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律诗“通韵三格”例说(修改稿)

 芙蓉书阁 2023-06-24 发布于广东

 唐宋律诗“通韵三格”例说

芙蓉书阁|邓旺林

       北宋黄朝英《缃素杂记》(注1)中记唐代郑谷、僧齐己等人(注2)“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缪矣。’”(见该书《补辑》部分)。本文所谓“通韵三格”(下简称“三格”)即指郑谷等人所谓葫芦韵、辘轳韵和进退韵(“格”或写作“韵”,或写作“体”)。

“三格”是对四联八句的普通律诗(不含超过八句的排律和只有六句的短律)的三种通韵(或者说借韵)方式的形象化称谓。普通律诗别称“四韵”(此“韵”指的是韵字而非韵部)。即使其首句入韵,实有五韵,亦仍称“四韵”。例如:

〔晚唐〕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

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看月生。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郑谷等人说辘轳韵“双出双入”,进退韵“一进一退”,也是不管首句的用韵与否。只是葫芦韵应算上首句的用韵,以五韵(“先二后四”似是“先二后三”之误)为准,属于例外。

在郑谷等人的规定中,“三格”律诗的韵字,无论是四个还是五个,均分属于具有通押关系的两个韵部。如果我们用A、B来代表这两个韵部的话(以第二句的韵脚字所属的韵部为A。A不一定属于本韵(注3)),那么,葫芦格为“AABBB”,辘轳格为“AABB”,进退格则是“ABAB”。

下面我们以唐宋通韵律诗为例来了解一下“通韵三格”有关方面的情况。对于诗中韵字,均按王力教授的做法,依平水韵(注4)确定其所属韵部。

王力教授(注5)在其《汉语诗律学》一书(注6)中,对所引用的唐宋近体诗所用韵字均按平水韵来确定其所属韵部(他还说:“若说唐宋诗人用韵是依照《平水韵》的,虽然在历史上说不过去,而在韵部上却大致不差。”(注7))”。例如苏轼的七律《竹阁》:“海山兜率两茫然,古寺无人竹满轩。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两丛恰似萧郎笔,十亩空怀渭上村。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此诗中的五个平声韵字,按《集韵》(注8)看来,“然”属下平“一先、二”二韵(平水韵合为“下平一先”)中的韵,“轩、言”属上平“二十二”韵,“孙、村”属上平“二十三”韵;而按平水韵,“然”属“下平一先”,而“轩言孙村”均属“上平十三”。王力教授将苏轼此诗作为“以”(即首句用先韵,余用元韵)之例,显然是以平水韵为依据。

平水韵“上平十三”由唐宋诗韵中的“”三韵归并而成。清代词学专家戈载说过:“元、魂、痕本为三韵,元可以入寒、删,魂、痕可以入真、文”(详见戈载《词林正韵》(注9)第二卷《词林正韵发凡》)。故在戈载的词韵系统中,此三韵中的“”与“魂痕”并不同部:“”在第七部,而“魂痕”在第六部(详见戈载《词林正韵》第三卷)。而吴丈蜀研究员和王步高教授也是将“上平十三”一分为二,一部分与平水韵的“真文”二韵通押,另一部分则与平水韵的“寒删先”通押。(详见本人《从平水韵“上平十三元”的“左右逢源”说起》一文(注10))。为减少争议,凡以互通的近体诗本文均不收录,而按平水韵属于“上平十三”者,亦依唐宋诗韵分别记为””三者之一。

所选例诗中平声韵字所属韵部间有无邻韵关系,可否相通,我们也主要以王力教授、吴丈蜀研究员和王步高教授关于近体诗邻韵系统的介绍为依据。(注11)

一、“通韵三格”的事实依据

“通韵三格”其实早在郑谷等人“共定今体诗格”前就都已存在。下各举数例为证。

(一)葫芦格诗(“AABBB”)

李商隐(813—858)至少写有两首葫芦格诗:

《无题二首》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冬冬东东东】

《茂陵》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妆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肴肴萧萧萧】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进士储嗣宗也写过这类诗:

《过王右丞书堂二首》其一

澄潭昔卧龙,章句世为宗。独步声名在,千岩水石空。

野禽悲灌木,落日吊清风。后学攀遗址,秋山闻草虫。【冬冬东东东】。

李商隐和储嗣宗都是远早于郑谷的诗人。还有与郑谷基本同时的李洞(?-893?)和僧子兰也都写有葫芦格五律:

李洞《送张乔下第归宣州》

诗道世难通,归宁楚浪中。早程残岳月,夜泊隔淮钟。

一镜随双鬓,全家老半峰。无成来往过,折尽谢亭松。【东东冬冬冬】

子兰《华严寺望樊川》(注12)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雪碛回寒雁,村灯促夜舂。旧山归未得,生计欲何从。【东东冬冬冬】

(二)辘轳格诗(“AABB”)

1、刘禹锡(772—842)《贞元中侍郎舅氏…》(注13)(835年)

曾作关中客,频经伏毒岩。晴烟沙苑树,晚日渭川帆。

昔是青春貌,今悲白雪髯。郡楼空一望,含意卷高帘。【△咸咸盐盐】

2、李贺(790—816)《示弟》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一作“十”)日馀。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一作“独”)能在,人间底事无。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鱼鱼虞虞】

3、崔珏(注14)《水精枕》

千年积雪万年冰,掌上初擎力不胜。南国旧知何处得,北方寒气此中凝。

黄昏转烛萤飞沼,白日褰帘水在簪。蕲簟蜀琴相对好,裁诗乞与涤烦襟。【蒸蒸蒸侵侵】

王力教授等人认为韵独用(无邻韵),其实不然。与“”等通押的近体诗不少(可参看本人《例说侵韵也有邻韵》一文(注15)),此诗便是通押的典型实例。

(三) 进退格诗(“ABAB”)

1、李贺《追赋画江潭苑四首》其四(815年)

十骑簇芙蓉,宫衣小队红。练香熏宋鹊,寻箭踏卢龙。

旗湿金铃重,霜乾玉镫空。今朝画眉早,不待景阳钟。【冬东冬东冬】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翰林院编修汪师韩在其《律诗通韵》(注16)一文中说李贺这首诗“开后人辘轳、进退之格”。

李贺还有一首写于813年的五律《竹》: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一作“垂”)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此诗用韵按平水韵看是【△真元真元】,属于进退格诗;而按《唐韵》看则是【△真痕真魂】,为“ABAC”式(按:C与A、B也具有邻韵关系,下同)不属进退格诗。也许正因为如此,故汪翰林未将李贺这首早于前首的诗作为“开后人辘轳、进退之格”之作。

2、唐彦谦(?—893? )《道中逢故人》(887年)

兰陵市上忽相逢,叙别殷勤兴倍浓。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愁牵白发三千丈,路入青山几万重。行色一鞭催去马,画桥嘶断落花风。【冬冬东冬东】

李商隐他们应该无意为律诗的通韵创立“诗格”,他们只是并不认为“近体诗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王力教授语(注17)),而他们这些诗的用韵形式,有可能正是郑谷等人提出“三格”的事实依据。

