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28]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讲解〕本条论述脾虚水停,水邪阻遏,致使太阳经腑之气不利的证治。 (1)服桂枝汤,……利者:证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颇似桂枝证,但用桂枝汤后其证仍在,则知并非桂枝证。证有“心下满微痛”,颇似气机阻结,邪结于里之实证,但下之后其证仍在,则知并非里实。“小便不利”,是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之征,为本条辨证眼目。治用苓、术健脾利水之剂,是知本证源于脾虚水停。水饮内停,阻遏太阳经腑,太阳经气不利,则见头项强痛。太阳阳气被水邪所郁不得宣泄,则见翕翕发热及无汗。太阳腑气不利,故而小便为之不利。水邪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故见心下满微痛。诸征皆因脾虚水停所致,故汗,下皆不可解。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本证非为解外而设,故去桂枝。芍药,《神农本草经》载其有“利小便”之功;茯苓甘平,利水渗湿,健脾补中;白术苦甘而温,专入脾胃,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姜、枣、甘草,调中州,补中气。共成健脾利水之剂,所以方后注云“小便利则愈”。药后小便通利,水饮得去,经腑之气自然通利,诸证自除。 〔临证意义〕 1)本条所述脾虚水停致使太阳经腑之气不不利,实属伤寒类证,乃为与伤寒相鉴别而设。由此提示,临床辨证并不是简单地对部分表面症状的识别,而是需通过全部临床表现来探求病证的病因、病机。论治也不是针对某个症状去用药,而是针对病因、病机之所在进行整体的调节。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一张健脾行水的方剂,后世用其治疗水湿阳郁的低烧、水阻气结的胸脘痞闷疼痛,皆有一定疗效,溯其渊源,皆出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