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思明居士 2019-07-22

唐朝是令人心向往之的时代。《新唐书》中对盛唐国力情况的描述是:“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蹷其牙,犁其廷而后已”。万邦来朝,四夷咸服,便如陈寅恪先生盛赞的那样,唐之武功为中国历史上之“空前盛业”。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高宗时期,东突厥兵败称臣,代之而起的薛延陀亦被击溃,唐于北部边境设西域四镇,保丝绸之路沿边各国贸易通畅。而自隋起东部心腹大患高丽在总章年间被消灭,百济早被攻占,就连出兵干预的日本,碰到唐军也只有铩羽而归的份。望眼一看,的确称得上几无对手。

说“几无”,是因为有一个地区,唐政府“蹷其牙,犁其廷”的对敌政策便始终没有贯彻过去,那就是据高原之地的吐蕃。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唐初,吐蕃与吐谷浑发生军事冲突,吐谷浑大败,河源王慕容诺曷钵派遣使者向唐求援。咸亨元年四月,唐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众十余万以讨之”,其意在直捣黄龙,清剿吐蕃主力军队,稳定北疆局势。

战前,薛仁贵等将领制定了非常周密的行军计划,并着重考虑到了吐蕃的特殊地理环境,“彼多瘴气,无宜久留”,打算兵分两路,薛仁贵带领主力部队速战速决。然而唐军却在乌海城遇到吐蕃主力军时被轻易击溃,辎重补给也被抢走,最后导致兵败大非川。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唐军的此次惨败成为了高宗的心病。大非川战役后,高宗曾对薛仁贵说:“朕所恨者,唯此事尔”,显见这次惨败超预料之外。是因为吐蕃有40万军队4倍于唐军吗?是战术失误吗?

不仅仅是。让名将薛仁贵都无法扭转局势的可怕事情——据于赓哲先生推测,应该是唐军遇到了高原反应。

古人对于高原反应的认识

在还不知道气压为何物的古代,海拔骤然升高导致的眩晕、气喘、恶心,甚至是肺水肿、心脏病的症状,并不能被科学的理解,古人在观察、对比之后对高原反应的原因作了种种推测,便衍生出了中毒说、鬼怪说和瘴气说。

中毒说。古人先是观察到有些高山会让人“身热头痛”,若夏天硬要翻山,则可能身死,比如大头痛山和小头痛山。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通典》卷一九三引《异物志》:“大头痛、小头痛山……经之者身热头痛,夏不可行,行则致死。”《汉书》:“大头痛、 小头痛之山, 赤土、 身热之阪, 令人身热无色, 头痛呕吐, 驴畜尽然。”这两座山属葱岭一脉,海拔奇高,翻山之人很容易产生高原反应。古人则认为这些症状颇似中毒,所以推测“山有毒药气之所为也”。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鬼怪说。据《洛阳伽蓝记》中所载,惠生、宋云等到“不可依山”,发现那里非常寒冷,不论冬夏都有积雪。山中有一汪池水,听说有毒龙生活在里面。曾有外来商人夜宿池水旁,惊扰毒龙,被下咒而死。这不能自圆其说,黑龙不直接咬死咬伤,非要用下咒这么费事的手段,是为了什么?但看到有人在山中气喘、头痛、恶心,甚至丧命,却丝毫摸不着头脑的时人,也只能给出这样的解释。《高僧传·宋江陵辛寺释法显传》 形容葱岭时说“岭冬夏积雪, 有恶龙吐毒”,也是同样的思路。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但在医学史上流传时间最久,普及最广的,还是第三种——瘴气说。自南北朝起,高原地处偏远,像南方卑湿之地一样,多有瘴气,容易致病的说法就流行开来。《高僧传》:“登葱岭、度雪山,瘴气千重,层冰万里”。唐代也普遍认同这种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将高原“瘴气”和亚热带地区的“瘴气”区分:山地高寒,则为冷瘴。

这种认识一直流行到解放战争期间。1950年,人民解放军入藏,某骑兵小组在昆仑山上16天里便牺牲了2人,指挥员回忆说:“那时侯, 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高山反应, 只知道山上有‘瘴气’。”

