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生活?

 蒲公英读书 2023-06-23 发布于江西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梁漱溟开创了现代新儒家学派。他在反传统的浪潮中挺身而出,表示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还能继续存在并复兴,他相信中国本身拥有走向现代化的力量。是梁漱溟,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更足以与鲁迅构成表面对立、其实互补的两极。他们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批判者,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发扬者。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林毓生

分享一篇多年前的随笔。

“他毕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翻开书,就看到封二介绍中这段话。

18岁开始为生与死及生命意义问题缠绕时,多看西方哲学书和文,似从没想过到中国传统学说中去寻找答案,虽学生时囫囵吞枣读过一本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留下了“中国哲学讲究'内求’,西方哲学讲究'外求’”的粗浅印象,但仍觉中国哲学太现实,很少思考生命本身。

因此看到这个介绍,对所谓“新儒学”不了解也并无多大兴趣的我,甚至之前对梁的印象只有模糊的乡村建设运动,对这本书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把人生态度概括为三种——逐求、厌离、郑重,对应的分别是“世俗的路,宗教的路,道德的路”。

但其实他的论述也并无特别之处,他提倡的“郑重”或者说“道德的路”即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得很多的“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不过因他自己曾在这三方面都有过深切的思想求索经历,语言虽有些文白相杂,却平实通达,无一点卖弄,读来很是贴心。

尤其是宗教方面。先生自己就曾转入其中有近十年,有深切体会。

他的分析也是迷人的,从切身说起,从远古说起,对比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比中国与印度思想的不同,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他说“所谓宗教,都是以超绝于知识的事物,谋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的”,宗教固然是种心理安慰,它的产生也是缘于人类知识的贫乏,但它却有永远存在的必要,因为人类永远有出世的情志需要,宇宙即无常,无常是永远的,所以出世也是永远的。

读完后,对于“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仍觉模糊。

放了段时间后重读了一遍。

重读后仍感很有兴味。初读感觉生涩的“道德之真”部分也变得亲切起来。

年少时所受教育把奉献和集体主义看得很重,与后来接受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常有冲突而生困惑。

看到先生言:“道德是什么?即是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也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有豁然开朗之感,道德原本就与追求自我的发展完善是一体,它不是格外的,与生命本身息息相关。

在具体实践上,述之较多,但主从两方面言及,一是个体一面“自觉向上,以身从心”,二是社会一面“则在务尽伦理情谊(情义),可以'尽伦’一词括之”。传统的曾被批判的伦理纲常也变得可亲可敬起来。

重读时,注意到先生论述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必要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众生的生活都是相残的”,近来自己对人类自身之间的相残都觉得无以解脱。

故此,虽对宗教否定一切欲望从而否定人生持批判态度,但仍困惑,先生却又说:“道德属世间法,宗教则出世间法也。宗教之真唯一见于古印度早熟的佛教之内,将大行其道于共产主义社会末期,我之测度如此。”

先生批评了胡适之关于“小”我与“大”我的人生观,认为这是大而无当且还是在向外求,人生的意义应该向内求,但他最后对学生提出殷切期盼时,也说“你们眼前的求学重在成己(内在成就),末后却要重在成物(外在贡献)。”

他在批评向外求的人生态度时,明确指出“人生本无意义与价值。”他在谈到生命在创造时也说“这一趋向极明朗,但趋向只是趋向,不是目的。”

我有点糊涂,转而终于明白其实先生思考的并不是“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而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生活?先生虽有自己的提倡,但他更指出每个人必须面对自己的内心,诚实作地答,而更重要的是“既答了就要行,觅着了路就要走,走路必须诚实。”

我心里一动,想到自己在理想信念受到强烈冲击后的茫然,这有寻路本身的困惑,但其实自己缺的更是“答了就要行”的决心,以“不知道”和“茫然”来为自己的随波逐流——消极甚至走差路——找借口。

“梁漱溟自认为是一个有思想,且本着自己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我终于明白封二介绍上这句话的份量,也终于明白,这其实正是先生在这本书里最想告诉我们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