二、五代及两宋“三格”通韵律诗举例

“三格”诗在唐代及五代还是比较罕见。到了宋代,尤其是到了南宋,就不但数量多了,而且作者往往还在诗题中标明用的是哪一格(体)。

下面我们将已找到的五代及两宋期间(少数属宋末元初)的“三格”诗分类列举如下。在各类例诗中,均以作者出生时间的先后为序(部分诗人生卒年不详,参考相关资料来定位,可能有误)。

为节省篇幅,以下例诗一般不录全诗,只记诗的体裁、标题、首句及偶数句的句末字(依其在诗中的先后顺序记录于方括号“[]”中),各韵字所属韵部名称亦依次记录于方头括号“【】”中(首句末字属仄声时用△表示)。

(一)葫芦格诗(AABBB

1、〔五代入宋〕刘兼

(1)七律《新蝉》[容踪风红功]【冬冬东东东】

(2)七律《蜀都春晚感怀》[披追泥堤啼]【支支齐齐齐】

2、〔北宋〕丁谓(966—1037)七律《次韵和进真宗七言四韵》[中丰庸逢容]【东东冬冬冬】

3、〔北宋〕欧阳修1007—1072七律《寄答王仲仪太尉素》[翁攻容钟农] 【东东冬冬冬】

4、〔北宋〕王安石(1021—1086)七律《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涂岖虚书疏]【虞虞鱼鱼鱼】

首句为“少喜功名尽坦涂”。据《康熙字典》记:“涂”作为水名时与“滁”同,在《广韵《集韵》中属韵。

5、〔北宋〕黄庭坚(1045—1105)

(1)七律《漫书呈仲谋》[衫衔三谈南]【咸咸覃覃覃】

(2)七律《次韵寅庵四首》其三[鱼锄区酥徒]【鱼鱼虞虞虞】

6、〔北宋〕张耒(1054—1114)

(1)七律《春日》[盘乾还颜闲]【寒寒删删删】

(2)七律《宿泗州戒坛院》[扃棂灯凌膺]【青青蒸蒸蒸】

7、〔南宋〕陆游(1125—1210)

(1)七律《绍兴中与陈鲁山……》(注18)[空葱龙钟蛩]【东东冬冬冬】

(2)七律《寄题扬州九曲池》[中戎烽溶农]【东东冬冬冬】

(3)七律《予十许岁即往来云门诸山。今复与诸子来,追念凄然》[初墟趺呼扶]【鱼鱼虞虞虞】

8、〔南宋〕范成大(1126—1193)

(1)七律《元日山寺》[钟冬风笼同]【冬冬东东东】

(2)七律《次韵谢郑少融尚书为寿之作》[星萍平轻生]【青青庚庚庚】

(3)七律《暮春上塘道中》[寒珊山还閒]【寒寒删删删】

9、〔南宋〕杨万里(1127—1206)

(1)七律《新路店道中》[容浓中幪筒]【冬冬东东东】

(2)七律《同王见可、刘子年循南溪度西桥登天柱冈望东山二首》其一[从筇风中翁]【冬冬东东东】

(3)七律《和汤叔度雪》[闲间看单团]【删删寒寒寒】

据《康熙字典》所记,“团”字在《集韵》中兼属“”二韵。若作韵,则此诗用了“”三韵,故诗中“团”字归属韵较为合适。以下各诗中“团”字均属韵。

(4)七律《中书胡舍人玉堂夜直,用万里所和汤君雪韵和寄逆旅,再和谢焉》[闲间看单团]【删删寒寒寒】

(5)七律《督诸军求盗梅州宿曹溪呈叶景伯陈守正溥禅师》[山关团看鞍]【删删寒寒寒】

(6)七律《社日南康道中》 [寒残山间闲]【寒寒删删删】

(7)七律《过主岭》[村门峦看难]【魂魂寒寒寒】

按平水韵看,此诗为【元元寒寒寒】。无论按《集韵》看还是按平水韵看,此诗均属郑谷等人所定之葫芦格诗。

10、〔南宋〕虞俦(1140?—1205?)七律《和王诚之群圃胜集》[并清屏听亭]【庚庚青青青】(首联“何人浪说四难并,此地追随眼更”)

(二)辘轳格诗(“AABB”)

1、〔五代入宋〕刘兼

(1)七律《昼寝》[重慵龙蒙风]【冬冬冬东东】“AAABB”(首句为“花落青苔锦数重”)

(2)七律《春夕寓兴》[萱宽源团湲]【元寒元寒元】“BAABB”

2、〔北宋〕宋太宗赵炅(939—997。976—997在位)

(1)七律《逍遥咏》其三[虚疏居殊夫]【鱼鱼鱼虞虞】“AAABB”

(2)七律《逍遥咏》其四[沪虚书驹殊]【△鱼鱼虞虞】“△AABB”

(3)七律《逍遥咏》其十一[居疏书殊殊]【鱼鱼鱼虞虞】“AAABB”(第六句为“壬子丙丁异境殊”,末句为“阴功及物最玄殊”)

(4)七律《逍遥咏》其十五[初模殊徐躇]【鱼虞虞鱼鱼】“BAABB”

赵炅有律诗《逍遥咏》200首,20首为一组,共10组,五律、七律各5组。此四首七律中,前2首载《御制逍遥咏》卷六,后2首载《御制逍遥咏》卷十。

3、〔北宋〕苏轼(1037?—1101)七律《奉酬仲闵食新面汤饼,仍闻籴麦甚盛,因以戏之》[岐霏衣诗饥]【支微微支支】“BAABB”(末句为“满籴千箱待一饥”)

4、〔北宋〕黄庭坚

(1)七律《同世弼韵作寄伯氏在济南兼呈六舅祠部》[蓝谈南衫衔]【覃覃覃咸咸】“AAABB”

(2)七律《次韵寅庵四首》其一 [事图都居胥]【△虞虞鱼鱼】“△AABB”

(3)七律《次韵寅庵四首》其二[居隅吴闾书]【鱼虞虞鱼鱼】“BAABB”

(4)七律《谢送宣城笔》[距须无鱼书]【△虞虞鱼鱼】“△AABB”

黄庭坚另有一首作于1083年的七律《赠郑交》:“高居大士是龙象,草堂丈人非熊罴。不逢坏衲乞香饭,唯见白头垂钓丝。鸳鸯终日爱水镜,菡萏晚风彫舞衣。开径老禅来煮茗,还寻(一作“穿”)密竹径中归。”此诗“四韵”所属韵部依次为【支支微微】,属辘轳格,因此诗似属拗律故不录。

5、〔北宋〕张耒

(1)五律《手种芭蕉秋来特盛成二大丛》[瘠丛风重冬]【△东东冬冬】“△AABB”

(2)五律《送胡唐臣赴苏州佥判》[马衫帆谈南]【咸咸覃覃】“△AABB”

(3)七律《不出偶成二首》其一[亭扃婷营粳]【青青青庚庚】“AAABB”

(4)七律《晚发寿春浮桥望寿阳楼怀古[高涛牢朝遥]【豪豪豪萧萧】“AAABB”

(5)七律《十二月十七日移病家居成五长句》其一[雪馀书揄孤]【鱼鱼虞虞】“△AABB”

(6)七律《不出偶成二首》其一[亭扃婷营粳]【青青青庚庚】“AAABB”

