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水之道?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

 灵魂道 2023-06-24 发布于安徽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水之道。也可以叫它不争之道,或者无尤之道。

在人类社会中,什么最像“水”?

当然是“百姓”。所有古人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便是指百姓。还有近代的“军民鱼水情,鱼儿离不开水”的观念,水也是指百姓。

水是生命之源,它一直都在衣养万物。

  所以,“水”能有什么错呢?但是现实中偏偏有一群人“拉不出那啥,反而去怨茅房”。更可悲的是,当真有一群人不但那样想了,还去那样做了。

社会的治理,本质上就是:如何保持“水”的清澈、流动和平稳。但是偏偏有一些人拥有把“水”搅浑的能力。他们总是往水中丢入各种各样的难以消化的垃圾(也就是各种观念)。

假如“水”不能保持清澈,它就会反过来污染人类;

假如“水”不能保持流动,它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早晚会变臭;

假如“水”不能保持平稳,它就会波涛汹涌,谁也别想安稳、谁也别想靠近

道德经本章便是论述了水之道,讲出了“水”的特点,其实天下百姓、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水是“上善”之物,是“不争”之物,也是“无尤”之物,百姓也是如此,百姓也唯有如此,才能天下大治。

民心淳朴,便犹如水之清澈。假如民心不再淳朴,则天下必然充满尔虞我诈、无不为己,社会只会变得争强斗狠、乌烟瘴气。

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民既是水。

古代社会把天下人都困到了土地上,封建统治者自以为得利,却不知道他们已经把天下之活“水”,变成了一潭死水。

天下之“水”需要保持流动,才能保持不腐。

大海之水,虽然时常风高浪急、波涛汹涌,但也要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不能形成飓风、台风,才能实现安全航行。

所以,天下民心,就好像“水",需要保持清澈、流动、平稳。

  上善若水,上善亦若百姓,百姓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不正是众生都厌恶、不愿意久待的阶层吗?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所以社会的治理,关键就是“不争”,保持“水”之清澈。民心不争、不乱,才是上上之选。

天下最穷苦、最无奈的人群就是百姓,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应该以服务为主,不应该轻易挑起他们的争斗之心,更不能以教化的名义逼迫他们、压迫他们

善,擅长、能耐的意思。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说:人最大的能耐、能力,就是像水一样柔弱、柔软、变化万千。也就是说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就是说,“道”生万物,也养万物、利万物;水是生命之源,它也养万物、利万物,还能保持不争,去往众生都不愿意去的最低处,所以水最接近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意思就是说:停留居住,擅于选择安全的地理位置;心灵内心擅于静谧、深远、回旋;与人相处擅于体现仁爱、宽容、慈悲;说话言语擅于实现、说到能够做到、能够使人相信;领政天下能够让天下得治、井井有条;做事情往往都能够做成;将要有所动作时,擅于选择时机把握机会。

“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就是说:人人都可以短暂地做到“利他”,只要利他的行为不是为了争利,不含争斗之心,能够做到为而不争,就不会犯错误。

  总之,本章主要论述了水之道,也可以叫它上善之道、不争之道、无尤之道。百姓便犹如水。世界离不开水,天下也离不开百姓

上善之道,就是要学习水之柔弱胜刚强,以及水之千变万化。

不争之道,就是要学习水之利他而不争,也就是为而不争。

无尤之道,也是要对万物有利而不争,只有这种利而不争,才是真的无尤。

水需要保持清澈、流动、平稳;

百姓也需要保持淳朴不争(清澈)、自由自在(流动)、富足安稳(平稳)

如此便能保持天下有“道”(水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