唐政府对吐蕃的军事政策

薛仁贵在大非川战役前,做战略部署时,也特意提到了瘴气对于军事行动的影响。战役交通要道乌海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薛仁贵是担心自低海拔地区征调而来的士兵在“瘴气之地”久待生病,折损战斗力,却不知高原反应最忌剧烈运动,需要缓慢调解适应,因此制定闪电战战略计划无疑已为此次战役惨败埋下了伏笔。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册府元龟》中对此战的总结,便提到了高原反应对唐军的影响:“(吐蕃)有瘴气,不宜士马,官军远入,利钝难知。”甚至连吐蕃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吐蕃大将论钦陵就曾说过,汉人无法越过乌海,是有“疫疠”作为他们的天然屏障,因此汉军“不能为蕃患”。而其后唐军和吐蕃战于青海再次惨败,虽主因为主将人选不当,但也不能否认高原反应在其中的重要影响。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于是,自高宗起近百年间,实行对外扩张策略的唐帝国,对于吐蕃却始终持保守政策。高宗与吐蕃之事问策群臣,给事中刘景先发言说:攻打,我们兵威不足,镇守,则绰绰有余。我们应该调遣士兵守住河湟谷地,只要不让吐蕃前来侵扰,切断河西走廊就行。而大部分臣子也都认为这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做法,毕竟打到布达拉宫去是不太可能了。

不过,虽然唐对于吐蕃实行战略防御策略,却也不意味着唐军逢战必败。唐军就曾取得过和吐谷浑战争、以及几次和吐蕃的小型会战的胜利。

唐军远征小勃律

虽然高原反应时刻威胁着在低海拔生活的唐军的军事行动,使得唐军长期据守赤岭以东地区。但随着唐中期兵制由募兵制向长征军转变,天宝年间的陇右驻军长期戍于海拔4000米左右的赤岭之地,逐渐习惯了高原生活,高原反应已不再是笼罩在唐军头上的死亡阴影。天宝十二年,哥舒翰便是带领着这一支“高原唐军”取得了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一举将战线推进到青海湖以西。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当然,安史之乱爆发后,陇右军回师长安勤王以致吐蕃又将地盘抢回来的事情就不要多提了。

要说到唐军克服高原反应创造在高原山区战争的军事奇迹,还是要属高仙芝领军远征小勃律,学术界一度将其与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相提并论。白桂思还因此称赞高仙芝为“中国山岭之主”。在物资匮乏、科学不行的时代,能够带领军队征战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并取得胜利,的确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小勃律和唐的纠葛,包括高仙芝之前三任安西都护和小勃律的来往战争,在此不多赘述,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高仙芝的军队是如何克服“瘴气”的。从唐军的行军路线可以看出,他们是从海拔较低的安西,一路行军到疏勒,再从疏勒到连云堡,并在激烈的斗争中夺下了连云堡这个军事重地,奠定了唐军直捣小勃律王城,生擒小勃律王的最终胜利。

在连云堡战役后,高仙芝曾下令“羸病尪弱三千余人守其城”,据此从可推测,唐军从安西行军而来,经过激烈的战斗,并不是完全没受到高原反应的影响。相反,这些疲病士卒占到了总兵力的三成左右,达到了可以影响军队战斗力的程度了。而高仙芝远征前,所挑兵士皆为胡汉健儿,不存在老弱病残的“拖后腿”者,因此最大的可能性便是出现了高原反应,不再适合行军作战。

唐朝武功彪炳,却始终拿不下吐蕃,因为有认识不到的隐性敌人

那么高仙芝是如何在兵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的呢?首先,他在带领军队进入高原山区时,用时颇长。从疏勒到连云堡,便走了6、70天,其中最险峻的葱岭地区,便走了40多天。在此期间,唐军并没有发生激烈的打斗,得到了一段时间的缓冲,大部分人应该都适应了高原的低压缺氧环境。

再者,便是小勃律和吐蕃交好,很大可能也受到了吐蕃人所谓的“汉军不足为患”想法的影响,导致并没在沿途重要交通要道派兵驻守,使得唐军深入“突袭”两个多月都毫无察觉,导致被直捣黄龙,一举拿下。

当然,定下此计的高仙芝当之无愧应集荣耀于身。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人对高原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只能说是一次误打误撞般的辉煌的军事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