(7)七律《春阴二首》其一[低威衣泥携]【齐微微齐齐】“BAABB”

(8)七律《八月六日西风极凉如十月间晨起偶题》[归悽鸡稀衣]【微齐齐微微】“BAABB”

6、〔宋〕(指南北宋之交)周紫芝(1082—1155)

(1)七律《抄宛邱先生集见和许贵州诗,因以悼之》[途除书腴奴]【虞鱼鱼虞虞】“BAABB”

(2)七律《须江暮春杂题三首》其三[衣晖归旗期]【微微微支支】“AAABB”

7、〔南宋〕范成大\七律《次韵龚养正病中见寄》[车隅濡馀书]【鱼虞虞鱼鱼】“BAABB”

8、〔南宋〕杨万里

(1)五律《过金台望横山塔》[雨风东峰侬]【△东东冬冬】“△AABB”

(2)七律安乐庙头》 [山翻烦餐看]【删元元寒寒】“CAABB”

9、〔南宋〕陈造(1133—1203)

(1)五律《次韵杨宰宿田家》[矫零青僧增]【△青青蒸蒸】“△AABB”

(2)五律《次韵杨宰葫芦格》[坎零青僧增]【△青青蒸蒸】“△AABB”

此诗实为辘轳格诗。诗题中记为“葫芦格”,正所谓张冠李戴。陈造是进士出身,又曾任平江府教授,他应该不会分不清辘轳格与葫芦格。若不是其一时误记或他人传抄时出错,则有可能是杨宰先将辘轳格诗记为“葫芦格”,陈造次韵其诗时则“将错就错”。陈造有多首记为“次韵杨宰”的诗。如七绝《次韵杨宰凌霄花》、五律《次韵杨宰述怀》等。杨宰可能是陈造的朋友或者同僚。

10、〔南宋〕项安世(1153-1208)五律《送李宪权江陵帅双辘轳格》[决非旂移迟]【△微微支支】“△AABB”

11、〔南宋〕方岳(1199-1262)七律《遣兴》其二[劳茅巢豪高]【豪肴肴豪豪】“BAABB”

12、〔南宋〕周密(1232-1298?)五律《山行。用辘轳韵》[首衣归迟旗]【△微微支支】“△AABB”

(三)进退格诗(“ABAB”)

“三格”诗中,进退格诗最多,我们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录。

1、诗题中无标示“诗格”的

1)〔五代〕贯休(832—912)五律《寒望九峰作》[蕖图居枯躇]【鱼虞鱼虞鱼】“BABAB”

2)〔北宋〕王安石

(1)五律《昼寝》(甲子四月十七日午时作)[漫扶如乌胥]【△虞鱼虞鱼】ABAB”(此诗首句为“井径从芜漫”)

(2)七律《北窗》[扶须除无书]【虞虞鱼虞鱼】“AABAB”

3)〔北宋〕李师中(1013—1078)五律《题太空子隐居》[道空松穷龙]东冬东冬】“ABAB”(次联“荒郊自生草,閒地又栽松”)

4)〔北宋〕苏轼

(1)七律《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二首》其一[壶疏都徐躯]【虞鱼虞鱼虞】“BABAB”

(2)七律《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二首》其二[壶疏都徐躯]【虞鱼虞鱼虞】“BABAB”(次韵前首)

(3)五律《望湖亭》(一作《题南康寺重湖轩》)[湖疏孤虚无]【虞鱼虞鱼虞】“BABAB”

5)〔北宋〕黄庭坚

(1)七律《次韵张秘校喜雪三首》其二[往除无书厨]【△鱼虞鱼虞】“△ABAB”

(2)七律《次韵寅庵四首》其四[居疏须鱼无]【鱼鱼虞鱼虞】“AABAB”

6)〔北宋〕陈师道(10531102)七律《兴龙节致语口号》[除铺舒呼涂]【鱼虞鱼虞鱼】“BABAB”(此诗末句为“醉舞行歌塞道涂”。)

7)〔北宋〕晁补之(1053—1110)七律《出都呈十五叔父》[驱衢欤芜馀]【虞虞鱼虞鱼】“AABAB”

8)〔北宋〕张耒

(1)五律《冬夜二首》其一[暮空重风钟]【△东冬东冬】“△ABAB”

(2)五律《冬日杂兴六首》其二[在枯疏呼鱼]“△ABAB”

(3)五律《秀蔓》[老疏呼蔬沽]【△鱼虞鱼虞】“△ABAB”

(4)七律《寄荣子雍三首》其二[禅湾难闲珊]【先删寒删寒】“CABAB”

(5)七律《二十三日即事》[峡矶眉威诗]【△微支微支】“△ABAB”

(6)七律《北堂斋居示秬秸》[单寒閒翰还]【寒寒删寒删】“AABAB”(此诗首句为“穷腊贫家絺纻单”)

(7)七律《舟中书事》[难看间餐山]【寒寒删寒删】“AABAB”

(8)七律《冬日书事》[乾翻寒言翰]【寒元寒元寒】BABAB”

9)〔宋〕韩驹(1080—1135)五律《某顷知黄州,墨卿为州司录今八年矣,邂逅临川,送别二首》其二[此苏胥夫锄] 【△虞鱼虞鱼】

此诗次联“今年起安石,不用哭包胥”一作“今年稍安枕,两府并真儒”,如是则此诗“四韵”所属韵部依次为【虞虞虞鱼】,属变式通韵。

10)〔南宋〕陈造\七律《谢邹秘正惠淮白吕判院送酒》[书庐腴舆须]【鱼鱼虞鱼虞】“AABAB”

11)〔南宋〕虞俦\七律《谢杨诚斋寄诗二首》之一(注19)

好句风吹过太湖,炯然百二十骊珠。江西此去传新派,洛下从来见异书。

两地别离俱老大,浮云变化忽须臾。想公不减东园兴,时引诗情上碧虚。【鱼鱼虞鱼虞】“AABAB”

12)〔南宋〕邓深(约生于1162年前后)

(1)五律《送仲敏东归》[里通容东慵]【△东冬东冬】“△ABAB”

(2)五律《寄徐广文》[径居无书须]【△鱼虞鱼虞】“△ABAB”

(3)七律《寄月湖先生兼简渭叟》[从中容风浓]【冬东冬东冬】“BABAB”

(4)七律《夏日寓山斋》[从踪风供同]【冬冬东冬东】“AABAB”

(5)七律《赠唐道士》[衣时归诗非]【微支微支微】“BABAB”

(6)七律《月湖楼晚霁呈侍郎》[堤时飞知归]【齐支微支微】“CABAB”

(7)七律《谒赵徽猷》[关安颜寒斑]【删寒删寒删】“BABAB”

(8)七律《再用韵》(徽猷诸子坐间和前韵,于是得之)[关安颜寒斑]【删寒删寒删】

13)〔南宋〕周必大(1126—1204)七律《陈宰有诗来迎次韵》(丁亥十一月十九日)[馀徂书驱除] 【鱼虞鱼虞鱼】“BABAB”

14)〔南宋〕杨万里

(1)五律《午憩马家店》[路侬中峰风]【△冬东冬东】“△ABAB”

(2)五律《九月三日喜雨,盖不雨四十日矣》[旱须馀铺居]【虞鱼虞鱼】“ABAB”

