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材文化:四大家鱼有别于鲤鱼、鲫鱼、鲮鱼的淡水养殖鱼,有寓意

 风吟楼 2023-06-23 发布于广东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2019年一次编书研讨会上,有某专家信口开河说鲤鱼、鲫鱼、鲮鱼、鲩鱼是“四大家鱼”。

笔者当场反驳,

你可以用“家鱼”称鲮鱼、鲤鱼、鲫鱼、鲩鱼,或者加一鱼或减一鱼称“三大家鱼”或“五大家鱼”,就是不能称“四大家鱼”;

因为“四大家鱼”是约定俗成的特定名称,是指鲩鱼、青鱼、鳙鱼及鲢鱼,不能篡改。

“四大家鱼”这个名称应该是清代(1636年—1912年)中期才成型或传至广东,因为记录广东百事的《广东新语》完全没有提及。

为什么将鲩鱼、青鱼、鳙鱼及鲢鱼归纳为“四大家鱼”呢?

主要是它们外貌使然。

实际上,鲩鱼、青鱼为一组,鳙鱼、鲢鱼又为一组,各组的外貌十分相似,如非专业有时真不知道谁是谁。

文章图片1

鲩鱼

有读者会问,为什么鲤鱼、鲫鱼、鲮鱼不收录呢?

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鲤鱼的“鲤”与唐代皇帝的“李”姓同音,

《酉阳杂俎》有“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鲩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之说,后人循例而避讳。

而鲫鱼与鲤鱼外貌相近,有时仅以是否有须去证实两者。

所谓瓜田李下,也一并远讳。

第二种说法是鲤鱼、鲫鱼在远古时期就懂得养饲,并逐步偏向作为观赏鱼看待。

至清代中期,鲩鱼、青鱼、鳙鱼及鲢鱼的养饲方法大有提升,并作为食用鱼看待。

为了便于推广,后者便有了“四大家鱼”之说。

至于鲮鱼,虽养饲方法在清代中期也有提升,但仅在南方温暖气候的水域才能生存,难成全国性的“家鱼”,毫无悬念地名落孙山。

文章图片2

鳙鱼

在“四大家鱼”当中要数青鱼最为陌生,加上古时有鲭鱼,更让食客弄不清谁是谁。

青鱼古称“䱾”,《玉篇》有“䱾,大青鱼”的解释。

顾起元(1565年—1628年)《遁园居士·鱼品·江东青鱼》云:“江东,鱼国也,为人所珍。自鲥鱼、刀鰶、河鲀外有青鱼,类鲩而鳞微细。

就说明青鱼外貌与鲩鱼相似,区别在于鳞片大小,作者认为青鱼的鳞片较鲩鱼细小,并以此为辨。

不过,李时珍(1518年—1593年)《本草纲目·卷卌四·鳞部·青鱼》先有“青亦作鲭,以色名也。大者名䱾鱼”的论断。

为此掀起争论。

鲭鱼最为人熟悉的是古时的“五候鲭”,

《西京杂记·卷二》云:

五侯(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时同日封侯,号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懽心,竞致奇膳,护乃合以为鲭,世称五侯鲭,以为奇味焉。

《西京杂记》所说的“鲭”又写作“”。

《正韵》曰:“鲭音征。煮鱼煎肉曰。或作鲭。

《正字通》又 曰:“(鲭)形似鲩,青色,即青鱼。俗呼乌鹠,南人以作鲊。

按以上的理解,“鲭”本来是指一种鱼的名称,后来与“”相通,又成为了肴馔的一种名称。

那么,“鲭”本来是指什么鱼呢?

《广雅》的解释是“鲭,鲋也”,也就是说为现在的鲫鱼。

文章图片3

鲢鱼

但按照《本草纲目》的说法,显然并不认同。

另外,《本草纲目》提到的“䱾”,《说文解字》的解释为“鱼名。一名鲤。一名鳒”,

又与鲤鱼搭上关系。

至于“鳒”,《广韵》的解释为“鳒,比目魚”。

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䱾,鱼也。三字今正。一名鲤,一名鳒;一名舊(旧),当作一曰。此一名鲤耳,非鲤三十六鳞之鲤也”及“鳒,鱼也。三字今正。按当作䱾鱼也。《玉篇》曰:䱾,大青鱼。《类篇》曰:鳒鱼大而青。是为一物也。《广韵》云:比目鱼。因鸟有鹣皮傅耳”,同样不认同“䱾”是鲤鱼及比目鱼,认为“䱾”“鲤”“鳒”应该是各有所指。

