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这三件事父母尽量少做

 滨河王 2023-06-24 发布于宁夏

图片

知识拓展

今天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困扰无数父母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心理问题?究竟是哪一步做错了?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这一现象也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拥有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成为无数父母的心声。

文中列举了父母应该注意的三点:

1、不要让学习成绩成为孩子唯一的价值感来源;

2、不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控制孩子;

3、不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独立性。

相信,很多父母都明白这些道理,但是往往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跟孩子交流时,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回到自己的固有思维,甚至忍不住跟孩子发火。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父母经常发火,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2023年,欢度春节的热闹气氛还未褪去,便传来了一个让人心痛的消息。

就在我住的小区,确切地说就在我家隔壁的楼,一个15岁男孩趁深夜父母熟睡的时候,悄悄打开阳台的窗户,从22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平时我关注到的类似悲剧还是挺多的。

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在心痛之余都会感到无比的惋惜。

但是,小区这个男孩的逝去却让我无比震惊。

讲真,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瞬间感觉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没想到,悲剧竟然在身边发生了!

有个邻居告诉我,她一大早进货回来,正好看见男孩的妈妈瘫坐在地上,怀里抱着已经离去的儿子哭干了眼泪。

旁边围站着120的医护人员,因为孩子早已没有了生命体征,失去了抢救的意义,医护人员只能静静地站着。

随后,警察来到现场,经过一番勘察,毫无悬念地确定了孩子属于自杀。

关于男孩自杀事件,通过比较官方的渠道,我了解到男孩是一名初四的学生,今年六月份就面临中考。

虽然重要程度相比高考略逊一筹,但面对中考将淘汰一半学生的残酷现实,男孩的父母还是显得无比焦虑。

而男孩似乎并没有如父母所愿进入备考状态,反而沉迷于看网络小说,父母因此多次斥责他。

事发当晚,父母与男孩再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不成想,半夜就出事了......

很多邻居都感叹: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脆弱了,父母稍微说几句重话就承受不了,要死要活的,以后还怎么敢管教?

的确,孩子抗挫能力差固然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但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那就是父母错误的家庭教育。

当然,我无意指责男孩的父母。面对失去爱子悲痛欲绝的他们,任何的指责和后悔药都显得苍白无力,毫无意义。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家庭教育志愿者,我之所以要把这个事件与读者分享,就是希望让更多的父母懂的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亲子沟通时,父母如何把控好自己的情绪,达到亲子都希望的沟通效果,避免悲剧的发生。

01

亲子沟通时

父母为什么总会发火

“我家那个熊孩子,好好跟他说根本不管用,必须发火才行。”

“我在单位累一天了,回到家还得跟熊孩子生气,怎么能忍住不发火呢?”

“我原本不想发火,可说着说着就忍不住了。事后自己也后悔,都怪我脾气太急了。”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会经常听到有父母说这些话呢?

归类分析,亲子沟通中易发火的父母大体分为两类:

01

认为耐心跟孩子沟通是无效的

儿子有个同学,属于性格外向,比较淘气的类型。

他妈妈经常会因为孩子不断犯错而批评他。用他妈妈的话说“三天一小批,五天一大批。”

母子冲突严重的时候,妈妈甚至会忍不住摔杯子。

难怪这位妈妈自我解嘲地说:“我们家的杯子经常换新的,以后我应该买摔不坏的杯子。”

我曾经问这位妈妈,为什么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动怒使用全武行呢?

这位妈妈信誓旦旦的说:“好好说根本不管用,全当耳旁风,只有揍了他才能见效,每次都是这样。”

由此看来,立竿见影的效果鼓励强化了妈妈的行为,她已习惯了这样的育儿方式,所以批评孩子的时候,她从没想过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好好跟孩子沟通。

从短期看,这种教育方式似乎有效。

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方式暗藏隐患,根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用极端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如此的处事方式,就像刀尖上的舞者,保不齐什么时候就会出事,到那时再后悔,为时晚矣。

02

父母本身积累的负面情绪比较多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才济济,竞争无处不在。

作为一个成年人,每天都要面对来自社会、职场、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负面情绪的累积也在所难免。

我们常说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不然,真正让成年人情绪崩溃的,往往不是某一件单一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量的时候,哪怕是很小的一个触点,也会引发山洪暴发。

特别是面对处于弱势的孩子时,父母更容易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曾看过一个新闻:

一名男子因为高速超载,被交警拦下扣分罚款后,竟一时恼怒,将年仅3岁的儿子从车里拉出,甩到马路上,嘴里还大喊道:“这孩子我不要了!”