(3)五律《过池阳舟中望九华山》[迈春云新分]【真文真文】“ABAB”

(4)五律《阻风乡口一日诘朝船进雨作再小泊雷江三首》其三[了生青明屏]【庚青庚青】“ABAB”

(5)五律《罗元通挽诗》[北南衫谈镵]【△覃咸覃咸】“ABAB”

(6)七律《谢潭帅余处恭左相遣骑惠书送酒三首》其一[戎雄峰同冬]【东东冬东冬】“AABAB”

(7)七律《归涂观刘寺新叠石山》[胸空峰珑钟]【冬东冬东冬】“BABAB”

(8)七律《题子文弟南溪奇观》[湖居壶初图]【虞鱼虞鱼虞】“BABAB”

(9)七律《贺澹庵先生胡侍郎新居落成二首》其一[扶无庐须如]【虞虞鱼虞鱼】“AABAB”

(10)七律《野炊白沙沙上》[涂珠庐芦渠]【虞虞鱼虞鱼】“AABAB”(此诗首句为“半日山行底路涂”。)

(11)七律《谢淮东漕虞寿老宝文察院寄诗二首》其一[湖珠书臾虚]【虞虞鱼虞鱼】“AABAB”

(12)七律《丙戌上元后和昌英叔李花》[山繁间看攀]【删寒删寒删】“BABAB”

(13)七律《瑞庆节日同王式之诣云际寺满散》[间端山寒班]【删寒删寒删】“BABAB”

(14)七律《送颜几圣龙学尚书出守泉州二首》其一[寒间官还看]【寒删寒删寒】“BABAB”

(15)七律《喜雨》[情声屏惊瓶]【庚庚青庚青】“AABAB”

(16)七律《朱伯勤同子文弟、幼楚侄来访书事》[横明亭平青]【庚庚青庚青】“AABAB”

(17)七律《夏夜诚斋望月》[庭明冰生鬙]【青庚蒸庚蒸】“CABAB”

15)〔南宋〕项安世

(1)五律《除夕宿武陵邸中》[客停行萍茎]【△青庚青庚】“△ABAB”

(2)七律《过无锡寄沈知县(季丰)》[虹蓬逢桐容]【东东冬东冬】“AABAB”

(3)七律《送湖南卢提刑赴召三首》其二[穷公侬风逢] 【东东冬东冬】“AABAB”

(4)七律《送杨主簿》其一[生行庭城星]【庚庚青庚青】“△ABAB”(首联“诚斋四海一先生,诗满江湖以字行”)。

16)〔南宋〕戴复古(1167—1248?)

(1)五律《庚子荐饥》其六[歉凶穷钟芃]【冬东冬东】

(2)五律《归舟已具,李宪楼仓有约,盗贼梗道,见避乱者可怜》其二(二首选一)[舍涂蔬无居]【虞鱼虞鱼】

(3)五律《世事》[梦闲栏山看]【删寒删寒】

17)〔南宋〕洪咨夔(1176—1236)

(1)五律《敬用老人功臣净土院韵》[寺闾须鱼图]【△鱼虞鱼虞】“△ABAB”

(2)七律《生朝前一日过隆庆十里,得老人书中诗。因用尊韵》其一[空鸿松翁容]【东东冬东冬】“AABAB”

(3)七律《生朝前一日过隆庆十里,得老人书中诗,因用尊韵》其二[空鸿松翁容]【东东冬东冬】“AABAB”

(4)七律《敬和大人新年韵》[食疑非累衣]【△支微支微】“△ABAB”

18)〔南宋〕刘克庄(1187-1269)七律《丘君双荐前尹古田三年,有遗爱。邑人以为可继阳岩侍郎洪公。今尹孝感又将满。小诗将行》[古浓风封翁]【△冬东冬东】“△ABAB”

19)〔南宋〕周文璞(1216年前后在世)\五律《送道人归华阳》[禁醪庖高敲]【△豪肴豪肴】“△ABAB”

20)〔南宋〕刘子澄(1220年进士)

(1)五律《游石门县层山流杯亭观卓锡泉》 [古图初枯锄]【△虞鱼虞鱼】“△ABAB”

(2)五律《董宰见和用韵留别》[送图初枯锄]【△虞鱼虞鱼】“△ABAB”

(3)七律《登祝融宿上封寺诗》[齐依低衣嘶]【齐微齐微齐】“BABAB”

21)〔南宋〕方岳\七律《饶监丞惠诗有“未能上下逐东野”之句,次韵寄呈》[郊茅劳胞高]【肴肴豪肴豪】“AABAB”

22)〔南宋〕 胡仲弓(1266前后在世)

(1)五律《哭墓》[待违时衣思]【△微支微支】“△ABAB”

(2)五律《病后》[后无疏孤书]【△虞鱼虞鱼】“△ABAB”

(3)五律《法山寺》[里山寒閒单]【△删寒删寒】“△ABAB”(三联“斋馀飞鸟下,定后野僧閒”)

(4)五律《颐斋联日有事于琛亭赋诗聊为解嘲》[事亭生腥清]【△青庚青庚】“△ABAB”

(5)七律《次梅庄守岁韵》[馀除符书榆]【鱼鱼虞鱼虞】“AABAB”

(6)七律《夜饮赵明府归来偶成》[醺樽分魂云]【文魂文魂文】“BABAB”

(7)七律《次林明府清源洞壁间韵》[山间寒还官]【删删寒删寒】“AABAB”

(8)七律《次秀野使君见寄》[庭冰苓膺丁]【青蒸青蒸青】“BABAB”

23)〔宋末〕柴望(1212—1280)七律《越山》[青兴屏陵星]【青蒸青蒸青】“BABAB”

24)〔宋末元初〕方逢辰(1221-1291)七律《和刘府判》(名夔,相人)[空风峰同松]【东东冬东冬】“AABAB”

2、诗题中标示“进退格”(含“进退韵”)的

1)〔北宋〕李师中\七律《送唐介。进退韵》[与难山寒还]【△寒删寒删】“△ABAB”

2)〔南宋〕王十朋(1112—1171)七律《万孝全赠金华洞石名“雪洒遥峰”,作进退诗次韵》[奇遗飞时归]【支支微支微】“AABAB”。王十朋是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第一。

3)〔南宋〕杨万里

(1)五律《自金陵得郡西归。晓发梅根市,舟中望九华山。进退格[白红蓉中松]【△东冬东冬】“△ABAB”

(2)五律《过若山坊。进退格》[幄云人分新]【△文真文真】“△ABAB”

(3)五律《再入城,宿张氏庄早起。进退格》[昼明灯更冰]【△庚蒸庚蒸】“△ABAB”

(4)七律《过淮阴县题韩信庙。前用唐律,后用进退格》其二[雄功钟弓松]【东东冬东冬】“AABAB”

(5)七律 《万花川谷海棠盛开。进退格》[丛中重匆醲]【东东冬东冬】“AABAB”

(6)七律《进退格寄张功父、姜尧章》[翁功锋穷封]【东东冬东冬】“AABAB”

(7)七律《九日招子上、子西尝新酒。进退格》[东龙中逢红]【东冬东冬东】“BABAB”

