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2型糖尿病(T2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而疾病早期(如确诊后的前3年)血糖控制不佳是这部分人群心血管不良结局的关键风险因素。既往研究提示,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进行强化血糖控制,可为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带来潜在长期获益,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遗留效应(legacy effect)”。 事实上,UKPDS试验的随访结果表明,近期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是停止强化治疗(磺脲类/胰岛素),其仍可从强化血糖控制中获益。然而,既往所有探索“遗留效应”现象的研究,采用的治疗药物均未包含新型口服降糖药,如对心血管健康有明确益处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因此,利用新型降糖药进行早期治疗是否能减轻血糖控制不佳带来的有害后果,目前尚不明确。 近日,《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发表的一项重磅研究表明,SGLT-2抑制剂可减弱糖尿病诊断后早期血糖控制不佳遗留的长期危害。对于无法快速达到推荐血糖控制目标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在疾病前期采用SGLT-2抑制剂进行治疗或许可以成为这部分患者的一种推荐策略。 截图来源: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 既往meta分析研究证实,SGLT-2抑制剂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事件(如心血管疾病死亡、心力衰竭)和其他临床不良结局(如肾脏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此外,大型队列研究的分析数据也表明,SGLT-2抑制剂能降低2型糖尿病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当前论文假设,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利用SGLT-2抑制剂进行治疗或许能对患者的脉管系统产生长期有益作用,而这种有益作用可能与是否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无关。为了证实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对意大利一项大型临床登记研究(AMD Annals Initiative)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纳入了251339例新确诊2型糖尿病且基线时未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并分析了确诊后早期不同的HbA1c平均水平与后期(患者后续平均随访4.6±2.9年)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中的后期心血管疾病复合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卒中、冠状动脉或外周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或外周旁路手术。 整体队列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确诊后的前1年、前2年还是前3年,在此期间HbA1c平均水平7.1%~8%或>8%的患者相较于HbA1c平均水平≤7%(推荐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后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风险均明显升高。其中,确诊后前3年HbA1c平均水平>8%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最高(HR=1.33;95%CI:1.063~1.365)。 换言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确诊后的前1年、前2年或前3年)血糖控制不佳的确与心血管不良结局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还显示,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确诊后的前1年或前2年)采用SGLT-2抑制剂进行治疗,消除了血糖控制不佳与心血管不良结局之间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在血糖控制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与早期未接受SGLT-2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相比,早期接受SGLT-2抑制剂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遗留效应”明显被减弱。 总体而言,当前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新确诊且未伴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疾病早期(确诊后的前3年)血糖控制不佳与心血管疾病后续风险增加有关。但是,若这类患者在确诊后的前2年接受SGLT-2抑制剂进行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与后续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这种相关性则不再明显。 论文强调,SGLT-2抑制剂潜在消除了“遗留效应”现象的发生。因此,利用SGLT-2抑制剂进行早期治疗有望为2型糖尿病确诊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带来长期获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