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食堂,不只是“食堂”!

 阿福根 2023-06-2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到社区食堂吃饭,会不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前不久,重庆召开全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暨“渝悦养老”“精准保障”行动动员部署会。会议提到,对于城市社区,要持续开展助餐、助浴、助医“三助”行动。
“助餐”一词并不陌生,“吃饭”更是每个人最现实的需求。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当前社会矛盾“负荷量”最大的单元之一。社区食堂的公益性、共享性如何统一?它的盈利性怎么保障?除了“吃饭”,如何“吃香”,又怎样让它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01

社区食堂不只是“食堂”,更是“民心”

“为谁而建”,这是社区食堂首先要回答并解决的问题。各社区只有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坚持民生导向,才能让食堂既抓住居民的胃,又抓住居民的心。
老年人是社区食堂的重要服务对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适老化”等话题牵动着每一个家庭敏感的神经。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88.16万人,老龄化率为18.30%。
买菜做饭看似简单,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并不轻松。在一些失能失智、高龄独居的老年人身上,这种困难还会被成倍地放大。“凑合煮,将就吃;做一锅,管几天”等问题突出。
困难群体应被系统纳入服务范围。每个社区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低保对象、残疾人士等困难群体。让他们同样能够以物美价廉的方式,享受到安全、实惠、健康的餐饮,这也是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公益性必须成为社区食堂的根本定位。社区食堂既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更不是所谓的“与民争利”的行政手段。它身上的公益性,反映着民意,凝聚着民心。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将“社区食堂”与“老年食堂”画上等号。不愿花时间自己做饭的上班族、独居青年,带小孩的双职工家庭……都是社区食堂的潜在客群。他们也对食材安全、菜品口味、用餐环境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近期“出圈”的江北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食堂,就将公益性与共享性结合起来。办理社员卡后,一碗小面的老人社员价仅3元,近半斤重的手工白面馒头才1元。食堂的惠民政策并不“专供”辖区内的老年居民,辖区外的老人也可凭证办卡。同时,周边的普通居民、上班族等也能享受一定的优惠待遇。
公益性为社区食堂定向,共享性带动社区食堂走得更远。只有内外共同发力,将食堂真正做成一池“活水”,才有可能为社区新生提供不竭的活力。


02

社区食堂不是做“大锅饭”,而是需要精细化运营

当前,制约社区食堂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老年群体的消费特点有其局限性。社区食堂以老年人为重要服务对象,而受限于老年群体的消费意愿(不愿花过多的钱在外吃饭)、口味偏好(爱吃清淡、软烂的食物)等,其营收水平与发力点,跟单纯的市场化餐饮商家有所区别。
年轻群体对社区食堂的信心不足。部分社区食堂的菜品与菜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加之消费空间陈旧,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去,或者去了一次之后不会再去。年轻群体的潜在需求,与实际消费之间,存在脱节。
运营方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社区食堂的公益属性,注定了运营方不能赚快钱。通常来说,50%~60%的毛利率,对餐饮业而言是较为正常的。而社区食堂的毛利率,目前普遍在30%~40%。运营方仅靠自身的盈利水平,难以长足发展。
有人认为,社区食堂的公益属性与市场竞争间,似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方面,社区食堂是风口,也是赛道;另一方面,人工贵、盈利少、收支难平衡等,又成为横亘在经营者面前的现实问题。若不能较好地平衡二者关系,只会做成“一地鸡毛”,造成“开业潮后紧接着关门潮”的结果。
社区食堂要实现“微利可持续”,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输血”支撑,还要走上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机制,有效解决社区食堂公益与盈利平衡难题。
如桥北社区食堂,走出了一条“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公益培训+群众参与”的新路子,为基层社区治理探索了一个新范本。如以“社区食堂+学堂”,引导公共服务资源向食堂延伸,开展学员培训、就业帮扶、家政服务等多项服务,变“输血”为“造血”;又如联动社区,组织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现场就餐秩序管理,为高龄老人等提供送餐服务,有效分担了人力成本。
尊重规律,多维联动,社区食堂不能单靠“一条腿”走路。




03

社区食堂不局限于“吃饭”,还有哪些潜能可挖?

“食堂+”的打造应跟上。
当前,在经营结构上,大部分社区食堂的业态还显得较为单一,后续发展存在着“成长天花板”。对于有条件、有需求的社区而言,不妨多做“食堂+”的尝试,引入新业态,让传统的食堂成为新的社交空间,变身为满足社区居民、外地游客就餐需求与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
如桥北社区食堂,联合企业探索出“社区食堂+”模式,包括“社区食堂+刚需人群”“社区食堂+学堂”“社区食堂+就业”“社区食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等,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让利、市场化运营,实现了社区食堂可持续性发展。
在新晋“网红”的九龙坡民主村,社区食堂伴随着城市更新一同亮相。食堂不仅在装修上更具设计感,菜品也变得多样化。后期,这座食堂还将被植入图书馆、四点半课堂等多元功能。比如,四点半客厅旨在为放学较早的小学、幼儿园学生提供托管服务;公益讲座、小型展览等也可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善用数字化为食堂赋能。
如果说“数字重庆建设”是一个大命题,那么“数字食堂”无疑是一道鲜活的小切口。通过刷脸吃饭、智能计价、无感支付等“切口”,能够真切地感知到数字化带来的便捷性与幸福感。需把握好一点:要增强数字食堂的适老化与友好性,带领老年群体跨过“数字鸿沟”。
前不久,重庆首个数字化社区食堂——江北观音桥街道明珠社区食堂开业。与传统食堂服务员忙着收费、打扫的场景不同,这里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协助上了岁数的居民注册账户。食堂自动计算所选菜品的营养成分,即时计价扣费,对老年人十分友好。子女也能够通过个人账户,直观地看到家中老人餐食的营养情况。
社区食堂不能忘记乡村。
客观来讲,社区食堂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场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乡村,帮扶的力度更需要有所倾斜。目前,重庆共有城乡社区11232个,做好城乡统筹,社区食堂可以成为撬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二元统一的重要抓手。
例如,酉阳就充分结合地方实际,以政府引导、村级主导、群众自愿的方式,在全县278个村(社区)开办老年食堂。其中,花田乡按照“6+1+X”的模式(依托6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引入1家专业机构,辐射涵盖各村寨),解决了乡里老年人“吃上饭、吃得好”的现实难题。
一箪食,一瓢饮。小小的食堂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基层治理水平的精细化程度,反映的是地方政府改善民生、促进民生的努力。
食堂,当然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食堂,当然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来源:重庆瞭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