(8)七律《与长孺共读东坡诗。前用唐律,后用进退格》其二[书鱼无渠须]【鱼鱼虞鱼虞】“AABAB”

(9)七律《嘲淮风。进退格》[船关寒山看]【先删寒删寒】“CABAB”

(10)七律《雪后寄谢济翁、材翁联骑来访。进退格》[来回阶杯柴]【灰灰佳灰佳】“AABAB”

(11)七律《过甓社诸湖。进退格。东西长七十里,南北阔五十里》[平惊冰行胜]【庚庚蒸庚蒸】“AABAB”

(12)七律《题龟山塔。前一首唐律,后一首进退格》其二[频情层明僧]【真庚蒸庚蒸】“CABAB”

王力教授曾说:“现代诗人以真庚通押,删咸通押之类,纵然用于首句,亦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旧规。”(注20)其实真庚通押、删咸通押在宋诗中并不少见。

(13)七律《重台九心淡紫。进退格》[绡饶梢妖包]【萧萧肴萧肴】“AABAB”

此诗为《咏绩溪道中牡丹二种》其二。“其一”首句借韵,属“孤雁入群”式七律。

(14)七律《雨霁看东园桃李,行溪上。进退格》[烦园间繁山]【元元删元删】“AABAB”

4)〔南宋〕唐士耻(1225年前后在世) 

(1)七律《效进退律赋水乡三实》其一[珑风钟蓬秾]【东东冬东冬】 “AABAB”

(2)七律《效进退律赋水乡三实》其二[姿飞芝衣施]【支微支微支】“BABAB”

唐士耻七律《效进退律赋水乡三实》共三首,第三首不属进退格(见后)。

5)〔南宋〕方岳

(1)七律次韵赵同年赠示进退格》其一[龙公逢同钟]【冬东冬东冬】“BABAB”

(2)七律次韵赵同年赠示进退格》其二[龙公逢同钟]【冬东冬东冬】“BABAB”(次韵前首)

6)〔南宋〕徐集孙\七律《雨中用进退格》[阴伸心贫霪]【侵真侵真侵】“BABAB”。

此诗二韵互通,也是韵并非独用之例。

7)〔南宋〕胡仲弓\七律《次雪舟进退韵》[刀跎高多骚]【豪歌豪歌豪】“BABAB”

8)〔宋末元初〕金履祥(1232—1303)七律《进退格送苏金华解官东归》[去韦资肥墀]【△微支微支】“△ABAB”

3、诗题中记为其他名目的(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辘轳体”)。

1)〔五代〕李建勋(873?—952)五律《柏梁隔句韵诗》[柳君人云尘]【△文真文真】“△ABAB”

2)〔南宋〕杨万里

(1)五律《霜塞辘轳体二首》其二 [火炉疏无书]【△虞鱼虞鱼】“△ABAB”

(2)五律《城上野步用辘轳体》[暖怀开鞋来]【△佳灰佳灰】“△ABAB”

(3)七律《重九日雨仍菊花未开。用辘轳体》[违稀枝衣诗]【微微支微支】“AABAB”

(4)七律《碧落堂暮景辘轳体》[余虚无书扶]【鱼鱼虞鱼虞】“AABAB”

(5)七律《谢襄阳帅杨侍郎。用辘轳体》[清兄经情星]【庚庚青庚青】“AABAB”

(6)七律《夏日小饮,分题得菱,用辘轳体》[生嵘冰明陵]【庚庚蒸庚蒸】“AABAB”

3)〔南宋〕项安世\七律《任以道总干生日。辘轳体》[童冲胸洪容]【东东冬东冬】“BAABA”

此诗首联为“身长如玉脸如童,抱朴存真道气冲。”《康熙字典》记“冲”在《集韵》等中兼属“”二韵。义为通道或折冲等时属韵,义为涌搖或虛、和、深等时属韵。

4)〔南宋〕周文璞\五律《辘轳体》[时诗溪儿泥]【支支齐支齐】“AABAB”

5)〔南宋〕方岳\七律《餐雪。辘轳体》[供功松宫峰]【冬东冬东冬】“BABAB”(此诗首句为“酒渴来时海不供”)

按:方岳有两首题为“次韵赵同年赠示进退格”的七律(见前),所用之韵与此诗同为【冬东冬东冬】。

陆游也有一首记为“辘轳体”的七律《东山避暑。用辘轳体1199年6月):“避暑穿林随所之,一奴每负胡床随。望秋槁叶先陨,未暮赫日无馀晖。轮囷离奇涧松古,钩辀格磔蛮禽悲。北岩竹间最惨慄,清啸倚石真忘归。”【支支微支微】。因为此诗属于拗体律或古风式律诗(“胡床随”、“无馀晖”“蛮禽悲”均三平尾),故不将其作为例诗。

三、对本文所录“三格”律诗的统计

本文所录“三格”诗共170首。其中进退格诗最多(110首),超过葫芦格诗和辘轳格诗的总和(60首)。当然,这只是就我们所收录的唐宋“三格”诗而言,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三格”诗在唐宋诗坛的实际情况。例如,有不少以《集韵》中“”三韵互通的“三格”诗并未收录(拟于另文选录)。

下面我们将所收录的“三格”诗的有关情况分别说明一下。

1、葫芦格诗(“AABBB”)14人28首。其中4人5首(储嗣宗、李洞、子兰各1,李商隐2),〔五代入宋〕1人2首(刘兼)、〔北宋〕5人7丁谓、欧阳修、王安石各1,黄庭坚、张耒各2),〔南宋〕4人14虞俦1,陆游、范成大各3,杨万里7)。

2、辘轳格诗(“AABB”)15人32首。其中〔唐〕3人3首(刘禹锡、李贺、崔钰各1),〔五代入宋〕1人2首(刘兼),〔北宋〕4人17首(苏轼1,宋太宗赵炅、黄庭坚各4,张耒8),〔宋〕1人2首(周紫芝),〔南宋〕6人8首(范成大、项安世、方岳、周密各1,杨万里、陈造各2)

3、进退格诗(“ABAB”)110首。其中:

1)诗题中无标示“诗格”的26人77首 ,其中〔唐〕2人2首(李贺、唐彦谦各1),〔五代〕1人1首(贯休),〔北宋〕7人18首(李师中、陈师道、晁补之各1,王安石、黄庭坚各2,苏轼3,张耒8),〔宋〕1人1首(韩驹,〔南宋〕(含宋末元初)15人55首(陈造、虞俦、周必大、刘克庄、周文璞、方岳、柴望、方逢辰8人各1,戴复古、刘子澄各3,项安世、洪咨夔各4,邓深、胡仲弓各8、杨万里17)

2、诗题中标示“进退格”(含“进退韵”)的8人23首。其中〔北宋〕1人1首(李师中七律),〔南宋〕(含宋末元初)7人22首(王十朋、徐集孙、胡仲弓、金履祥各1,唐士耻、方岳各2,杨万里14),

3、诗题中记为其他名目的5人10首,其中〔五代〕1人1首(李建勋,记为“柏梁隔句韵诗”),〔南宋〕4人9首(项安世、周文璞、方岳各1,杨万里6。均记为“辘轳体”) 

从所录“三格”诗看来,最早用葫芦格的是晚唐李商隐,最早用辘轳格的是中唐刘禹锡,最早用进退格的是中唐李贺;

