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太极密语

 龍隱毉I易I譚 2023-06-24 发布于云南
—从发现先秦除文字语言以外的大物理学绘图讯息来看《易演伤寒论》
摘要:先秦不仅有文字语言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象形语言—大物理学绘图讯息。这表现在《黄帝内经》中有卦,太极来自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刘东军精确绘出了五运六气纪步百刻生化宇器图,对于混沌未开的中医理论界具有战略性指导的价值和意义。用“易演”解《伤寒论》可以体会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易经起源于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分别有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易经》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其中《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意》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间”的学问不同。
内容图片
《黄帝内经》承继先秦易经精髓一脉相通,虽经历岁月烟云,以讹传讹,鲁鱼亥豖,在民间中医人士刘东军呕心沥血的潜心挖掘下重现光彩。【易演法】是除先秦文字以外的又一种演示道具,《伤寒论》的重要核心竟然隐藏着易经太极物理学太极图千年不传之秘。刘东军抛砖引玉绘制出《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述8张首尾相连的螺旋时空图,简称“五运六气生化宇器模型图”。它支撑起了《黄帝内经》“太极图”的存在与形成,使整部“运气学九卷”研究,能否使用“道理语言解读与道具推演”并行,有了肯定性答案。为方便读者理解,简要叙述五运六气纪步百刻生化宇器图制作过程。
根据《素问·六微旨大论》明确几个概念“步”即原文说的君火、相火,金、木、水、土复行和退行之“步”,“步”之大小在于角度,大小为60度。 君火、相火、土、金、水、木,此六步均在周行360度之内,所以每步60度。这里“奇”当读作“qi”,奇点,即横断面的时间和空间每一次的重启点。描述“生长化收藏运动”过程是在宇器空间模型内完成的。它突出《素问·六微旨大论》“水漏下百刻数据”矩阵既是时间又具备空间。基于此,笔者绘制了了五运六气纪步百刻生化宇器图,简称“五运六气生化宇器模型图”。
模型要表达的内容,“当一至六之气'三阴三阳’,对应五行'实际是六步六行’时,又会是什么变化?岐伯回答:“每一个气的起始点位置会有上和下运行的不同变动。都会因为在模型方面有着每一种岁的上下时段的阴阳结构不同而不同,则其各自所代表的模型内容也不同。
模型的外观以及绘制的方法和途径:得出这样的模型,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即“天气”的位置起始于“甲”(十个天干的第一位);地气的位置起始于“子”(十二个地支的第一位)。两气的一上一下相交,取一个“奇点”(时间、空间初始的点位),命名为“岁立”(相当于时间、空间横断面的第一个坐标系),如“甲子之岁”。随着每60度的时间(一之气至六之气)推移,“天气”交织与“地气”两者的气交点上下移动,时间和空间的大小,也就有了“气”的时间,空间两种变化的预期性了。接着黄帝问这种“岁”的气始终,早晏如何,“早晏”实则代表了阳升阳落。
五运六气生化宇器模型图的解读与起模方法
1.八圈结构空间图是基础
内容图片
2.可知360度为一周,每60度为一步。而记录时间的水漏每满100刻时,需要重新记录一次,即有一奇点,所以周行一岁共有六个“始终”的起点,每一气(步)的时段为“水漏下87.5刻”,每一气的终点与之前的气的终点水漏刻录全部相差12.5刻,所以,每100刻可分为8个空间格,每格12.5刻),每一气用时87.5刻,即用7个空间格。形成水漏满刻100所需模型的八个圈。一之气的原始起点称为“冬至点”,然后用黑白记录全过程。由此绘出圆周的其他岁位模型,以此类推
3.八岁满百刻
4.五运六气生化宇器模型图使用。上下而言,上为天,下为地。内容而言,内为地,外为天,中者为气交,为人之居位。“天枢”就是“天地气数”交会处,人气在此,随黑白交接线上下从之,宇宙之内万物,概莫不是如此。这就回答了“天地气数”怎么用的问题。
5.五运六气生化宇器模型天地分化图。《素问·六微旨大论》载:“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初凡30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这一段其实已经不是在探讨“天地合数”怎么用了,而是进入更高一级的“天地分数”的抽象概念。黄帝问:天地数分开会如何?岐伯答:若按30度而有奇,那就是一周12个奇点了,而且方法是一样的。所以,“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由此可见,太极图还是个“天地分数图”。
