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牟平有这样一家老商号

 网上资料_收藏 2023-06-2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胶东一带的老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牟平“常大兴”商号的,至于这个商号的来龙去脉,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现在审视一下“常大兴”这个百年“老店”的兴衰过程,或许对我们有些启迪。

  为使族中贫困者有生计而建“常大兴”商号

        牟平西门里常家巷常氏是个大家族。其先祖曾先后随洪武皇帝朱元璋、燕王朱棣征战有功,升任武略将军、世袭水军左卫前所副千户。明正统间,传至三世常忠,任宁海卫金山左所千户,遂定居金山卫(现牟平金山寨一带)。至第七代常康,考中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官至云南按察司副使,从常康始,常氏这一重要分支开始定居宁海州城内,繁衍而成常家巷。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家巷常氏家族内部就逐渐分化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层次,自然有穷有富。至清嘉庆二十年(1815)左右,有几家贫困农民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去恳求本族首富常世淦,能否出资办个小商号,让他们这些穷哥们有个差事,好养家糊口。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常世淦是常氏家族十二代传人,其家承先业善骑射,累试第一,后中武秀才,其“性淳厚,笃孝友,富而好施”。嘉庆十六年(1811)胶东各县“夏大旱、秋大水,禾歉收”,至十七年形成了遍及全境的大饥荒。常世淦带头捐粮捐钱,“邑中绅富,遂群起风从”,知州胡道垠高兴地说:“有了这个人带头,十几万人就有救了。”其一生“每遇凶岁,散发财粟以为常,至城池道路,桥梁祠宇,凡有兴役,必捐资督工以成其事。”这样一个大善人,听了族中贫困者的请求,自然起了怜悯之心,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考虑到这些人没有经商经验,常世淦就先在城西门里路北辟出几间小屋,拿出一部分资金,开一酒铺,让他们专营自酿的黄酒。有了买卖,总得起个名字,常世淦就给起了个“常大兴”的名号,寓意买卖越做越大,生意兴隆发达的意思。有了生意和名号,“常大兴”商号就开张营业了。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众伙计努力奋斗“常大兴”日益兴隆

       常世淦父子都有功名土地,族侄多腾达,并不计较商号盈亏,虽然挂着老板的名义,实际上并不去理会“常大兴”的生意,任由他们自由发挥。“常大兴”的几个伙计突然间有了生意可做,简直是天上掉下个馅饼,再加上有常世淦大老板罩着,哪有不拼命干的道理。所以,人人都卯足了劲,恨不得一人顶上两个人干。卖了一段时间黄酒,生意有了起色又兼卖烧酒,自家酿的酒不够卖又去外地采购。几年下来,就有了不少盈利。常世淦一看这些伙计都是可塑之才,就对这家商号有了兴趣,索性把生意往大里做。于是添加了部分资金,租赁了两只帆船,留下几个人继续经营酒类,让余者去搞货运贸易。他们北到丹东营口等地贩运木料,南至连云港、宁波、上海贩运粮食南货。海运贸易,获利甚巨,十几年过去,资本积累就相当可观。

        开始创业的穷伙计们很珍惜当时的生意,都以“常大兴”为家,有了利润,因过怕了穷日子,就建议常世淦拿出一部分资金购置山峦土地。山峦土地风吹不走,雨淋不走,最保险。

        清道光年间(1822—1850),宁海州柞蚕丝织业兴盛,宁海绸名望极高,内外销两旺。常世淦当机立断,立即转行,摒弃了酒铺与海运贸易,在西南营子(今西桂里村)建厂房,买设备,招兵买马,开起了宁海州城内唯一一家柞丝纩坊。由于他们资金充足,人心齐干劲大,收茧、煮茧、纩丝、晾晒,然后制成茧绸,一条龙生产,效率极高。加之丝绸销路广,至鸦片战争(1840年)前,纩坊已形成相当规模,盈利颇丰。有了利润,又购买了些山峦土地,至此“常大兴”已有土地八千余亩,山峦一千余亩。他们又趁资金充裕,开设了米行、粮店、绸缎庄、布行、杂货店等商铺,形成了一个企业联合体。这时的“常大兴”,不仅在是牟平的地盘上首屈一指,在整个胶东地区,也都颇具实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