“三格”诗写得最多的是杨万里,共46首,其中葫芦格诗7首,辘轳格诗2首,进退格诗37首(无标示“诗格”的17首,标示“进退格”的14首,标示“辘轳体”的6首)。

就所录170“三格”诗来看,在郑谷等人“共定今体诗格”之后,直至北宋起才有在诗题中标示“诗格”名称的(北宋仅李师中1人在诗题中标示“诗格”名称:“送唐介进退韵”。此“进退韵”三字有可能是传抄者所加。李师中另有一首进退格五律《题太空子隐居》就没有标示“诗格”名称),另外,标示“诗格”名称的也只有辘轳格与进退格这两类诗。

       在32首辘轳格诗中诗中,只有3首标示了“诗格”名称。其中1首误记为“葫芦格”1首记为“辘轳韵”1首记为“双辘轳(均见前)。

 诗题中标示“诗格”名称的“三格”诗多为进退格诗。在110首进退格诗中,就有33首标示了“诗格”名称。其中标示“进退格”的23首,标示“辘轳体”的9另有1首记为“柏梁隔句韵”。

四、有疑问的“葫芦格”

郑谷等人规定“葫芦格”是“先二后四”。普通律诗最多只有五韵,“先二后四”共有六韵,不适合于普通律诗。王力教授在其《诗律余论》一文(注21)中说:“葫芦韵指排律而言,排律共用六个韵,前两个韵脚用甲韵,后四个用乙韵。”此说值得商榷。因为排律并不是只有六联的。就搜韵网上收录的杜甫的131首排律中,只有45首是每首6联的, 只占总数的34.35%。郑谷等人不可能只为每首6联的排律议定一种诗格。我们认为,“葫芦格”的“先二后四”应是“先二后三”之误。这一失误很可能是转述、传抄时产生的。

很可能正因为“先二后四”既不适合于普通律诗,也不适于仅六联以外的其他排律,所以一些诗学家在谈近体诗的用韵方式时都将“葫芦格”排除在外。例如:涂宗涛先生在其《诗词曲格律纲要》(注22)第一章《诗律纲要》的第五节《旧体格律诗的押韵规定》中就将“进退格”和“辘轳格”列为“'邻韵’相押”的两种形式(“进退格”以李师中为唐介送行的七律(见前)为例,“辘轳格”以黄庭坚七律《谢送宣城笔》为例。两诗均见前),但没有提到“葫芦格”。

台湾学者林正三先生在其《诗学概要》(注23)第四章《押韵》中谈到“古人另有数种特殊之押韵法”时,也将“进退格”和“辘轳格”与“飞雁入群格”(“首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內也”)、“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內”)一起列为“特殊之押韵法”(“进退格”和“辘轳格”所举诗例与涂宗涛先生的一样),也没有提到“葫芦格”。

目前找到的唯一标明“葫芦格”的是南宋陈造的五律《次韵杨宰葫芦格》。该诗用韵为“△AABB”式,属辘轳格诗(见前)。这一张冠李戴的错误,很可能是出于作者一时误记或“将错就错”,也可能是他人传抄时出错。

也有人把律诗通韵的“ABBB”式称为“葫芦格”。例如,杨万里的五律《明发生米市西林寺。进退格》,此诗用韵属“ABBB”式(见前)。近现代江苏无锡著名诗人朱梦华先生(注24)说此诗“起仅'寒'韵一韵,余皆'十三元',此'葫芦格'也。”(详见沈其光(注25)《瓶粟斋诗话·初编》卷八)。

按朱梦华先生的说法,则“△ABBB”式、“AABBB”式、“BABBB”式和“CABBB”式均属“葫芦格”。就律诗别称“四韵”,不计首句之韵而言,朱先生所说不无可取之处;但前人已将“葫芦格”这一名称的原创权给了郑谷他们,我们就不再采用朱先生的说法了。

五、“辘轳格”与“进退格”的别称

“辘轳格”与“进退格”均有别称。“辘轳格”的别称为“双辘轳格”;“进退格”的别称较多,主要是“辘轳体”。

清代王玮庆(注26)在其《沧浪诗话补注》(全一卷)中说:“辘轳韵格,有单辘轳者,单出单入,两句一换韵也;双辘轳者,双出双入,四句一换韵也。”由此可见,也有人将辘轳格和进退格统称为“辘轳韵格”。二者确有“一出一入”这一共同点。只是辘轳格是“双出双入”,“四句一换韵”;进退格是“单出单入”,“两句一换韵”。

这“单出单入”说的正是进退格的“一进一退”。近现代江苏无锡著名诗人朱梦华先生也说:“'进退格'亦称'单辘轳格'。诚斋诗中'辘轳格'实即'进退格',两者无别,不过异其名耳”(见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八)。

暂时还没找到有记为“单辘轳格”的诗,但找到了一首记为“双辘轳格”的五律,即项安世的《送李宪权江陵帅双辘轳格》(见前“辘轳格”部分)。项安世是进士出身,曾任绍兴府教授。他这首诗的用韵方式与郑谷等人所说的辘轳格毫无二致,作者却记为“双辘轳格”;可见当时确是已有人将“三格”中的“辘轳格”改称为“双辘轳格”(“双辘轳格”此名称是否项安世之首创尚未可知)。很可能正是因为“双出双入”的“辘轳格”已改称为“双辘轳格”,于是一些诗人干脆把“单出单入”的“单辘轳格”中的“单”字去掉,直接就用“辘轳格”来指称“进退格”了。至于记为“辘轳体”,也许是为了与“辘轳格”有所区别。

杨万里、项安世、方岳等人都有记为“辘轳体”的进退格诗(见前)。他们不可能分不清辘轳格和进退格的区别,而杨万里把“进退格”记为“辘轳体”又不在少数,这显然不能简单地视为是诗人自己一时失误或他人传抄时误记。

据搜韵网所记,杨万里的进退格诗,在标题上最早记作“进退格”的是作于1189年12月的七律《过淮阴县题韩信庙》其二和《与长孺共读东坡诗》其二,最早记为“辘轳体”的则是写于1179年9月的七律《重九日雨仍菊花未开。用辘轳体》。这说明杨万里将进退格诗记为“辘轳体”的时间有可能比记为“进退格”的时间还更早。而其在将进退格诗记作“进退格”后,仍有记作“辘轳体”的,例如写于1202年6月的《夏日小饮,分题得菱,用辘轳体》。(杨万里的这些诗均见前)可见,杨万里已将“辘轳体”视为“进退格”的一个别称,对这两个名称是随意使用的。

方岳有三首用【冬东冬东冬】的七律,其中两首记为“进退格”(《次韵赵同年赠示进退格》其一、其二),另一首《餐雪》则记为“辘轳体”(均见前)。可见方岳也是将“辘轳体”和“进退格”视为同一体式。

众多诗人在自己的“三格”诗的标题中之所以没有标示“诗格”名称,其原因,或是不认同郑谷等人所定“诗格”,或是出于不愿拾人牙慧的心理,也很有可能是写诗时并未意识到要应用某一“诗格”(郑谷等人“共定今体诗格”之前的“三格”诗便是如此),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并不知道郑谷等人曾经“共定今体诗格”。至于将“辘轳格”改为“双辘轳格”,将“进退格”改为“单辘轳格”“辘轳体”,则极可能是意在标新立异。