文章图片4

鲩鱼(头条推荐图片)

事实上,现在市场所说的“鲭鱼”,又称“鲐鱼”,

是指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鲭亚目[Scombroidei]鲭科[Scombrida]鲐属[Pneumatophorus]的鲭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tapeinocephalus(Bleeker)]。而“青鱼”为后人在“青”字上加鱼字旁得“鲭”,是指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亚目[Cyprinoidei]鲤科[Cyprinidae]青鱼属[Mylopharyngodon]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

与青鱼相似的鲩鱼,在古时称作“鰀”,“鯶”,

文章图片5

青鱼(头条推荐图片)

顾起元(1565年—1628年)《遁园居士·鱼品·鲩鱼》云:

江东,鱼国也。为人所珍,自鲥鱼、刀鰶、河鲀外有鲩,似鲤而身狭长,鳞小而稍黑。

说明鲩鱼与鲤鱼外貌相近。

李时珍(1518年—1593年)《本草纲目·卷卌四·鳞部·鲩鱼》云:“鲩,又音混。郭璞作鲩,其性舒缓,故曰:鲩曰鰀,俗名草鱼。因其食草也,江闽畜鱼者以草饲之焉。

明末清初的《直省志书》有两处提及鲩鱼,

先在万安县条中云:“鲩,春水暴涨,则此种逆流而上。其味异美,《垒山扬州赋》云:鱼旨西江之鲩,即此鱼也。又云:鲩鱼藏石中,故味鲜。黄塘岩近溪数里,鱼亦有类此种,生石岩内,土人深没于水乃得。较苏溪之鱼则稍大而肉厚,其色白似阆,川所称鳇鱼。

再在邵武府条云:“邵武府有草鱼。仲春取子于江,曰鱼苗,畜于小池,稍长入塘,曰,可尺许徙之广池,饲以草。九月乃取。

而后条所记证明《本草纲目》说“江闽畜鱼者以草饲之焉”并非虚言。

另一组外貌相似的是鳙鱼与鲢鱼,所以古时将它们统称为“鱮”。

文章图片6

鳙鱼(头条推荐图片)

为什么后来将“鱮”称作“鳙”呢?

有两个原因。

古诗《钓》有“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的诗句,说垂钓者最容易钓到的鲂鱼与鱮鱼。

后人对这两种鱼的解释是“鱮似鲂而弱鳞”,至于是否美味则无置评。

毛泽东主席在《游泳》有脍炙人口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当中的武昌鱼很大程度说的就是鲂鱼,从侧面说明鲂鱼相当美味。

由此推断,《钓》诗作者认为鱮鱼的美味程度毫不逊色于鲂鱼。

然而,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吴国学者陆玑在《草木虫鱼疏》就有“鱮似鲂,厚而头大,鱼之不美者。其头尤大而肥者,徐州人谓之鲢,或谓之鳙。幽州人谓之鸮 ,或谓之胡鳙”的描述,否定了《钓》诗作者的观点。

这也是为什么鱮鱼改称鳙鱼的原因之一。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解释是“此鱼中之下品,盖鱼之庸,常以供馐食者。故曰鳙”。

实际上,陆玑忽略了一点,就是鲢、鳙之别。

文章图片7

鲢鱼(头条推荐图片)

后来晋代的训诂学家郭璞(276年—324年)就发现了问题所在,所以他为《史记·司马相如传》中的“鰅鳙鰬魠”作注释就说“鳙似鲢而黑”,将鳙鱼与鲢鱼区分开来。

这也是鱮鱼改称鳙鱼的另外一个原因。即鱮鱼仅作鳙鱼与鲢鱼的统称。

那么,鳙鱼是否真的是庸鱼呢?

