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造自己的一席之地

 懿非宇 2023-06-23 发布于湖北

有句话叫做,“父母给的叫做背景,自己打的才叫江山。”

经历了无人依靠的时刻,熬过了独自一人的打拼,才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自己想要的生活从来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

给自己一席之地,许自己一世清欢。


01

逃离糟糕的原生家庭

作家桐华曾说:

“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受童年经历的影响,所以,一切的因果都要追溯到生命最开始的地方……”

如果是以前,我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直到经历了和原生家庭的一次次较量,现在却深以为然。

我的原生家庭没有给我想要的幸福。

然后,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活成和家人相反的模样。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有个温暖和幸福的家庭,我也不例外。

但是,每当我看到父母冷战的样子、乱糟糟的家庭环境,内心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无力感。

很想改变这一切,但又无能为力。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明白了一件事情,父母生活的样子一定不是我想要的。

每一个从原生家庭感受到痛苦的人,都会为自己找一个理由去逃离这样的家庭环境。

有的人会选择去很远的地方上学或是工作,有的人会选择婚姻去重新组建一个家庭。

而我选择了一个人在外面漂泊。

到了过年,也没有回家的心情。对我来说,有家和没家一样。

即使回家了,还是那个冷冰冰的氛围。

还因此被不知情的人士扣上了“不孝女”的帽子,认为我过年不回家陪父母就是一种不孝的表现。

在这一刻,我觉得任何解释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只能淡淡地说一句:“他们都不在家过年,我回去了也是多余的。”

也因为这样,长期一个人在外地生活,让我磨练出了独立的性格。

网络上有一句玩笑但有深意的话:

“在一个令人感到绝望的家庭里,孱弱的孩子会被这个家庭毁灭或同化,彪悍的孩子会远离它!”

现在看来,与原生家庭保持距离,多年在外漂泊的经历,对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02

和原生家庭的抗争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按照原生家庭的人生模式,父母也一直期望我能组建自己的家庭。

他们认为,婚姻是一个人应该要走的路,甚至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而我自己也渴望拥有一个幸福和完整的家庭,而不是以婚姻为理由去逃离自己的原生家庭。

然而,一个内心带着原生家庭创伤的人,总会对另一半充满了被拯救的渴望。

期待从对方身上得到更多的爱,期待和对方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但是,这一切只是自己把另一半想得太过“理想化”了。

实际上,人的人性都是好坏参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也有自己的情绪。

没有人可以为你承担所有的痛苦。

最后,期待的越多,失望也就越大。

反思我自己过往的情感经历,我终于看到了自己不幸福的根源,

婚姻这件事本身没有错,错的只是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

一个内心充满冲突的人,很难从情感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也因为婚姻这件事,我和原生家庭开始了长达10年的抗争。

我一直没有听从家里的安排,去盲目地步入一段婚姻。

而我自己的情感经历也总是充满了挫折。也因此对感情感到心灰意冷,让我把重心都放在了工作上。

我想要的温暖从家庭里感受不了,我想要的幸福在感情中也获得不了。

那么,我只能通过行动上的独立让自己变得强大,通过努力赚钱让自己获得安全感,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更有实力。

独立的性格、增长的积蓄、自己的能力,变成了我送给自己最大的底气。


03

创造自己的一席之地

大概就是在那一段默默努力的时光中,悄悄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让我拥有了对命运说“不”的底气。

当别人选择了朝九晚六的安逸时,我选择了996的拼搏;

当别人一拿到工资就开始肆意享乐和消费时,我却在悄悄存钱。

这些看似不被别人理解的行为,最终成就了我自己想要的生活。

或许,越是在外漂泊的人,越是怀揣着对家的执念。

既然任何人都给不了自己一个想要的家,那就自己努力去创造自己的一席之地。

终于,我用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让我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开始践行另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走上了写作之路。

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我开始整理思绪,疗愈自己。

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我才看到,无论是自我解救,还是赢得体面,都需要自己去创造,去争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能够真正的自我解救,不是逃离,也不是抗争,而是与自己和解,与一切和解。

当一个人拥有了真正的自我,才不会为了逃离而逃离,不会为了抗争而抗争。

自由地接纳一切,才能让自己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让自己慢慢地变好,才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