把沿用已久的“辘轳格”改为“双辘轳格”,虽然没有什么必要,但还问题不大;因为“双辘轳格”也是“双出双入”(“AABB”)。而“单辘轳”并不比“进退”形象、简明,将“进退格”改为“单辘轳格”实在是多此一举,甚至可说是乱立名目。至于用“辘轳体”来取代“进退格”则更是太欠考虑了。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让读者以为他们是张冠李戴了。

六、名实不符的“进退格”诗

前面我们说过,南宋陈造那首题为“次韵杨宰葫芦格”的五律实际上是辘轳格诗。这也是名不符实,不过这种名不符实毕竟是发生在“三格”之间,还可说是张冠李戴;而以下记为“辘轳体”或“进退格”的均与郑谷等人所定的“进退格”并不相符,实非“三格”诗。例如:

1、〔南宋〕周必大\七律《廷秀用进退韵格赋奉祠喜罢感思诗次韵》[年番仙温钱]【先元先魂先】

此诗“四韵”按平水韵为【元先元先】,属“ABAB”,用进退格;而按《集韵》为【元先魂先】,属“ABCB”,非进退格诗。【按】廷秀:即杨万里(字廷秀)

2、〔南宋〕杨万里

(1)七律《寄题刘凝之坟山壮节亭。用辘轳体》[贤山闲间寒]【先删删删寒】“CAAAB”

(2)杨万里五律《明发生米市西林寺。进退格》[起残门村温]

此诗按《集韵》看来是【寒魂魂魂】,从平水韵看则为【寒元元元】。此诗用韵无论是按《集韵》来看还是按平水韵看来,均属“ABBB”式,并非进退格。

(3)五律《小憩土坊镇新店。进退格》[店轩团根班]

此诗用韵,《集韵》来看是【△元寒痕删】,属“△ABCD”;按平水韵看则是【△元寒元删】,属“△ABAC”。此诗无论按《集韵》看还是按平水韵看,均非郑谷等人所定的“进退格”诗。

杨万里还有以下三首通韵律诗,按平水韵来看属于进退格诗,而按《集韵》看来未用进退格:

(1)五律《霜塞辘轳体二首》其一[冻寒痕难翻]

此诗“四韵”按平水韵为【寒元寒元】,属“ABAB”;而按《集韵》为【寒痕寒元】,属“ABAC”。

(2)七律《中秋病中不饮二首。后一首用辘轳体》其二[云分痕醺樽]

此诗“四韵”按平水韵为【文元文元】,属“ABAB”;而按《集韵》为【文痕文魂】,属“ABAC”。

(3)七律《四月二十八日祠禄秩满喜罢感恩进退格》[年番仙温钱]

此诗“四韵”按平水韵为【元先元先】,属“ABAB”;而按《集韵》为【元先魂先】,属“ABCB”。可参看周必大七律《廷秀用进退韵格赋奉祠喜罢感思诗次韵》(见前)

3、〔南宋〕唐士耻\七律《效进退律赋水乡三实》其三[生灵明成声]【庚青庚庚庚】“BABBB”

唐士耻《效进退律赋水乡三实》共三首,前两首都是进退格诗(见前)。

3、〔南宋〕刘子寰(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五律《教犊偶作进退格》:“牛角才及茧,已须穿鼻耕。及兹方率性,过此失良能。人道事矫揉,物生殊苦辛。遂令禅学子,恐惧说无生。”【△庚蒸真庚】“△ABCA”

刘子寰此诗与杨万里的七律《题龟山塔。前一首唐律,后一首进退格》其二(见前)一样,也是韵与韵、韵通押。

4、〔宋末元初〕柴望\七律《重到都门效辘轳体》[梦非时归晖]【△微支微微】“△ABAA”式

郑谷等人对“三格”中的每一格都作了具体的解释,最后还特别说了句:“失此则缪矣。”从以上种种“名实不符”的例子看来,杨万里等人对于郑谷等人关于“进退格”所作的规定并不完全遵守,也没把郑谷等人的提醒或者说警告当一回事。

七、“通韵三格”说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通韵三格’说”指的是郑谷等人关于“通韵三格”的规定。其积极意义是让我们看到近体诗并非如王力教授所谓“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四节《近体诗的用韵》),“近体诗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五节《首句用韵问题》)。

王力教授囿于其关于“近体诗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的偏见,将前面李商隐的两首葫芦格七律(《无题二首》其一和《茂陵》)、刘禹锡的辘轳格五律《贞元中侍郎舅氏…》和崔钰的辘轳格七律《水精枕》都判定为“出韵”之作。(详见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四节《近体诗的用韵》)而清代乾隆年间曾任湖南学政的翰林院编修汪师韩认识到“律诗亦有通韵,自唐已然。”“元人律诗通韵尤多。”(详见其《律诗通韵》一文),故其对李贺的进退格五律《追赋画江潭苑四首》其四(见前)就没有轻易的判为“出韵”之作,而是肯定其“开后人辘轳、进退之格”。

 但“通韵三格”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律诗通韵方面的自由。王力教授说“所谓葫芦格、辘轳格和进退格,只是巧立名目,让诗人押韵时有较多的自由。”(注27)相对于王力所谓“近体诗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来,“通韵三格”确是能“让诗人押韵时有较多的自由”。但近体诗并非“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汪师韩翰林在其《律诗通韵》一文中列举了许多自由通韵的唐代和元代的律诗;清代既属“乾隆三大家”之一,又名列“性灵派三大家”的袁枚(1716—1798)在其《随园诗话》第十二卷中也说:“唐人律诗,通韵极多。”而从我们所找到的唐宋大量通韵近体诗看来,唐宋近体诗通韵的方式确是多种多样,通韵的自由度甚高(可参看本人《例谈近体诗的“孤雁出群”格》(注28)和《唐宋律诗变式通韵例说》(注29)二文),而郑谷等人“共定今体诗格”,将形式多样的律诗通韵限制为三种,显然限制了诗人在律诗通韵方面的自由,根本没有“让诗人押韵时有较多的自由”。

【附注】

1.黄朝英《缃素杂记》:又称《靖康缃素杂记》,共十卷,另有《补辑》一卷。

黄朝英:字士俊,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哲宗绍圣(1094—1098)后举子。有《靖康缃素杂记》十卷传世。事见《郡斋读书志》卷一三、《直斋书录解题》卷一○。

2.《缃素杂记》记郑谷(851?―910?)、齐己(863?—937?)、黄损(889—948)三人,而南宋学者袁文(1119—1190)《瓮牖闲评》中则记为郑谷、齐己、郑损三人。是黄损还是郑损,待考。

郑损:字庆远。生卒年不详。僖宗光启二年(886)以中书舍人身份随唐僖宗(874—888)避难兴元(今汉中),寻知礼部贡举;后官至礼部尚书。

袁文幼喜读书,不汲汲科名,务勤于学。著有《瓮牖闲评》八卷,《四库总目》称其“专以考订为主,多所发明,于音韵学尤多精审。”

有人说葫芦格等是白居易(772—846)提出的。已有人指出该说不可信。

3.“本韵”:与诗中借韵相对而言。可参看王力教授《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的第四节《近体诗的用韵》和第五节《首句用韵问题》。