6.太极图横剖面图将天地分化图(八圈太极图加上每一卦(步)【奇点】的横剖图。得出更加生动的八圈层十二辟卦“脉象图”雏形,说明“医易同源”,医理源于易经象形,道理道具共用。
7.天地分数—脉象图,“天”“地”显然都是在具备模型演示时的描述。一切都是来自太极图之理。而太极图又是来自《素问·六微旨大论》“五运六气生化宇器天地分化图”(由“正数”“负数”矩阵组成),一解全解,一通百通。
小结:一切都是在围绕五运六气纪步百刻生化宇器图来论述。8圈图6圈图来历的不同。8圈图即空白图。满刻为百刻。
两气相差12.5刻,分百为8节。一气为87.5刻,分七节12.5。
四岁为一纪,八岁为一周。
从水下一刻(冬至点),返回水下一刻(即起点、原点)。
天地合为60度,以60度为起点,6×60度为360度。
天地分成30度,每卦30度,12个30,即十二辟卦。天地合,器不散。天地抽象分,只是一个工具模型。
其用“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中医理论立足于易演。
《伤寒论》的成书背景
春秋战国以后,祖国医学发展较快,特别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大批其他医经医方著作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这种医学体系的形成,意味撰写时机的成熟。
时值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灾疫连年,民不聊生。
张仲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他开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合为《伤寒杂病论》。也就是说,他把这些书总结,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整理,再加自己的理解和临床经验,整理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巨著,名曰《伤寒杂病论》,合16卷。泛黄的古书,难掩昔日的辉煌。文辞简约,却让人心悻悻而归。它不仅仅是上古秘籍,它更体现了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赤子之心。学中医的人,如果不学《伤寒论》啊,那么不能称之为入了中医门。
在《伤寒论》成书的1800年间,鲜有人能说清楚《伤寒论》,训沽注释泛滥,各说各的理汗下便都模棱两可,伤寒N日也云里雾里。没有“易演”,《伤寒论》一盘散沙,用了“易演”将《伤寒论》穿起了筋骨。来龙去脉如何?自从《易演伤寒论》问世后,一众喧嚣烟消云散,因为仲景神用之法是用的模型标注之法。过去的几千年中医界没有一个人能善懂此模型标注法的。无论是“以方测症”,“有是症用是药”,“八纲辩证”,“辩证论治”这些流行甚嚣尘上的理念用来治学,解读《伤寒论》,皆南辕北辙。继晋朝王叔和传书之后,首部注解者,乃聊城人成无己,而今的十年前,又一部逐条注解《伤寒论》注解书横空出世。一千八百年《伤寒论》注解史,说白了其实就是两个聊城儿在“PK”。后者推翻了前者。没有“易演”就没有《伤寒论》,没有“易演”就没有《伤寒论》398个条文里八十五个条文“有关某病伤寒几日几日”千年不传之谜。
因为有了《易演伤寒论》的一锤定音,仲景之法尘埃落定。
兹举例说明,使读者领略一二。
《伤寒论》原文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内容图片
中医武将注释:易者,变也,经者,经过也。易经者,变化之经过也。《易经》者,述变化经过之书也。此条为仲景率先推演一次阴阳空虚所致病欲解解的时候,不可在大汗只可小汗通风的使用条件。在病机标本卦体结构的推演上也是《伤寒论》中隐晦词比较严重的一条。然而“易演中医”可解。太阳病本不呕,仲景何以言“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呢?非多此一举也。只因太阳病五六日坤卦加临或剥卦加临,皆应用下法令变经八九次后轮到否卦手少阴结构加临的这种综合结构。此行外阳内阴,已成阴阳两离之势。此属于《素问》所述太阳司天少阳加临客胜之症也。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则属于外阳逆时方向正在进一步切入至始卦。整体趋势还是处在气下行之势。故此可以不用再继续下势了,也就是说可以用药来让患者停止下泄本病了,所以用“清便欲自可”的方法。若是其人呕,说明手少阳加临夬卦,其伏郁正在外出,则不可以反转“清便欲”。那么在往后的遁卦至乾卦这一段路途中如何保持伏郁尽出呢?方法就是一旦到了遁卦加临的时候,即可反转趋势令阳气外发即可,比如第76条至第81条的栀子汤发胸涌上系列,其实都是在做遁卦姤卦这一段。把下势做成翻转外发涌上之势,这就需要一种承转方,所以本条说“清便欲自可” —解除下趋势即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此为否卦基础上阳气再发二三度即可途经遁卦姤卦到达乾卦而成十二易经自解也。
