川之战的全线溃败,不仅是郭待封轻敌冒进,还有吐蕃远超意料的经济、军事能力

图/吐蕃军队

文成公主和亲为大唐带来了一段时间的边疆和平,同时也为吐蕃带来了稳定发展的机遇期。

吐蕃在和平发展时期,模仿唐朝建立了一套完备且高效的驿站传递系统,保证了军政命令能够畅通无阻地抵达全国各地,一旦有战事发生,全国各地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响应,保证军政指令的贯彻落实。

而且吐蕃地处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和用刑严苛的统治阶级,塑造出了彪悍的民风,民众几乎个个能骑马、能搏杀,战斗素养非常之优秀,可谓是全民皆兵。

图/吐蕃将士

加上吐蕃从唐朝学来的农耕、放牧技术以及贸易经验,经济实力在西域诸国里都称得上第一,能够持续不断地给军队提供粮草补给,让军队没有后顾之忧。

这些都让吐蕃有了对抗唐朝军队的实力,而唐朝却还自恃上国身份,不肯正视吐蕃王朝的发展。

三、内焦外困 唐朝转攻为守

大非川战役的失败,导致唐朝丧失了对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的辖治权,同时甘肃西部和青海一带也落入吐蕃之手,唐朝通往西域的一半命脉都被夺走,两国陷入长期交战境地。

为了遏制吐蕃版图扩张的企图,唐高宗派遣大将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线上,增强了边疆军队实力,但并非是主动进攻的目的,而是着重防御。

唐高宗对吐蕃军事战略由攻转守的调整,主要是为边界线上的唐朝军队赢取休养生息,同时争取更多的时间训练军队的高原作战能力。

图/唐朝府兵

不过,由于唐朝在征兵方面主要实行府兵制,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也就是说府兵制下招募的兵丁都是耕田的农民,没有战争的时候就专事生产,发生战争时则拿起武器从军。

而且府兵需要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这无疑让本就不富裕的农民负担过重,导致许多府兵根本无心战斗,只想逃避兵役

乍一听,唐朝府兵制似乎和吐蕃的“全民皆兵”一样,但对比平原农耕和游牧民族的特性,就会明白唐朝府兵制下招募的士兵都是战斗素养极低、无心战斗的农民,吐蕃人则惯于游牧、搏杀、掠夺,战斗经验和军事能力都远胜唐朝府兵

图/吐蕃游牧

公元678年仪凤三年,唐朝大将李敬玄领皇命出征,率军18万,在青海与吐蕃军交战。

这是唐高宗的一招昏棋,李敬玄乃是一介文臣,怯懦畏战的他根本就不懂打仗,他上了战场之后完全无法掌握战争时机,无法统率部队。

加上李敬玄所率军队大多是边疆府兵,这些府兵本来也无心战斗,跟着这样一个窝囊的将领,更觉胜利无望,因此很快在青海战役中被吐蕃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图/唐军将士跪地投降

吐蕃军队不仅大获全胜,而且缴获了一大批唐朝军队的武器、粮草和辎重,充盈了军备库存。

连续两次被大败的唐朝,一边要应对西突厥、高句丽的侵略,一边要提防日渐强大的吐蕃王朝,很快就内外交困,陷入混乱状态

四、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转衰

公元757年,也就是唐肃宗时期的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全面爆发,唐朝和吐蕃战争态势发生转折,吐蕃军队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吐蕃屡屡在对唐战役中获胜。

由于唐朝藩镇势力不断膨胀,中央集权制受到极大威胁,为了能够夺回统治权,唐肃宗和唐代宗左支右绌,疲于应对各地搞分裂的藩镇势力。

动荡不安的唐朝局势,让老百姓也开始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为了获取打仗所需的粮草、军备,开始无限制地压榨农民和商人阶级,采取加重徭役、加收关税等手段,搜刮民脂民膏,让农民和商人都苦不堪言。

为了活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农民和商人也揭竿而起,发动了大大小小的起义活动,让唐朝军队更加忙乱起来

此时隔岸观火的吐蕃帝国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吐蕃统治阶级决定趁唐朝内乱之时,发动侵略战争,让无暇西顾的唐朝吃下这个哑巴亏。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吐蕃帝国夺取了唐朝的兰州、廓州、河州等数十州,并在公元764年一举夺得唐朝边疆重镇凉州,将整个河西走廊道路拦腰截断,成功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

图/吐蕃版图

随后,吐蕃军队一鼓作气,直接杀入长安城,将唐代宗和一众皇室成员吓得连夜出逃,根本顾不上长安城的百姓。

都城陷落的耻辱非同一般,唐代宗再也顾不得平叛,立刻将善于打仗的大将郭子仪和朔方军调回京西地区,牢牢地守住帝国心脏,防止吐蕃再次攻占长安。

图/唐朝精锐驻守京西地区

面对反攻猛烈的唐军,吐蕃军队只好暂避锋芒,退出长安城,转而攻占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等地,将战线拉长到千里之外,着重经营河陇地区的势力。

不过战线的拉长,对于吐蕃军队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横跨河陇地区的战线不仅有峡谷、沙漠、西北大平原,还有极其考验体质的冬季寒流。

吐蕃军队虽然擅长高原作战,但在战线拉长、粮草供给困难且地形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骁勇善战的吐蕃士兵也不得不投降认输。

图/骁勇善战的吐蕃士兵

唐德宗贞元年间,唐朝逐渐恢复了稳定,开始稳步发展国内经济,到唐宪宗年间,藩镇反叛势力也都平息,唐朝迎来了中兴时期。

疲于征战的吐蕃再也无力继续侵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吐蕃开始有意和唐朝交好,两国重新订立盟约,恢复了和平相处的模式。

图/解甲归田

结语

唐朝泱泱大国,却屡次惨败给吐蕃这个西域小国。这绝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而是涉及到国家经济基础、政治背景、军事战略和将领军事能力等多重因素。

唐朝败给吐蕃,源于唐朝自恃上国身份的轻敌,也源于唐朝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等上层建筑的根本弊端

不过,漫长的200年战争中,貌似吐蕃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将唐朝压着打,然而最终结果却是吐蕃最先崩盘,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