4.平水韵:指采用106个韵部的诗韵系统。据说金朝平水人王文郁编有一部《平水新刊韵略》(此书有许古金正大六年(1229)所作的序),106韵。南宋理宗朝(1225—1264)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亦编有《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壬子:1252年),107韵(后元人阴时夫《韵府群玉》中改为106韵)。因刘渊、王文郁都是山西平水人,就把这种只有106部韵的诗韵系统叫做“平水韵”。此两部韵书均早已不存。今人所称“平水韵”多依据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所编纂的《佩文韵府》(106个韵部)。

5.王力(1900年8月—1986年5月):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6.王力《汉语诗律学》:最早于1958年1月由新知识出版社出版,是“第1版”;1962年改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称为“新一版”;1979年11月出版该书增订本,称为“新2版”仍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7.见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一章(《近体诗》)第四节《 近体诗的用韵》。

8.《集韵》: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知制诰丁度等“奉勅”修订《广韵》而成的韵书。据《集韵》(金州本)卷末所附牒文可知,《集韵》成书于仁宗宝元二年(1039),当年九月“奉旨镂版”;庆历三年(1043)八月十七日“雕印成,延和殿进呈,奉旨送国子监施行。”(详见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林佳《谈〈集韵〉的撰者和成书时间》一文。该文载《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9期)。

苏轼出生于1037(一说1036),庆历三年苏轼才六七岁。由此可见苏轼及其后的宋人写诗用韵的依据应是官修的《集韵》。

9.戈载《词林正韵》:共三卷。第一卷是词韵分部目录,第二卷为《词林正韵发凡》,第三卷为各部词韵。

戈载(1786-1856):字顺卿等,号宝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诸生。曾官国子监典籍(一说:“征为太学主簿,但未到职,在家专事词学著述。”)。书画家、著名词学专家、词人。著有《翠薇花馆诗》《翠薇花馆词》《词林正韵》,编有《词律订》《词律补》《续绝妙好词》《宋七家词选》等。

10.邓旺林《从平水韵“上平十三元”的“左右逢源”说起》网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21/12/1146003_1145032689.shtml

11.详见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五节《首句用韵问题》,吴丈蜀《读诗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第六章《诗韵》第一节《古韵》和王步高《诗词格律与写作》视频公开课《第一讲:韵、韵脚、韵书、押韵》。

吴丈蜀(1919—2006):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任副会长;曾任湖北省诗词学会第一、二届会长。

王步高(1947—2017):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其《诗词格律与写作》视频公开课《第一讲:韵、韵脚、韵书、押韵》由东南大学教育科技中心2013年4月摄制。可参见本人整理的文档(网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525/20/1146003_657243844.shtml)

12.子兰:唐末诗僧,昭宗时(889—904)曾以文章供奉内廷。《华严寺望樊川》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五百二十卷中记为释澹交所作,题为“望樊川”;“万木”作“万树”,“雨脚”作“雨足”,“秋水”作“积水”。“百度百科”记释澹交为唐代僧人,工诗、画,擅长写真。

13.完整诗题为:贞元中侍郎舅氏牧华州,时余再忝科第,前后由华觐谒陪,登伏毒寺屡焉。亦曾赋诗题于梁栋,今典冯翊,暇日登楼,南望三峰,浩然生思,追想昔年之事,因成篇,题旧寺。

14.崔珏:生卒年不详,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进士。工诗,与李商隐为友,诗风工丽旖旎。以咏鸳鸯诗著称,时号“崔鸳鸯”。

15.邓旺林《例说侵韵也有邻韵》网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07/21/1146003_1113581646.shtml

16.汪师韩《律诗通韵》:载汪师韩诗论文集《诗学纂闻》(全一卷)第19—21页。

汪师韩(1707—1774?):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韩门,又字抒怀,号上湖。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二甲进士,入选清书庶吉士。乾隆元年(丙辰。1736)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湖南学政、日讲起居注官;曾主讲有“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之称的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

本人《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汪师韩《律诗通韵》指瑕》一文后附录汪师韩《律诗通韵》全文。网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601/11/1146003_1083064666.shtml

17.见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五节《首句用韵问题》。

18.完整诗题为:绍兴中与陈鲁山、王季夷、从兄仲高以重九日同游禹庙。后三十馀年自三桥泛舟归山居,秋高雨霁,望禹庙楼殿重复,光景宛如当时。而三人者皆下世,予亦衰病无聊,慨然作此诗。

19.此诗录自高生元《道学真儒 庙堂重器——从虞俦的诗词看其道德人生》(政协宁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网址:https://www./html/main/news/show-670.html

20.见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五节《首句用韵问题》。

21.王力《诗律余论》:1962年8月6日发表于《光明日报》“东风副刊”。本人已将王力教授《诗律余论》抄录上传网络。网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04/11/1146003_1138451049.shtml

22.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

涂宗涛(1925—2018):四川巴县人,研究员。195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首届学术委员和天津诗词社顾问

23.林正三《诗学概要》:1998年7月初版,由台湾广文书局有限公司发行。网址:

https://www.docin.com/p-82762699.html

林正三(1943—):台北县人,字立夫,号"惜余斋主人"。曾任台北市图书馆读书会诗学班指导老师,松山慈惠堂诗学班及基隆中原正音班及台湾歌仔戏学会声韵及诗学班等指导老师,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理事暨传统诗学会理事,"乾坤诗刊"古典诗主编等。

24.朱梦华(1891-1973):江苏无锡著名书画家、诗人,曾任光华大学附中教师。

25.沈其光(1887—1970):今上海市青浦区人。字瘦东。曾参加童试,未及再试,即遇科举取消,故未能成为秀才;后曾设帐授徒,门生众多。有个人诗集《瘦东诗抄》四部(有些是其学生为其编辑付印),编著《瓶粟斋诗话》(共五编)、《瓶知》(笔记)、《诗话余渖》、《横溪野录》、《诗艺外录》等。解放后曾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详见青浦史志办《清末秀才、诗人——沈其光》一文(发表于2018年8月8日)。该文网址:

http://qpsz./web/showpage.aspx?id=3294&nid=281

26.王玮庆(1778-1842):字袭玉,号蕅塘,诸城巴山人,清嘉庆、道光时期大臣,著名文士。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吏部主事。历任吏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顺天府府丞、大理寺卿、光禄寺卿,左副都御史、礼部右侍郎等,曾先后任武乡试、会试正副考官。王玮庆一生著述丰厚,有《蕅塘文集》4卷、《诗集》15卷、《蕉叶山房馆课诗钞》2卷、《赋钞》2卷、《沧浪诗话补注》1卷、《蕅舲诗话》4卷、《沈阳随扈纪程》1卷、《兰台奏议》2卷、《芸香馆制艺》2卷、《年谱》1卷等传世。

27.见王力《诗词格律》第217页。王力《诗词格律》:见注20。

28.邓旺林《例谈近体诗的“孤雁出群”格》网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9/18/1146003_1132639181.shtml

29.邓旺林《唐宋律诗变式通韵例说》网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626/10/1146003_1086286134.shtml

2025.01.30(本文2023.06.24首发,后曾经三四次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