注意:这个所谓“一日二三度发”实际就是用第76条至第81条的栀子汤系列方。
阴覆盖阳则热也,后面一句“面热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正是说何时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点睛之笔也。
一句“阴阳俱虚”点到太阳病转阴12次后出现阴阳俱薄而自解的必然性。
看整个《伤寒论》各条中推演跨度最大的其中一条在这里。
《伤寒论》原文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中医武将注解:此条是逆时针方向四个变卦步骤分解:
一.'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
内容图片
得病二三日,既是阳明大壮卦逆时针变卦推演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第二三步,即轮到足太阴临卦结构加临。由此构成了太阴与三之气阳明大壮卦合病的阳明中湿化热局势。但却有烦躁、心下硬'。故此太阴阳明合病,此之谓也。这个结构一方面有太阴寒湿下压于燥热交结致使出现心下硬,另一方面也是令木运不能临卯当其位。既属于金克木,气不通。又属于太阴加临下压令阳明不退位。形成中圈的气交胶着状态。
此位合病结构治疗用方仍需以小柴胡汤治疗。
二'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
内容图片
此坤卦加临夬卦太阳病是五六日,坤卦加临大壮卦比夬卦少一日,因此等到了变卦四五日轮到足厥阴坤卦结构加临的时候,那就是厥阴风气加临了,所以说虽然能食,实乃是阳明中风也。故以小承气汤来小小下一下就可以。另一方面目的也是促进变卦移位。促成第六次变卦后的剥卦结构出现。(这里他省去了发于阴比发于阳少一步的数五。实际就是前面演示的伤寒五日那个意思。)因此则后面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内容图片
至六日,乃是变卦六次后轮到剥卦加临。前面不是已经说到在变卦至四五日厥阴坤卦加临的时候熬了一锅小承气汤吗。那么去掉前面的'少少与',现在剩下一升小承气汤,如今到了变卦六日的剥卦结构加临大壮的时候,正好再用上。
四:“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内容图片
若是不大便六七日轮到观卦加临时候,那么也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确实是大便坚硬不通。二,虽然不大便,但也是头硬尾溏,未成为硬便。攻之恐怕便溏。道在屎尿,所以尽管说事态结构是手阳明观卦燥气加临结构,理当大便坚硬,但是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作。可以考虑是否先利小便,是否待到“屎定硬”后,乃可攻之,如此这般,攻者,此位宜大承气汤。利小便者,用五苓散。
本条推演跨度是整个伤寒论条款中最大。描述了整个病体宇器的阴阳薄厚之结构所决定了五运趋势的变化。在变卦过程中以等待变卦和促进变卦的方式,做到始终把握大便是否下来,以及是否利小便促进大便坚硬的时机;还有如何把握运用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的时机,既司天在泉的阴阳结构推演。这就是仲景先师巧妙运用十二辟卦的阴阳数象轮换加临于起卦位的应变规律,以此来推演疾病未来走势,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医学实战演卦矩阵。
小结:此条文历经四次变卦,1得病二三日,足太阴临卦结构加临2至四五日,足厥阴坤卦结构加临3至六日,手太阳剥卦结构加临4不大便六七日,手阳明观卦结构加临,以十二辟卦明示随着病情演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盈缩之期,在临床上就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知进退,不贪功冒进,不畏缩犹豫,贻误战机,错失佳时。
[易演图]可谓石破天惊重新恢复了中医理论乃至临床的生机勃勃,[易演法]给未来中医世界带来一个绚丽多彩的八维道具语言逻辑系统。
参考文献:刘东军《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生化宇器模型图[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 36(10) 5744-5749
刘东军 《易演伤寒论》[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3 29-33 182-1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