答案是否定的,要看怎样取材。

《广东新语·第二十二卷·鳞语》说广东人有“鲩鱼头,鲤鱼尾,鲢鱼之腹甘且旨”的讲法。

但实际上,鳙鱼成为老饕喜爱的盘中飧,是青睐此鱼的头,因为鳙鱼的头很大,其魂(广州人形容鳙鱼的脑浆)特别多,煮熟啖之尤其嫩滑。为此,鳙鱼又有“大头鱼”的别名。

所以,鳙鱼并非真的是庸鱼。

大概各地的人是对鱼的理解有异,并非所有地区的人都约定俗成地将鱮鱼拆分为鳙鱼与鲢鱼,有的会将鳙鱼并到鲢鱼中去,也就是鱮鱼仅转换成鲢鱼,分青、白两种。

《本草纲目》云:“酒之美者曰,鱼之美者曰鱮。陆佃云:鱮好群行。相与也,故曰鱮。相连也,故曰鲢。传云鱼属连行是矣。

《遁园居士·鱼品·江东鲢》云:“江东,鱼国也。有鲢,头巨而身微,类。鳞细,肉颇腻。江南人家塘池中多种之,岁可长尺许。俗曰:此家鱼也,有青白二种,大者头多腴,为上味。

从中又可见,《钓》诗所言不虚。

时至今天,有些地区有鲢无鳙,将鳙鱼称作“花鲢”或“黑鲢”,将鲢鱼称作“白链”“水鲢”。

广州则鲢、鳙均无,约定俗成地称鲢鱼为“扁鱼”,称鳙鱼为“大鱼”。

潘老师按

注1:《本草纲目·卷卌四·鳞部·青鱼》云:

时珍曰:青亦作鲭,以色名也。大者名䱾鱼。颂曰:青鱼生江湖间,南方多有。北地时或有之,取无时。似鲩而背正青色,南人多以作鲊。古人所谓五侯鲭即此。其头中枕骨蒸,令气通曝乾,状如琥珀。荆楚人煮拍作酒器、梳篦,甚佳。旧注言可代琥珀者,非也。

注2:《南史·临川静惠王宏传》:

宏纵恣不悛,奢侈过度。好食鲭鱼头,常日进三百,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

注3:《本草纲目·卷卌四·鳞部·鲩鱼》云:

时珍曰:鲩,又音混。郭璞作鲩其性舒缓,故曰:鲩曰鰀,俗名草鱼。因其食草也,江闽畜鱼者以草饲之焉。藏器曰:鲩生江湖中,似鲤。李时珍曰:郭璞云鲩子似鳟而大,是矣。其形长身圆,肉厚而松状,类青鱼。有青鲩、白鲩二色,白者味胜,商人多䱒之。肉气味甘、温,无毒。李廷飞云能发诸疮。时珍曰:暖胃和中。

文章图片8

头条推荐图片

注4:《埤雅·鳙》云:

鱮鱼,今吴越呼鳙鲢。其头尤大而肥者,徐州人谓之鲢。或谓之鳙。六韬曰:缗隆饵重则嘉鱼食之,缗调饵芳则庸鱼食之。鳙,庸鱼也。故其字从庸,盖鱼之不美者。而鳙读曰慵者,则又以其性慵弱而不健故也。

注5:《本草纲目·卷卌四·鳞部·鳙鱼》云:

时珍曰:此鱼中之下品,盖鱼之庸,常以供馐食者。故曰鳙、曰鱃。郑元作鰫鱼。藏器曰陶注《鲍鱼》云:今以鳙鱼长尺许者,完作淡乾(干)鱼都无臭气。其鱼目旁有骨名乙。

《礼记》云食鱼去乙是矣。然刘元绍言海上鳙鱼,其臭如尸。海人食之,当别一种也。

时珍曰:处处江湖有之,状似鲢而色黑。其头最大,有至四五十斤者。味亚于鲢。鲢之美在腹,鳙之美在头。或以鱮、鲢为一物,误矣。首之大小、色之黑白大不相侔。

《山海经》云鱼似鲤,大首,食之已疣,是矣。肉气味甘、温,无毒。藏器曰:祇(只)可供食,别无功用。时珍曰:食之已疣。多食动风热、发疮疥。颖曰:暖胃益人。

注6:《本草纲目·卷卌四·鳞部·鱮鱼》云::

时珍曰:酒之美者。曰,鱼之美者曰鱮。陆佃云:鱮好群行。相与也,故曰鱮。相连也,故曰鲢。传云鱼属连行是矣。时珍曰:鱮鱼处处有之,状如鳙而头小形扁,细鳞肥腹,其色最白。肉气味甘、温,无毒。时珍曰:温中益气。多食,令人热中发渴,又发疮疥。

注7:《直省志书》云:

山阴县:鲢,土人呼白鳞者,为白鲢,赤鳞者为红鲢。乌程县:鲢,有花鲢、白鲢、皂鲢。新蔡县:鲢,取子于湖广团风,谓之鱼秧。

全文完

文章图片9

粤厨宝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