图片

尽管此时孩子的头磕破了,却仍快速爬起来,一边大哭,一边抱着男子的腿直喊“爸爸”。

而男子则仍旧处于负面情绪爆发之中,丝毫没有在乎孩子的感受。

真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来自身体和心灵的痛!

脾气人人有,不发是高手。

为人父母,绝不能因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殃及到孩子。

02

应对攻略

有人说衡量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是年龄,而是安放情绪的能力。

那么,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该如何控制好情绪,与孩子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呢?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1

自我状态检索

当父母想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检索自己的状态。

只有父母有一个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保证亲子间有效平和的沟通。

具体可以通过三个问题进行判断:

①今天有遇到很多烦心事吗?

②今天的身体状况好不好?

③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压力?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出当前自己是否被负面情绪包裹。

如果发现此时自己不在状态,即使有再重要的事情需要沟通,也千万不要硬着头皮去沟通,因为这样极有可能导致一个相对比较糟糕的结果。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应该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小孩?”

图片

其中,有一个网友的留言获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

图片

从留言中我们看到,网友的妈妈非常会把控自己的情绪。

当她感觉到自己处于负面情绪时,会提醒孩子“妈妈心情不好,可以让妈妈一个人待会吗?你去旁边自己玩好吗?”

短暂的独处,既可以帮助妈妈尽快调整情绪,同时又可以防止妈妈把负面情绪迁怒到孩子身上,有效避免了亲子冲突的发生。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深以为然。

网友从妈妈身上学会了控制情绪,因而成长为一个幸福指数极高的人!

难怪网友纷纷夸赞这位伟大的妈妈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2

认真思考四个问题

拥有良好的自我状态,仅仅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关键还要在沟通前想清楚四个问题:

①要跟孩子沟通什么问题?

②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③能否平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④能否接受孩子表达出来的想法?

这是有效沟通的第二步,同时也是关键一步。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电话里朋友是大倒苦水。

她的儿子去年上一年级,因为疫情原因,孩子一年级上学期几乎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家上网课,所以尽管已经是下学期了,但仍没有适应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

每天状况百出,不是上课交头接耳,就是不完成家庭作业,老师不得已总给朋友打电话,以至于朋友看到老师的电话就心里发怵。

白天憋了一肚子气,等孩子放学回家一进门,朋友就劈头盖脸一通怒吼,咸的淡的一股脑儿脱口而出,鸡飞狗跳的日子成了常态。

发完了牢骚,朋友唉声叹气地说:“我真佩服那些生二胎、三胎的家庭,我们家就这一个,我都快被折腾死了。”

据我了解,朋友家的现状并不是个例。

很多家庭都因为孩子整日争吵不断,家庭氛围压抑,亲子关系僵化。甚至父母被孩子气生病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是因为父母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就盲目跟孩子沟通,以至于越说牵扯的事越多,越说越来气,结果事与愿违,想解决的事没解决,反而弄得不欢而散。

鲁迅曾说过:“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是没有想的功夫,而在有功夫的时候没有想。

所以,在跟孩子沟通之前,父母一定要认真思考上面提出的四个问题。

如果问题都想通了,想透彻了,那么,就基本可以保证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至于说着说着就发起火来。

我把这个方法告诉朋友,让她试着实践。

昨天她又打来电话,告诉我用了这个方法,破天荒地没跟儿子发火。

有人说孩子99%的优秀,都来自父母1%的改变。

看来朋友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写在最后

从男孩出事到现在,已经过去近半年的时间了。

每当我走过他家楼下,总会不自觉地抬头看他家的窗户。

自从男孩出事后,他家的灯从没亮过。

有邻居说男孩出事的当天,他父母就因悲伤过度双双住进医院。

男孩的离去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碎,或许他的父母永远都走不出丧子的痛苦。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相信男孩的父母一定会更理性地对待孩子的问题,一定会换一种方式跟孩子沟通。

那么,一家人仍会在万家灯火中享受其乐融融。

情绪是一个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拥有把控情绪的能力,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助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